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徐娜  屈晓静  骆静静 《职业圈》2012,(23):103-103
一、科技创新中的文化产业发展机遇 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的结合,也是文化与科技的结合一百多年来,人类发生了三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得造纸术和印刷术不断改进,形成了科技运用与文化生产之间的良性互动。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电影、电视、广播等多元化文化传播途径的发展.孕育了现代文化产业的萌芽。而以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诞生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让文化产业成为融合多种技术群因子的产业形态,  相似文献   

2.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目标,绝对贫困问题得到了历史性解决,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因此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方面,我国国民在文化消费方面的要求日渐上涨。这使得文化消费的需求越来越趋于多元化,文化产品和服务模式甚至是文化资源分配的方式都出现了较大变化。参考《中国婚庆产业市场研究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2018至今都是婚庆市场的成熟繁荣期,而2018年正处于十三五规划的中期,凭借大量数据、场景和产业化等优势,科技发展在十三五期间取得了众所瞩目的成绩,并且能够为人们的多元化选择提供有力保障,一大批自动化、智能化企业快速成长起来,给许多行业带来了巨大变革,因此该文研究科技与文化融合推动的文创产业,为推动婚庆行业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历史长河中成为构建民族框架的有机命脉,这些传统文化在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业态,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和转化升级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两者之间辩证关系的阐释,探索文化产业发展与传统文化弘扬之间的融合发展路径,通过产业融合、文化内核挖掘、整合资源配置等方式实现两者的融合发展,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实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标,在经济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为实现文化强国提供强有力的助推剂。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十分重视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这也给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作为千年瓷都,景德镇至今仍保留着国内外最丰富、最独特的陶瓷文化遗产和手工制瓷工艺生产体系。虽然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景德镇陶瓷有其特有的发展优势,但也存在着知名度有待提高、营销模式出现偏差、文旅产业发展与城市知名度不符等制约发展的因素。景德镇陶瓷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应从打响国际知名度、知识产权保护、创新营销宣传、加强文旅产业融合开发4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5.
现今,泰州文化与科技融合虽已有一定成绩,但多数文化科技企业成立时间较短,文化与科技融合深度不够,成效不显著。该文对泰州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发展现状、取得的成果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从聚焦融合发展促进文化新业态发展、强化产业链建设、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培养文化科技复合型人才等方面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提升文化产业档次和水平。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环境下,广州市音乐文化产业呈现出自媒体营销模式和高科技应用模式的特点。自媒体营销模式包括宣传模式、销售模式和内容制作模式,具有交互性强、传播迅速、突破时空限制等特点。高科技应用模式包括流媒体模式、虚拟影像模式和人工智能模式。人工智能模式的“AI算法”使音乐作品的创作效率提高,并符合市场需求。虚拟影像技术丰富了舞台美学设计,创新了线上音乐演出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流媒体应用工具功能更具综合性,使用更方便更人性化。该文通过对新媒体环境下广州市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以期保障广州音乐文化产业的多元和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程伟  高丽敏 《职业圈》2011,(15):101-102
国内旅游业发展迅猛,国内旅游、出入境旅游都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旅游经济所占GDP的比重日益增长,成为第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增长点。和国民经济新的内涵“驱动力”。旅游业态的发展、细分,尤其是新业态的出现充分说明旅游本身就是一个求新、求异的体验过程,是旅游行业不断研究游客新需求,不断开辟产品细分市场的过程。伴随新的旅游业态不断出现,旅游业的产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8.
国内旅游业发展迅猛,国内旅游、出入境旅游都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旅游经济所占GDP的比重日益增长,成为第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增长点。和国民经济新的内涵“驱动力”。旅游业态的发展、细分,尤其是新业态的出现充分说明旅游本身就是一个求新、求异的体验过程,是旅游行业不断研究游客新需求,不断开辟产品细分市场的过程。伴随新的旅游业态不断出现,旅游业的产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9.
文化科技融合是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趋势和导向,技术创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是我省公共文化服务努力的重要方向。本文论述了辽宁省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科技融入的现状与发展情况,以及目前公共文化服务科技融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典型案例的成功经验阐述了文化科技融合如何有效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进步,探讨"互联网+公共文化"的新模式,如何成为我省文化发展的新动力,并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对于在未来五年的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具体规划,进行了大量的可行性研究,并提出了实践当中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文化自信与文化产业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也存在文化产品缺乏价值观引领、文化产品原创性不足、区域间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为改善目前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应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引领作用,政府、企业、高校三者协同施策,不断丰富文化产品价值内涵,坚定文化自信,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博物馆要想更好地发展,就决不能忽视自身的文化建设,特别是要强化自己的文化产业,这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客观来讲,近几年来,博物馆在文化产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甚至借助互联网不时引领一波文化风潮。在这个过程中,其发展还是存在许多问题,与发达国家的博物馆相比,依然有一定差距。本文主要立足理论和现实两个维度,从成绩和不足两个方面分析我国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同时针对出现的问题,总体提出了博物馆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科学发展观的视角,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了阐述.发展文化产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国家整体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迫切需要,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趋势,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正钱塘江畔,连绵青山包围之中的"之江文化产业带",已经成为杭州一张亮丽的金名片。以富阳大桥到杭州经济开发区江段为轴线,向两侧延伸,范围几乎覆盖半个杭州城的之江文化产业带已基本建成。2018年6月,之江文化产业带建设规划正式发布,提出把之江文化产业带建设成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主引擎、全国文化产业重要增长极,全力打造特色鲜明、发展领先的国际文化创意中心。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本文从建立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化、推动旅游产业提升等方面阐述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分析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通过研究提出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广府文化在多源族群文化传统中叠加生成,内因和外因都促使广府文化必须自我革新。岭南画派在广府文化中具有代表性,探讨岭南地区族群文化融合的有益经验在岭南画派传承与创新中的应用,可对广府文化新生态的构建起到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李建业 《职业圈》2011,(33):14-14
我们正处于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其中,文化软实力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而且也已经成为了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主席的重要讲话,同时也为了不断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调查研究、逻辑分析等方法,阐明大连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的内在优势,分析了大连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的瓶颈,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旨在从深度和广度上促进大连旅游与文化融合,为实现大连旅游业转型升级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彭随金 《职业圈》2014,(27):112-112
时代的进步,使全球经济逐渐迈向网络经济时代。伴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也开始改变经济发展与商品流通的方式,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广泛使用。本文主要时网络生态视角下电子商务业态的发展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9.
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发展皆是实现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虽然公共文化服务以官方为主导,文化产业发展以市场为主导,但二者在内涵和特点上有所关联。按目前发展态势,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正面临共同的一些瓶颈,如存在认识误区、缺乏人才、地区发展不平衡等,二者如何互动共赢谋求发展是本文探讨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文化创意产业是新经济时代蓬勃兴起的"朝阳产业",已逐步发展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扬州作为一座地处文化强省、拥有千年历史传承的文化之城,在历史性与现代性转型中后继无力,其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困难重重。本文立足产教融合的视阈,从分析扬州文创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制约因素出发,深入探讨产教融合对扬州产业发展的战略意义,力图建构一种促进扬州文创产业发展的产教融合新格局,为扬州文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