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口窑坐落在我国甘肃华亭县安口镇杨家沟境内,始创于宋代,盛行于明清时代,又叫“陇上窑”,以烧缸窑、碗窑和各类民用瓷为大宗,属耀州窑和磁州窑类窑炉,为我国西北较为出名的民瓷窑炉。清代末期,由于粮食供给不足,窑址从原有的杨家沟地区迁往了老窑头镇境内,由此著名的“陇上窑”时期宣告结束,步入了又一灿烂的“安口窑”。到了民国时期,生产作坊的店铺规模曾增加至140多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政府重视和保护,安口窑得到了迅速恢复并逐渐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民窑之一,也是我国古代北方名窑中保存最完好的一支。该文主要论述了安口窑各时期发展的特点,并对各时期创烧瓷器类型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
晚清时期的典当业,既继承了前代典当业的传统,又有了新的变化。在典当业的数量方面,全国典当总数量由于战乱频繁、赋税沉重等多重原因而减少,但各地区由于其地方情况而各有不同,或呈现衰落,或持平,或增长。之所以有如此波折,一方面由于战乱、经济和典当业自身等原因造成典当业整体数量的减少,但是由于典当业对社会各阶层具有重要作用,再加上典当作为传统金融机构,所需资本较少,容易重建,使得典当业在环境相对平稳时又能够缓慢回升甚至增长;一些旧的制度被社会所淘汰,而一些新的制度和方式又生成增长起来。最后应该指出的是,晚清典当业虽然在一些地方表现出了银行业的特征,但整体上并没有能够突破行业自身的限制,成为具有新时代特性的典当银行,从而也失去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1840年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列强入侵下,各方面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作为地方官员的督抚们难以置身事外。该文对这一群体在清王朝的最后时刻面临冲击后所带来的反应,引起的观念转变做出评析。经世致用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作为一种主流思想,是儒学区别于其他的学派(佛学、道学)的显著标志。它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对于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繁荣昌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了解晚清督抚的经世致用观念,对于我们了解晚清提供了一些帮助。尤其对于对外交涉过程中的影响值得今人思考。  相似文献   

4.
晚清同光年间传统地理学的嬗变郭双林作为一门“显学”,地理学在晚清的发展主要经过了四个阶段,即嘉道之际(18、19世纪之交)、道咸年间(19世纪20至60年代)、同光年间(19世纪60至90年代中期)和光宣年间(20世纪初年)。嘉道之际,随着经世学风的...  相似文献   

5.
清末以来社会动荡,外来侵略势力不断深入使得广大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全无,各地起义不断,都旨在推翻清朝政权。1912年,民元初建,革命党人在形式上建立了统一国家,但社会仍是动荡不安。深处内陆的西北地区,虽行政划分的缘故有所变化,但发展的落后性仍在延续。同时,该地区民族众多,在其交流与融合的进程中亦会出现许多矛盾。北洋政府以后都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在教育救国、科学救国思潮的影响下,该地区少数民族中的先进分子、有识之士及宗教界人士对传统教育的弊端认识深刻,纷纷呼吁兴办新式教育。本文是以西北地区民族教育的发展历程为线索,进一步探究民族教育的近代化问题。  相似文献   

6.
《文化学刊》2008,(3):137-137
刘集林在《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撰文指出,出国留学于晚清政府而言,是一项全新的现代性的教育事业,晚清的留学教育在摸索中曲折发展,在出国留学的词汇  相似文献   

7.
传统对外观念对晚清外交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中国古代没有近代外交观念,实施的是所谓羁縻之道,其"羁縻勿绝"观念成了清政府议抚求和的直接理由,并融入到条约关系之中。历代王朝的"怀柔远人"和"一视同仁"观念,将与他国交往视为单向赐予,在晚清便利了列强向中国进行勒索,且得以均沾他国所攫取的各种特权。"因俗而治"和"不治治之"的观念和方针,对清政府让弃主权产生了深刻影响,且在涉及朝贡关系的交涉中也处于被动,但其中蕴有尊重他国主权的要素。春秋时期产生的"要盟无质"或"要盟不信"观念,在列强以武力强迫中国订立不平等约的背景下,自然而然地转为本能的抵拒,并留下了具有某种价值的思想资源。其他如天朝观念等亦产生重要影响。传统对外观念虽有消极的一面,但含有构建和谐国际社会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8.
乾嘉之际的长芦盐场未形成高效的运营机制和监管体制,长芦盐商作为家奴更受统治阶级庇护,盐价屡屡提高且频频减税,盐利自下而上流转,盐商命运掌握在统治者手中。长芦盐商对仕途具有强大的精神追求,家庭结构多为官商一体。随着晚清之际列强的入侵,买办对直隶盐商的控制逐渐增强,客观上盐商起到中介作用,其在盈利的同时促进了天津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以"自强"和"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前后经历了30年的时间,又被历史上称为是中国的"自救运动"和"自强运动"。这一时期包括"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等思想都是较为先进的思想,虽然洋务运动由于其出发点仍是维护封建统治而导致了最终的失败,被称为是一场失败的救国运动,但在这一运动中,为落后的、封建的中国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并开始创立各种工厂,促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历史发展。本文重点研究晚清洋务运动中几大思想的代表人物、内容、优缺点,以及对洋务运动本身和中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肖琦 《文化学刊》2009,(4):130-135
晚清时期掀起了一场翻译高潮,在中西民族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这一时期,数千种西方著作被译成中文,内容涵盖科技、经济、政治、哲学、历史、文学等等,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而在翻译选材和翻译策略上,晚清翻译高潮都体现了独特的一面。因此,晚清翻译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近十年来从事晚清翻译研究的著作和学术论文大批呈现,其研究内容、视角、方法都显示出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上半叶,传教士用"自主"或"自由"对译"freedom(liberty)".但在此后几十年里,他们或许因为"自由"语词的传统消极色彩,更倾向于使用"自主"一词,而且多表示一种民族国家意义上的权利.大约1880年前后,黄遵宪受日本自由民权言论熏陶,第一次在民权意义上对"自由"作了界定,可惜没受到国人重视.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随着黄遵宪和严复著作的流行,"自由"才逐渐压倒"自主"等语词,成为朝野士大夫热衷讨论的重要概念之一.其中,严复不但对"自由"一词作出了影响深远的界定,而且将其提高到话语表达的核心范畴,奠定了现代"自由"语词的基本形象.梁启超则融合严复与日本学者的"自由"界定,以自己清新而充满激情的文字,构建起了现代"自由"话语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分析蜚英馆创办的社会和个人背景,勾勒其创办过程,总结其特点,如规模庞大、组织分工严密、注重推销宣传,市场意识较浓,并着重说明其出版的图书,如大部头丛书、场屋用之兔园册子、金石碑帖等艺术类书籍、古典小说、小学类书籍等具有的特点,最后说明其走向衰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道咸以来,儒学因遭遇"千古之奇变"而面临无奈的沉沦,是个不争的事实。与此同时,作为社会重心的士绅阶层因时代的变局发生转型、分化,其再生产机制亦因科举停废而中断。但士绅在地方社会的文化权势并没有减弱,他们的内心深处仍以儒学及其价值观念为其乱世生存的基本道义,并在外在行为上表现为积极维护儒学价值的种种实践。晚清温州士绅有意识地表彰南宋永嘉之学的努力,实乃一种从传统中发掘地方重建资源的地域文化意识自觉使然。而永嘉之学"经制事功"要义和"坐言起行"精神的重获提倡,催生了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经世意识,最终落实为由"家"而"乡",由宗族而地方文教的实践逻辑。晚清温州士绅以儒学为中心、以地方事务为取向的"因地制宜"的实践,进一步验证了如下观察,即作为意识形态的儒学在变局时代面临严重的价值危机,而作为文化实践的儒学却在地方社会中表现出相当的践履能力。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以来,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势力扩张至东亚,中国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之中,并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渐趋被动。西方传教士随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扩张的步伐而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基督教,东方的中国成了其传播对象。明末清初传教士主要通过传播西方自然科学的方法进行传教,晚清时期的部分传教士则开始“借医传教”,以便他们进行传教。西医的传入,改变了中国的医疗卫生状况,推动了晚清医学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晚清时期,西方文化逐渐传入中国。在这一过程中,西方传教士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出版和译介了大量西学书籍。史著《泰西新史揽要》作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译著,学界对其的研究不乏成果,本文对该问题的研究概况做简要梳理,以深刻认识学人所理解的西方史学观。  相似文献   

16.
甲午战争激发了晚清中国人从变革和人才培养层面思考国家的前途命运。中国必须变革、旧式科举取士制度必当废除、新式学校教育必当兴起,日本明治维新后的迅速崛起引起当时中国人的注意,人们从成效、地缘、文化、教育宗旨、学习成本等方面考量中国师法日本实行变革、取法日本学校制度的益处,经过长期的观察、鉴别,最终制定并颁行了仿效日本的学制系统"癸卯学制",它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实际施行的学制系统,尽管有缺陷,但它以制度的形式取代了中国传统的旧式教育,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为以后中国学制的演变打下了基础,推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六经皆史"论与晚清民国经史关系变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论是考察晚清民国经史关系的一面镜子,从清末民初章太炎为代表的"六经皆史学",到五四以后盛行的胡适之"六经皆史料"等对章氏此说的不同诠释,正是晚清到民国经史关系变迁的缩影.章学诚提出"六经皆史"的本意是"尊史为经",抬高史学的地位,使之与"六经"共同成为"道"的载体.但帝国主义的入侵,打断了这一发展趋势,使之向着完全相反的方向--"贬经为史"发展.清末民国,章太炎"六经皆史学"、胡适"六经皆史料"等对章氏"六经皆史"论的理解就是这一趋势的具体体现.仔细考察这些学说的变迁轨迹,就会发现其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有着深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王春鸣 《文化学刊》2011,(3):170-173
本文试图从晚清知识分子王韬的"废时文"说入手探究其政治文化观。特殊的人生经历和时代环境以及多元、客观的文化思想;在道、器之外,重视"人"的因素,促使王韬选择了"废时文"作为讨伐传统文化的入口。"时文"在他的文论中,既是承载旧文化的符号,也是传统文人的进身之阶,还泛指一切"不古若"、"不西法"之学问。从他对"时文"的解释与讨伐中,我们可以看到,以王韬为代表的晚清先进知识分子,对中西文化的认识一直在不断修正的过程中。王韬"废时文"的呐喊,虽然充满了矛盾,却仍然高度彰显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转型过程中的革命性和先进性。  相似文献   

19.
凡在京久居,或来京旅游的 外国人,都有一种潘家园情结,在 这里赏宝、鉴宝、淘宝,可以获得 一种特别的情趣。因此畔家园在 外国人中的知名度颇高,这里经  相似文献   

20.
羊惠民 《职业圈》2008,(10):80-80
有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早年就有上亿元资金可以流动,他以数千万元购进一批古代瓷器,官、哥、汝、定、钧,各类珍稀古瓷俱全,约有二三十件,专门制作了大型钢制保险柜,秘藏至今。去年因为企业有新项目,欲出手一二件变现,笔者才得以见识,结果发现是批赝品。这位藏家是在一个极其信赖的朋友推荐下“吃药”的,他的朋友在他看来是古陶瓷专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