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必修)第二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选入了《边城》一文。同时,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必修)下册选入了《受戒》一文。通过阅读,我发现,两文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为了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提高我们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归纳。第一,体裁相同、题材相同,背景相似《边城》《受戒》都是小说,且都有怀旧的意味,都以爱情为题材,以自己故乡为写作背景。《边城》是对过去甜美生活的痛苦回忆。作家沈从文用优美的抒…  相似文献   

2.
沈、汪是师生,在创作上极易一脉相承,仅就《边城》和《受戒》来看,小说中所表现出的对人性美的追求,对人生命原色的崇拜,就颇具共同性。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乔治·桑都持有明显的理想主义创作心态。二者的代表作品《边城》、《魔沼》显示出诸多相契之处。一方面 ,以其乌托邦色彩、返朴归真情结直抵人类文化的共性一隅 ;另一方面 ,以其自然生命理想与原始人伦理想展示出共同的艺术个性。而由来已久的中西文化差异也决定出《边城》、《魔沼》间明显的差异 :前者弃置现实 ,深含沉迷理想 ,力避现实阴影的无奈情绪 ,后者心系现实 ,凸现抗争之气  相似文献   

4.
对于沈从文的《边城》 ,自其发表以来 ,已有很多研究文章问世 ,正的反的各有说法。近来细读《边城》数遍 ,总觉还有一些要说的话 ,那就是《边城》寄托了沈从文的人生理想 ,他把湘西那个叫茶峒的地方演绎成了他的人生天堂。所谓 :地域的边城 ,精神的中心。《边城》写于 1933年 ,对于这个年份 ,稍微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 ,当时中国正处在尖锐激烈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之中 ,正所谓民不聊生、生不如死 ,这是中国绝大多数人的处境。沈从文此时正在北京 (北平 )求学 ,他面对的现实与他心目中的“茶峒”有着巨大的反差。而对沈从文来说 ,他是非…  相似文献   

5.
论述同作为京派代表作家沈从文、汪曾祺的代表作《边城》、《受戒》相同的地方,并从作品展现出的地域色彩、人物形象及结尾和作品命运几方面论述它们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人们过去从“田园牧歌”、“乌托邦”与“人性皆善”等角度评价《边城》,固然可以揭示《边城》的审美与伦理特性,但并不明了它之所以如此的根源何在.若从“自然法”角度认识《边城》,看出它以自然生活作为人类理想,意在反思现代文明造成的弊端,则会揭示出《边城》的主旨具有最高的合法性,最能体现文学的正义性.同时也表明,正是作品的这一主旨决定了它没有全方位如实描写现实生活的必要.具有浪漫情怀的作家因为与“自然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不消极,反而是更加积极,他们在试图寻找应对文明衰落的良策.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依赖真善美的信念,通过《边城》具象与抽象,此在与远方,现实与理想,和谐与解构,压制与同化等意象纷呈的空间描述,构建了风韵多层的美学景观和"意义地图",塑造了翠翠、二佬挣扎于多维空间中至善至美的艺术形象。《边城》也是投射沈从文家国之忧、彼岸情怀的心理空间。《边城》空间叙事的核心在于处处彰显历史机缘、社会转型、文化混血,展现在该空间中的系列社会文化因素成为塑造人物和揭示文本主题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汪曾祺是以短篇小说《受戒》而名声大震的.《受戒》承续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散文化、诗化传统,表达了人们对一种久违的和谐、纯净境界的理想诉求.可惜小说没有进行现代性意义的转换,表现了其小说理想实现的脆弱.  相似文献   

9.
《边城》《荷花淀》《哦,香雪》三篇小说,从环境比较可看出,不同的“乡恋”“乡缘”“乡愁”;从人物比较可看出,主人公的命运差异和性格差异,个体在群体的参照下更显突出;从主题比较可看出,《边城》是乡土的标本,《荷花淀》是乡土的样本,《哦,香雪》是乡土的象征与隐喻。  相似文献   

10.
王震 《文教资料》2007,(36):19-20
《边城》贯穿着沈从文对美好人生形式的寻求和人性复归的渴望,用理想爱情的艺术形式表达出对人生的选择和探索,寻求民族之路,寻找慰藉,寄托了作者的审美理想、审美追求和历史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11.
该文探讨了沈从文在创作《边城》中所精心设置的各种叙事元素,包括设置叙事空间和控制叙述时间。笔者认为,作者博采传统与现代叙事艺术手法之长,创建出独特的小说文本,让我们在新旧湘西社会的日常生活形态中,体悟出《边城》理想与现实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12.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孕育他的湘西世界是他着重描写的。《边城》和《长河》是沈从文以湘西世界为题材的小说作品中的代表作品,他通过这两部作品表现了湘西世界的"常"与"变"。《边城》表现了湘西世界的"常",《长河》表现了湘西世界的"变"。透过"常""变"主题可以看出沈从文创作的真实目的和文学理想。  相似文献   

13.
小说《边城》的主人公翠翠,是沈从文心目中的湘西苗族文化女神。翠翠“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然而,在人教版必修5的《边城》(节选)中,“从不动气”的翠翠却背‘三骂”。这“三骂”,是否有...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的《边城》给人们创造了一个奇特的"湘西世界",给人展示了一种湘西农村所特有的山水美、环境美、人性美的奇美景观。寄托着作者"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文章从人情、风情、人性、语言等方面的描写来分析沈从文《边城》的美学特色,揭示出《边城》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初读《边城》,我们会被它的表层结构所迷惑,认为作者主要写了小主人公翠翠与两兄弟的感情纠葛。运用结构主义的文学批评方法来分析,我们会发现《边城》中有一系列的二元要素存在:两种爱情观念的对立;苗、汉两个民族婚俗的对立;碾坊与渡船的对立,这一系列的二元对立因素共同组建了《边城》这部作品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16.
初读《边城》,我们会被它的表层结构所迷惑,认为作者主要写了小主人公翠翠与两兄弟的感情纠葛。运用结构主义的文学批评方法来分析,我们会发现《边城》中有一系列的二元要素存在:两种爱情观念的对立;苗、汉两个民族婚俗的对立;碾坊与渡船的对立,这一系列的二元对立因素共同组建了《边城》这部作品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边城》的生态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边城》是沈从文整体生态理想的体现。现用生态解读方法去剖析《边城》,从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角度去发现沈从文试图给我们构建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8.
汪曾祺的《受戒》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文本。它用中国古典文学的诗话语言,描述出一幅江南水乡的日常生活风俗画,表达了一个具有理想气质的人文知识分子的田园乌托邦情结。  相似文献   

19.
《边城》所表现的自然、健康、优美的人生形式 ,是一种古朴而又清澈透明的 ,象征着“爱”与“美”的生活方式 ,表现着对人性与自然的尊重。而在沈从文这一用心弦弹奏的乐曲中 ,“自然的女儿”翠翠与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之间的恋情又构成了这一乐曲的主旋律。事实上 ,在《边城》中 ,与其说作家在歌咏一种圣洁凄美的爱情 ,倒不如说是借爱情歌咏一种晶莹透明的人生形式 :人活着不是为了满足种种物欲 ,不是为了做世俗的奴隶 ,而是为了追求一种建立在和谐人际关系上的 ,充满着爱与美的内心和谐。对这种理想人生形式的追求体现在边城人生活的…  相似文献   

20.
美的聚合,爱的载体--浅淡《边城》中翠翠的形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温馨的理想世界,塑造了一个个勤劳、善良、淳朴、淡泊、乐于助人、平等友善的人物形像。尤其是小说主人公翠翠的形象,倾注了作者满腔的心血与热忱,闪耀着熠熠夺目的人性光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