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影视快递     
《对外大传播》2008,(4):61-61
片名:《呼伦贝尔交响诗》节目长度:35分钟出品单位:新世界出版社语种:蒙、汉、英拍摄时间:2007年一部以内蒙古呼伦贝尔为大背景专门制作的恢弘的交响音乐片,配合优美的呼伦贝尔大草原风光及生活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上的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的民俗、民风镜头,向世人展示了一幅生态和谐、民族团结的画卷。  相似文献   

2.
《文化学刊》2011,(4):124-124
杨静如在《前沿》2010年第24期撰文指出,民俗文化,是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无论是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还是精神文化生活,都受到民俗事项和民俗传承的影响,因为任何一种民俗事象,都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社会普遍传承的风尚和喜好。  相似文献   

3.
<正>目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成为我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主要方向和重点内容。随着国家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俗话说"百里不同俗",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各族人民受到居住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物质生产民俗活动也显示出各自的差异。少数民族文化历史悠久,种类丰富,覆盖音乐、舞蹈、建筑、医学、历算、文学等许多方面,以物质文化、  相似文献   

4.
大书架     
达斡尔族是中国55个少数娶、美德礼仪、民族之一,世居莽莽大兴安岭。他宗教信仰、民居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是祖建筑,以及赖以国北疆的开拓者和保卫者。生存的环境和达斡尔族摄影家敖拉·赛美丽的大自然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五千年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民俗,这些民俗涉及日常生活、物质生产、精神活动等多个方面,其对于我国社会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而教育作为人们获取知识、形成良好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途径,应将民俗教育纳入其中。本文着眼于民俗文化的教育与传承,并从儿童民俗教育、青少年民俗教育、高校民俗教育、全民民俗教育四个方面探讨民俗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民俗与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从物质生产民俗、民俗饮食、民俗节日、婚丧民俗、民俗艺术五个方面论述了民俗对经济的积极作用。但民俗对经济有时也会产生副作用。前者对后者之间还存在无所谓有利还是不利的关系。在当代,民俗对国民经济的助力作用日益加深。  相似文献   

7.
李俊玲 《文化学刊》2011,(5):113-118
《燕在阁知新录》系清朝康熙年间王棠所著。该书作为一本笔记体俗语辞书,目前尚未被给予足够的重视,但是从书中所辑录的大量条目及其内容来看,该书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特别是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俗事象,是考察和探寻古代先民物质生产生活、精神生活等内容的有力语料来源。  相似文献   

8.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三少民族”人口不多,但他们的历史源远流长,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其中达斡尔族(1956年以前写作达呼尔)源于中国古代夏部族,而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则源于中国古代的东夷族。这是我们近年来,研究他们的族名和语言文化所得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叙事学最早在语言学领域被提出,后被延伸到如电影、小说、绘画、建筑等专业领域。民俗是一种历史久远的文化遗产范畴产物,是人们创造、共享、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与人们的生活尤其是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民俗博物馆是向大众展示的公共空间,是展示一个地方或民族传统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的公共场所。除了展示一些物质文化,更需要叙事性来展示更深层次的民族精神文化追求。以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为例,以设计学角度从功能层面、故事情节序列、叙事结构和叙事原则等方面解析博物馆的叙事性。  相似文献   

10.
王端 《文化学刊》2008,(3):117-121
民俗语言又叫"民间语言",是指广大民众口头传承的,具有浓厚民俗文化特色的俗语和套话。民俗语言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身既是一种民俗事象,同时又是其他民俗事象的载体。在跨文化交际中,民俗语言往往容易成为交际障碍,影响人与人的沟通与交流。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解说是帮助留学生跨越交际障碍,提高汉语交际能力的有效手段。民俗解说要充分考虑留学生的实际汉语水平,不同学习阶段应有不同的侧重点。民俗解说还要从当代生活中的民俗现象出发,兼顾历史变迁和地域差异。对外汉语教师只有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饱满的热情、开放的胸怀,才能实现课堂教学中语言与民俗的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11.
文化空间构建与传统节日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昕 《文化学刊》2009,(5):55-59
文化空间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如今构建型的文化空间已成为都市民俗活动的一种常见现象,这种文化空间本身并非是民众自发举行传统文化活动的场域,而是由精心设计和组织,在特定空间内展现一定文化内容的场域。在这一类型节日文化空间的塑造中,应注意分析该节日与人们生活的结合形态,打造核心象征物,并进行不同程度的创造性革新,从而使之有助于改善传统节日和民众生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都兴智  赵浩 《文化学刊》2010,(6):165-169
女性参政,一直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者所禁忌。有辽一代,女性却广泛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其根本原因是契丹游牧为主的生产方式,使女性有着几乎同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此外,契丹族尊母孝母的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以及契丹女性自身优秀的政治素养也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在西方传教士的著述中,多有对中国民俗方面的论述,他们之中有的基于自己的亲身经历,可信度较高,曾德昭的《大中国志》便是典型代表。基于此,笔者基于民俗学视角,从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和精神民俗方面梳理《大中国志》对明时民俗的论述,借以引起相关学者对民俗文献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民俗与语言密不可分,语言是民俗的承载体。民俗语言和社会生活之间是一种共变的关系,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在当地的民俗语言上有所反映。微山湖渔村的宗族观念在渔民上岸前后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不仅反映于其观念的内在机制上,也反映于其仪式的外部形态上。这在当地渔村民俗语言的发展演变上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5.
大戊梁歌会源于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牙屯堡镇,由300多年前传颂至今的爱情故事演化至今,已成为当地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本文追溯了大戊梁歌会的由来、发展历史和现状,基于根基论和建构论的观点,认为族群认同变迁的广度和深度受社会变迁的影响。关于民俗活动与族群认同的关系,笔者认为民俗活动的记忆是族群认同的情感纽带,族群认同和民俗活动在相互作用下产生的螺旋式上升方式,有利于族群的团结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黎维丽 《文化学刊》2013,(4):111-115
随礼作为一种社会交往的行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密切相关,它会随着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随礼习俗作为一种民间活动,蕴藏着情感、伦理与道德因素,在无形中规范着村落的礼仪秩序。面对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急剧转变,人们如何在行为上自我调整,反映着人们怎样的民俗心理变化?本文试图通过对黔南一个村落近二十年随礼礼簿的考察与分析,来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代是古今中西交汇的时代,它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明清民俗既传承了古老的生活传统,又增加了许多新的民俗内涵。明清民俗史大约经历了三个段落:明初至弘治时期,明朝正德年间至明朝末年,清朝时期。明清民俗总体特征是世俗化,人们对世俗生活空前重视,无论是庄严的祭典,还是寻常的儿童娱乐,人们都以世俗的需要为基本前提。具体说来明清民俗有如下三大特点:一、民俗仪式与民俗象征的扩大与丰富;二、民俗信仰与民众生活结合紧密;三、城市民俗生活娱乐性特征突出。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民间舞蹈是中国古代民族根据当时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创作的,不同程度地积淀着民族心理、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民间舞蹈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艺术再创作的过程,在传承过程中具有三个显著的特性,即群体性、民俗性和人类文化性.民间舞创作应该拥有多元并举的局面,在"传统"与"现代"这个永恒的话题中写下当代"中国民阃舞创作",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文化学刊》2013,(1):83-83
陈秋、苏日娜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撰文指出,女性民俗研究首先要关注的是民俗社会中与女性俗民有关的民俗事象,在此基础上思考民俗社会中女性(社会)性别规范的养成,女性和男性在民俗生活的互动中如何扮演其角色,进而考察“民俗社会”如何建构规范“民俗之民”的“社会性别”。  相似文献   

20.
刘介民 《文化学刊》2009,(5):103-107
凸显民族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民俗”,即民间习俗;一是“民艺”,即民间艺术。岭南民俗艺术的精神传承,就是把民俗和民艺结合起来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岭南民俗艺术的基本特征、独特风采、文化内涵等。虽然,民俗与民艺作为两个不同的学科,各有各的目的和要求以及研究对象和具体内容。“但两者同出于民间,又互相重叠、互为交叉、互为作用,甚至是不可分的”。所以有必要放在一起研究。“民俗艺术”这个概念更好地反映了作为文化形态、艺术形态以及生活形态的民间艺术的形态样式。岭南民俗艺术的精神传承,是考察风俗习惯如何与艺术结合,如何利用艺术的形式以成风俗;从民俗中体现出来的精神和从民间艺术中探讨其精神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