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圣经》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玄学派宗教诗人乔治·赫伯特诗歌创作的灵感源泉,赫伯特著名宗教抒情诗集《圣殿》就是其沉思《圣经》的产物。赫伯特的诗歌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圣经典故和神话意象,这一点广为人知。但是,很少有人认识到赫伯特其实也是一个伟大的天文学诗人,他巧妙地把天文学知识运用到了宗教抒情诗歌的创作当中,在宇宙观的视阈下进行诗歌创作,各种宇宙意象及天文知识的运用为其宗教诗歌增添了巨大的活力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十七世纪英国著名玄学派诗人、天主教徒理查德·克拉肖创作了大量玄学诗歌,尤以宗教诗歌最为突出。其诗歌创作灵感大部分来自于《圣经·新约》福音书,以描绘《圣经》中人物意象为主。本文将以诗歌"On the Wounds of Our Crucified Lord"为例,剖析其中的圣经意象以及宗教背景对诗人诗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上帝和人的关系"是赫伯特诗歌创作永恒的主题。在西方文学史上,很多作家在其作品中都涉及到了这个主题,但几乎没有一个作家能像赫伯特一样把它作为毕生诗歌创作的一个唯一而且永恒的主题,几乎没有一个作家能像赫伯特一样把人神关系刻画得如此形象生动和多种多样。本文从赫伯特特殊的人生经历出发,通过分析他在诗歌中所描绘的上帝与人之间的情人关系和他的人神观,旨在解读赫伯特对上帝特殊、强烈和炽热的情感诉求。  相似文献   

4.
美国19世纪诗人朗费罗在诗歌创作中采用戏剧化的叙事策略,包括戏剧对话、戏剧独白、戏剧冲突、戏剧场景以及戏剧情境等,取得了较大的艺术成就。各种文学艺术形态之间互相渗透会为彼此带来巨大的活力,戏剧的艺术技巧与诗歌创作是一脉相承的。朗费罗诗歌所具有的戏剧性增强了诗歌的戏剧效果,凸显了诗歌的主题,使这些诗的价值内涵扩大了。  相似文献   

5.
“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是世界上被广泛使用的表达情感的词语。在犹太教以及基督教中,“爱”更是作为最主要的思想意义和宗教原则体现在两教经典《圣经》中,不仅体现出犹太教、基督教的宗教神性,更体现了上帝与人之间丰富的伦理价值,笔者力图通过对《圣经》中“爱”这个范畴的分析,揭示“爱”的深层伦理意义。  相似文献   

6.
19世纪美国诗人朗费罗的很多诗歌具有一种重要的品质:忧郁.忧郁于朗费罗是一种宗教, 一种精神的安慰.在美国文学史上,他是一位紫色的诗魂. 朗费罗的诗歌富有忧郁情结,部分原因是因为要满足他那个时代人民阅读的品味需要;其次是西方文化的悲剧精神从生命本体的角度深化了朗费罗诗歌创作的忧郁情调.  相似文献   

7.
朗费罗的诗歌创作深受18世纪英诗影响,他的十四行诗却采用的是意大利皮特拉克诗体。朗费罗的十四行诗的主题沿袭了传统英诗中的题材,既有对人生哲学的凝视又有对自然、宗教的追求,十四行诗的情调忧郁感伤、富于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8.
《伊凡吉林》是朗费罗的最优秀的长篇诗歌体小说之一。它以起兴开篇,浪漫结尾,刻画了普通人善良、忠贞的性格,歌颂了坚贞的爱情,从侧面表达了诗人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  相似文献   

9.
朗费罗认为美国诗歌的创作与本土化密切相关。没有本土化的诗歌因素很难代表美国文学走向世界。朗费罗自始至终将诚实勤奋、使命意识、"天职"这些清教的思想贯穿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为美国诗歌本土化创作探索一条新路。朗费罗诗歌本土化写作实践探索将清教思想作为美国精神的一个部分,同时为美国文学民族化奠定基础,而这些又与朗费罗的家庭教育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艾米莉·迪金森是美国最富传奇色彩的著名抒情诗人.她的诗歌含义深邃,形式不拘一格,因此对美国的诗歌创作有巨大影响.尽管她生活圈子狭小,但一生创作了1775首诗,其主题覆盖范围包括死亡与永恒、爱、内心的苦闷、自然、上帝、友谊等,本文将时其诗歌之多重主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美国著名作家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创造性地借用《圣经》中伊甸园的神话模式,引证《圣经》典故、叙事手法等,赋予作品以《启示录》的色彩,深化其主题和丰富其文化底蕴。对圣经文化传统进行不同程度、各个视角的借鉴和运用,生动刻画人物形象,增加小说的道德和情感深度,探究人类发展及命运的永恒。  相似文献   

12.
艾米莉·迪金森是美国最富传奇色彩婚著名抒情诗人。她的诗歌含义深邃,形式不拘一格,因此对美国的诗歌创作有巨大影响。尽管她生活圈子狭小,但一生创作了1775首诗,其主题覆盖范围包括死亡与永恒、爱、内心的苦闷、自然、上帝、友谊等,本文将对其诗歌之多重主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等待戈多》被称为"《圣经》的注释",荒诞不经的现代文本隐含着晦暗古老的《圣经》原型,许多来自《圣经》的语汇曲折地表达了罪恶-救赎主题。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的卑琐、虚空与现代人精神的虚弱和罪恶对应,戈多的显性缺席隐喻着现代人与传统宗教的疏离,而波卓和幸运儿的出场也已预演了上帝和耶稣在现代社会中的失败。但是在灵魂的救赎中贝克特仍有深情的期待,那是对宗教回归的渴望。  相似文献   

14.
弗罗斯特一生心仪朗费罗,并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继承朗费罗质朴的诗风、意象、词汇和句法。同时,弗罗斯特以诗歌的多样性、开放性和灵活性背弃了朗费罗诗歌的单一性、封闭性和僵化性,以直白中的隐秘背弃了朗费罗直白的劝诫。弗罗斯特对朗费罗的继承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在继承其诗艺和语言风格的基础之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艺术。  相似文献   

15.
分析宗教的本质以及《圣经·旧约》中上帝在神话部分和历史传奇部分的作用和意义,揭示“上帝”宗教哲学涵义。从社会学的角度,阐明上帝的本质是民族社会制度、道德律法的神圣体现,并分析其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王辉 《现代语文》2009,(6):114-116
20世纪80年代舒婷的名字被不断提及,对其诗歌的研究可谓硕果累累。本文将以舒婷诗歌蕴含深邃的宗教情缘以及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对她诗歌艺术的至深启迪为视角,试析外国文学对舒婷诗歌创作的影响。希望这点认识给新时代热爱诗歌创作的新秀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7.
论穆旦诗歌中的宗教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穆旦诗歌中的宗教意识,应该放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的本土语境中来看待,它是一个中国诗人在战争带来的残酷生存困境中生成的反应。来自《圣经》和T·S·艾略特等西方现代诗人的影响,对这种反应的具体样式的形成,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穆旦诗歌中的宗教意识也不能与西方的基督教精神直接等同起来看待,更不是一种内在的生存信仰。  相似文献   

18.
大量地使用典故、圣经和神话原型意象是艾略特诗歌创作的主要特色之一。在诗歌《圣灰星期三》中,艾略特运用意象、原型、典故、象征和残缺的情节等艺术手法勾勒出一幅诗歌图画,传达了渴望宗教救赎和精神复生的心声。本文通过分析诗歌中庞杂繁复的原型意象,解读了瑰丽的诗歌图景下诗人的感情经历。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课标本四年级下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是一首呼唤和平的诗歌,它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揭示了战争给自然世界带来的种种不安宁,发出对和平的呼唤,表达了对战争的无比憎恨,对和平的无比向往。诗歌1—4节都应用了对比的写法激起学生对战争的痛恨,对和平的向往。本文中,笔者拟就这首现代诗歌,谈谈如何抓住对比手法这一突破口,开展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课标本四年级下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是一首呼唤和平的诗歌,它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揭示了战争给自然世界带来的种种不安宁,发出对和平的呼唤,表达了对战争的无比憎恨,对和平的无比向往。诗歌1-4节都应用了对比的写法激起学生对战争的痛恨,对和平的向往。本文中,笔者拟就这首现代诗歌,谈谈如何抓住“对比手法”这一突破口,开展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