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圣陶曾经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样的文字。”怎样才能让农村学生走进生活.让农村生活在习作中闪光呢?  相似文献   

2.
教育家叶圣陶指出:“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学生的作文应来源于生活,走进生活。因此我们在课前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家乡的自然环境之中,去听去看去调查家乡的环境状况,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潜能,也使得学生在作文中言之有物。  相似文献   

3.
毛凤梅 《宁夏教育》2014,(10):57-59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注重作文兴趣的培养,作文方法的引导,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让习作教学走进生活.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美好的人、事、景、物。让习作教学走进情境,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特征、认识水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情趣,激发习作兴趣。让习作教学走进想象,给足学生自由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引领他们放飞想象的翅膀。让习作教学走进模仿,使学生有法可循,降低作文的难度。  相似文献   

4.
面对小学生习作普遍存在的"假、大、空"现象,笔者认为,作文应该是一个人心灵的产物.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与生活相融;启迪学生点燃情感的火花,用富有真情的作文评价滋润学生心田,让学生真正能够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让小学生习作之流中流淌着真情.  相似文献   

5.
学生的生活是学生习作的源泉,教师要想让孩子的作文富有真情实感、内容丰富多彩,必须走进孩子的生活,必须让孩子先有生活、后有作文。我们要提倡孩子写自己的生活,表达他们自己的内心,让他们在生活中体会作文的快乐和轻松。  相似文献   

6.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作文教学应探索一条符合儿童语言习惯的规律,开放作文教学视野,突破教学课堂,让学生走进多彩的生活,寻找更多的写作源泉,引领他们快乐航行在习作活动之海上,不断提高习作能力。  相似文献   

7.
生活是作文的矿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何让 学生走进生活,为写作提供素材,让孩子们的作文妙笔生花。  相似文献   

8.
提起作文,学生害怕,教师头疼。我认为这是传统习作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禁锢学生个性、忽视习作教学中的人文性使然。因此教师在实践中要摒弃传统教学方式,增强教学的人文性,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从而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小学习作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指的是习作教学注重人的个性的发展、情感的和谐、内心的体验,在整个习作教学过程中关注着人的成长。教师要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要引导学生体会情感,发展思维,用"心"行文,写出情真意切、打动人心的习作来。首先,人文化的习作指导要突破时空,走进学生生活。小学现行课程安排一周仅有两节习作课,于是一篇作文往往分两课时教学,学生要在八十分钟内完成拟稿、修改、誊写等任  相似文献   

9.
提起作文,学生害怕,教师头疼。我认为这是传统习作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禁锢学生个性、忽视习作教学中的人文性使然。因此教师在实践中要摒弃传统教学方式,增强教学的人文性,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从而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小学习作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指的是习作教学注重人的个性的发展、情感的和谐、内心的体验,在整个习作教学过程中关注着人的成长。教师要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要引导学生体会情感,发展思维,用"心"行文,写出情真意切、打动人心的习作来。首先,人文化的习作指导要突破时空,走进学生生活。小学现行课程安排一周仅有两节习作课,于是一篇作文往往分两课时教学,学生要在八十分钟内完成拟稿、修改、誊写等任  相似文献   

10.
王莉 《黑河教育》2012,(11):13-13
目前,在小学习作教学中,老师们最头痛的问题就是学生作文雷同。描写教师,不是带病工作就是深夜补课;描写同学,简直就是《小木船》的翻版;描写好人好事,不是汽车让座,就是拾到钱包交公之类……那么,如何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消除作文雷同现象,让小学生能用儿童的语言写儿童的生活,表达儿童的真情实感,写出充满儿童生活情趣的作文呢?笔者以为,引导学生坚持“小练笔”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作文教学中,教师大多是教授学生写作的技巧与方法,忽视了对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作文教学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导致学生丧失写作兴趣。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什么文字。"因此,要让作文教学和写作的过程与生活紧密相连,让生活走进学生作文,让作文走进学生生活。  相似文献   

12.
融"生活"于作文教学之中——探寻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丽 《考试周刊》2010,(53):69-70
叶圣陶在〈作文论〉中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外,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这句话深刻地指出了生活积累对于写作是多么重要,十分精辟地道出生活与作文的关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实践,作文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教学就必须与生活紧密相连,要做到"让生活进入作文,让作文体现生活",帮助学生架起作文与生活之间的那座桥.让学生在学校中体验生活,在家庭中寻找生活,在自然中观察生活,在社会中开阔生活,真正让学生做到有话可写,有情可表.在教学中我尝试以下策略,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习作教学课堂是激发习作兴趣、强化习作训练、提升习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应该立足"三个基点",即以解决"写什么"——激活学生生活储备及思维能力,让学生有内容可写;"教什么"——教给学生习作方法,让学生学会作文;"怎么教"——精心设计教学流程,让学生快乐作文。  相似文献   

14.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叶老先生的这句话十分精辟地道出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来源于生活。  相似文献   

15.
现在语文教学中老师最难教的是什么?作文。学生最畏惧的作业是什么?作文。作文教学之路可谓艰难。学生无材料可写,无事可记,无理可说,无情可抒,真所谓“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咬断铅笔头”。作文教学难道就这样令教师发愁,写作文就这样使学生畏惧吗?我在习作教学中,让学生走进生活,丰富学生素材;还鼓励学生大量阅读,积累写作素料,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让学生享受到习作乐趣,取得了转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正长期以来的作文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习惯和知识本位教学模式的严重影响,受学校和教师"关门管理"、"关门教学"习惯的严重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严重阻隔了生活与作文的密切关联,导致学生习作走进了强做"无米之炊"、难成习作之美的困境。"生活作文"的教学方式,对于打通生活与作文的联系,让作文内容不再贫乏,让作文思路不再闭塞,让作文  相似文献   

17.
现在的作文选名目繁多,什么创新作文、想像作文、最新作文、300字作文、500字作文等等,应有尽有。这些作文选中的作文,大多都是经过教师精心挑选,改了又改,失去个性和童趣的文章。学生读了优秀作文后,觉得作文离自己的生活实际太远,可望而不可及。学生习作时,也往往不去思考,就翻开作文选,根据老师布置的习作要求,选摘所要的文章。老师在改习作时就有千篇一律的感觉。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听听身边的习作,好处还真不少呢。一、走进生活作文本身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习作中为了让学生能反映自己的生活…  相似文献   

18.
儿童具有独特的情趣、思维、心理、生活,我们不防暂时把属于孩子本身的特色统称为儿童本色。孩子的习作理应还其儿童本色,即让童心袒露,让童趣回归,让童真再现,让习作成为孩子自己的习作。要知道,儿童能写出属于儿童本色的个性作文,这是一种多么令人向往的境界呀!本文将重点阐述如何在孩子的作文中彰显儿童内心本色、生活本色、自然本色及生命本色,以激发兴趣,盘活积累,自由表达,优化评价,使属于学生生命个体的个性习作得以催生。  相似文献   

19.
一、激发表达欲望,让学生有话想写 作文教学难,首先难在学生没有原始的,基本的想它、爱它的欲望、冲动和兴趣;其次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觉得没有什么可写。所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显得尤为重要。作文教学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或让学生走进生活,去感受生活,让学生充分参与在活动和生活之中,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这样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想写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20.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叶圣陶也曾经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样的文字。”由此可见,生活是习作的源泉。要使学生写出丰富多彩的、充满灵气的、体现个性的习作,就要让学生积极地走进生活.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触摸周围的草和木,欣赏眼前的景和物,使学生写出富有时代气息、具有新意的习作,写出真实的生活,抒发独特的感受来。那么,怎样才能让农村学生走进生活。让农村生活在习作中闪光呢?笔者认为从这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