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库普林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他继承了俄罗斯文学民主主义与人道主义传统,其小说创作呈现出鲜明的艺术特色:一方面是"真",即注重小说故事的真实性,借助选择素材、塑造人物、描摹细节、锤炼语言等手段来创作具有深厚生活基础的作品:另一方面则是"善",即在文学创作中融入人道主义情怀,注重小说的道德教诲作用,通过塑造蕴含英雄本色的小人物来展现作家的人道主义道德观.  相似文献   

2.
本文审视了马克·吐温作品中创作的一系列"陌生人"形象,发现这不仅仅是作家进行小说创作的文学手段,而是"陌生人"具有三重内涵:漂泊无依的"异乡人"、格格不入的"局外人"和个体存在的"寂寥人"。作家的思考由己及人、由个体到整体,"陌生人"这一形象所体现的是他对整个人类存在的哲学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由此,"陌生人"所承载的最核心的形象内涵是马克·吐温对人类终极关怀的"人道主义者"。  相似文献   

3.
<正>列夫·托尔斯泰不仅是俄罗斯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上重要的文学巨匠。《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长篇小说对中国作家影响深远,至今都是写作的范本。尽管在他漫长的一生中以小说创作为主,可是在创作生涯倒数的十年里,他转身为思想家、哲人,思考社会与人生的终极问题,热衷于非虚构作品的写作。其中,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完成的绝笔之作《生活之路》,给他波澜壮阔的文学旅程画上了一个重重的惊叹号。这部绝笔之作中,他到底谈了一些什么?  相似文献   

4.
《巴山夜雨》浸润着张恨水对抗战生活的生命记忆与心灵体验,表达了他对国家民族和个体命运的思考。作家在对陪都乱象的叙述中展开了对国民性的批判和对自我的内省;在对重庆大轰炸的记录中控诉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反思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害;在对婚姻生活图景的描绘中审视人性的善恶,表现出对抗战时期相濡以沫的夫妻情谊的珍视。《巴山夜雨》拓展和深化了张恨水抗战小说的主题,具有丰厚的思想意蕴。作为抗战胜利后的纪念之作,《巴山夜雨》是张恨水痛定思痛的思想结晶,在张恨水创作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高晓声是当代著名作家,其散文创作内容丰富,风格迥异,阅读高晓声的散文,我们可以从作家对自我价值的注重、对农村环境和农村生活的思考、个体在社会关系中的定位、渴望实现理想和人生价值以及反思现代化这五个方面感悟作品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6.
萧红是少有的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女作家,她的小说从个人的情感体验和现实特征出发,在对中国农民生命存在的关注和对乡风民俗的审视批判中,承续着鲁迅乡土小说中的"批判国民性"主题,展现了一个具有强烈现代启蒙意识和博大人道主义情怀的知识分子,对中国农民的生存现状和生命价值的独特感悟。她以卓绝的智慧和超越的思想,以迥异于当时战争文学特色的乡土小说,启迪着人们对自身存在意义和生命价值进行不断地思考。  相似文献   

7.
汪曾祺小说充满着对人的关怀、尊重与欣赏,呈现出浓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对士大夫人格的继承,使其在创作上融合了中国传统价值取向与自身气质上的异质因素,成为“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士大夫情怀深刻影响了汪曾祺的人道主义书写方式,他以雅趣表达底层关怀,以美德构建人道理想,以温情进行现实批判,以闲笔滋润世俗心灵,流露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以及对生命品质的思考。基于汪曾祺兼收并蓄的思想特质,从接受人道主义、在士大夫情怀影响下形成中国式的人道主义思想、小说特色书写三个层面,探讨汪曾祺中国式的人道主义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8.
对个体生命价值的维护与捍卫是李锐小说创作的核心,相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个体生命表现的缺失,李锐的小说创作显现出重大价值与典范意义。李锐小说对个体生命的表达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自然生存中个体生命的闪光;社会历史中个体生命的捍卫;众语喧哗中个体生命的狂欢。  相似文献   

9.
《龙子》是赛珍珠以抗日战争为题材创作的长篇小说。《龙子》渗透着赛珍珠和平与博爱的人道主义精神,战争中的人心之变也映射了赛珍珠对人性的反思,而小说中涉及的东西方文化冲突与调和则显示赛珍珠多元文化互补的思想。这些与当今倡导的新人文主义思想不谋而合,研究赛珍珠抗战小说《龙子》中的新人文主义思想,有助于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涵,探索该作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熊霞 《考试周刊》2014,(12):12-13
海明威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和普利策奖获得者作为美国小说和短片故事作家,因文笔简练而陈述有力备受称赞,他的创作体现真实生活。文章通过对《永别了,武器》进行故事情节、角色和环境描写技巧的分析,剖析小说作者以亲身经历揭露战争主题,真实描述残酷战争,揭示人道主义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1.
"魔道"碰壁之后——论施蛰存后期小说的人性主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燕 《怀化学院学报》2009,28(10):84-86
施蛰存,被誉为"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其小说创作在30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坛上,曾经引起一定反响。试图以施蛰存的《小珍集》为主要文本研究对象,论述作家后期作品中对社会下层平凡小人物的关注、怜悯和同情以及作家对生命个体生存观、价值观等本真意义的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河西学院学报》2017,(3):76-79
贾植芳上世纪30-40年代的战争小说,继承了鲁迅等"五四"作家强烈的批判意识,通过对苦难中个体生命日渐虚弱、堕落的鞭挞,表达了对灵魂向暗陬处坠落的反抗和对灵魂堕落的警醒。同时,这些小说创作在特定历史情境中又异于鲁迅等人,通过对潜藏在人民中间,特别是广大乡村里不可磨灭的民族力量的描写,表达了对民族力量和民族文化根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黎族题材的小说创作,作家从民族生活的外部回归本土,用所选取的"野竹丛"、"树"、"河"的意象,来体现出他们对自己民族身份的认定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作家通过意象来反映作品人物的内心世界,推动情节发展,并表达了他们的思考和反思,传达出民族丰富的精神内容和文化内涵。黎族作家的这些尝试虽然还不够深入,但却是非常可喜的一步,为推动黎族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4.
在以往的赵树理研究中,有的学者由于过分看重赵树理的"农民作家"身份,过分强调赵树理对"五四"文学的反思,忽略了赵树理创作在反封建精神上与"五四"文学的联系.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论述赵树理创作中表现出自觉的反封建意识:赵树理在小说中涉及了反对封建思想的诸多领域;他将"五四"新文学的本质特点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在反封建的重大背景上表现农民的生活;分析赵树理在观察视角、作品的基调、思考方式上,与"五四"作家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米哈伊尔·亚历山大洛维奇·肖洛霍夫(Михаил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Шолохов,1915-1984)今年诞辰110周年。他是苏联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被誉为"俄罗斯人民的良知"。《一个人的遭遇》(Судьбачеловека)是他的著名短篇小说,作品突出了一个永恒的伦理道德主题:战争与人的命运。它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对现实社会伦理道德形象的思考和描写,蕴含着俄罗斯民族鲜明的伦理价值和道德倾向,具有文学特有的教诲目的。本文拟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原理分析这篇小说,以揭示其中深隐的三大主旨:(1)人的命运与战争伦理环境,阐释作品中人与战争伦理环境的关系;(2)人的命运与战后伦理选择,分析主人公安德烈·索科洛夫(АндрейСоколов)在遭受战争磨难后所做的伦理选择;(3)人的命运与伦理道德回归,通过主人公在战争中经历的悲惨遭遇以及在苦难中彰显的坚强与崇高精神,对人的命运和战争的悲剧做出道德评价,呼唤伦理回归。  相似文献   

16.
埃敏·雷哈尼是美国文学"叙美派"的先驱,他不仅活跃于20世纪的阿拉伯语和英语文坛,而且频频亮相于政界,他类型多样的作品和超时代的思想带给世人无限启发。1911年由美国托德·米德公司于首次出版的《哈立德之书》是他用英语创作的第一部小说。这部作品带有浓郁的自传色彩,既包含了作者对前30年人生的回顾与反思,更包含了作者对文化、宗教、民族等问题的思考与感悟。小说创作于1907—1911年,那是雷哈尼一生极其重要的五年,在此期间他享誉后世的思想观点基本成型,因此学界也称雷哈尼哲学为"哈立德主义",它启发、鼓舞了从哈利勒·纪伯伦到爱德华·萨义德等一批批阿拉伯裔作家、思想家,《哈立德之书》被视为阿拉伯裔美国文学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7.
《一个人的遭遇》是肖洛霍夫后期创作的重要作品。这部小说以其对传统战争文学的突破实现了思想和艺术上的探索与开拓,达到了高度思想性和卓越艺术性的成功结合。肖洛霍夫关注普通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在作品中成功塑造了具有民族特性的人物形象,作品蕴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哲理情调,在艺术创作上也进行了探索发展。本文试从题材、人物、思想、艺术等方面来论述这部作品的探索与开拓价值。  相似文献   

18.
当代俄罗斯后现代主义作家索罗金2010年发表新作《暴风雪》,小说的写作传承了俄罗斯经典文学的优良传统,同时在现实的基础上加入了幻想和怪诞的元素,渗透了后现代主义的世界理念,使《暴风雪》具有跨越时空的文化特质。作家在小说中把俄罗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巧妙融合,思考了农民与知识分子之间的永恒隔膜,展现了无限的俄罗斯空间,塑造了无法被征服的暴风雪形象,并因此获得了俄罗斯"大书奖"。通过对作品的分析,挖掘作家的创作意图,并通过作品来审视作家本人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19.
爱情小说在俄国流亡作家布宁的创作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其中,女性人物形象构成了其小说世界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女性形象的塑造是作家反映现实、呈现生存本质的功能显现,也是他探索情感世界奥秘、叩问个体生命意义的一种形式,更是俄罗斯民族特有的对形而上哲学思考的一种文化表征。研究布宁小说世界中的女性形象对于了解布宁小说、解读俄罗斯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王安忆创作中的各个阶段,都不同程度地倾注着她对个体生命生存状态地思考和关怀,对生命"孤独"情境的书写则是这种思考和关怀在文本中的必然呈现,作家对俗世生活忠实记录的同时,对人类超越和摆脱与生俱来的孤独感的思考和探索成为她小说叙事的内在推动力.本文以孤独情境为支点,通过对生存、情感两种孤独范式地分析以期进入王安忆的小说世界,试图解读王安忆小说创作中精神探索的路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