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比喻表达的有标记形式可划分出如下四个层次和类型:1.用"比喻"、"比方"等称说比喻现象和描述比喻行为的词(称"比喻同义词群")及其多个组合形式,点明所用或所记录的表达行为或言语形式是比喻。2.用"比喻同义词群"及相关短语,充当"特殊比喻词",将本体和喻体联系起来。3.用"比喻词"如"像"、"好比"、"是"等词汇手段。4.不用比喻词而是通过语法手段将本体和喻体连接起来。上述四类,比喻标记的显隐程度和强弱程度,呈递减关系,第一类最为显强,第四类最隐最弱。前两类标记的,可看作"显性比喻施为句"。第三类标记的,可看作"隐性比喻施为句"。不同的比喻标记,相应地可形成不同的句式和篇章结构,是表达者言语交际策略和言语风格在词语、句式、篇章结构等不同层面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2.
别称是利用一个人们所熟悉的个别事物来说明解释另一个别事物,给予后者一个新称谓的修辞方式。这一修辞新格与比喻有相通之处:二者都要通过类似联想构建,都是在特定的情景中借助人们的已知来说明未知,二者在修辞方式的变化上也有相似之处。二者的区别是:别称中的两项事物必须是本质相同的同类事物,而比喻中的两项事物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别称中的两项事物都只能是个别事物,而比喻中的两项事物则不受此限。明辨别称与比喻的同异,就可以避免辞格应用与辨析中的失误。  相似文献   

3.
伊拉克战争之前,《参考消息》登了《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标题为“萨达姆: 美国手中捧着的刺猬”。不看文章,单看这一个标题就令人拍手叫好。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把美国政府对伊拉克的欲进不能、欲退不甘的心态十分巧妙地表现出来了。比喻,作为修辞学上的辞格之一,是一种  相似文献   

4.
在教学的语言艺术当中,最重要最能发挥效力的,莫过于“比喻”了。好的比喻在人们的语言活动及文学作品中常常能以形传神,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具体性,一个精辟而正确的比喻往往使整篇作品生辉,从而加强作品的艺术效果,感染读者。  相似文献   

5.
说话、作文善于使用比喻,不但显得新鲜、有味,而且能启发人们的联想和思索。老舍先生在《言语与风格》中说道:“没有比一个精到的比喻更能给予深刻的印象的。”运用比喻的目的就在于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把深奥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把陌生的东西变成人们熟悉的东西,以更好地交流思想。写任何体裁的文章,都免不了用比喻。肖伯纳形容资本主义世界的法律的虚伪,  相似文献   

6.
国内阿拉伯语比喻的相关论文既存在共性也存在差异性。大部分学者都以喻体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在共时基础上进行分析,几乎都旨在探究比喻背后的文化内涵,具体反映在阿拉伯民族传统、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宗教信仰和民族心理认知上;但其研究视角有的从整个比喻系统出发,有的具体到某个喻体意象,还有的立足于汉阿比喻比较研究。通过分析相关论文的研究成果发现,对于阿拉伯语隐喻的研究还有诸如单一比喻类型研究、比喻历时性研究、阿语与其他语种比喻辞格的对比研究等领域可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语言界有人认为比喻的喻体只能是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事物,否则,就“隐晦”、“生僻”,“损害了比喻的效果”,“失去了比喻的意义”。我认为这种观点不符合语言实际。  相似文献   

8.
检视教材,我们就会发现,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在教材中是有所涉及的:直接用比喻词造句;用例句中的比喻词另造一个比喻句:根据提供的比喻句,说说句中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但是,练习的效果如何呢?  相似文献   

9.
对贵刊(90年2期)所载《比喻三戒》一文,结尾“滥用可有可无,不伦不类的比喻,只会给表达带来累赘,还不如直写来得率真传神”一句,我有些别议。当然,比喻的滥用,只会弄得痴肥臃肿,迭床架屋,但把“不伦不类”的比喻也包含在内,却未免有些绝对。智利诗人聂鲁达逃亡中写诗,用狗比喻他的祖国:“不幸的共和国啊,象狗一样被窃贼殴打,孤独地在公路上号叫,又被警察鞭挞。”(《逃  相似文献   

10.
说“比喻”     
“比喻”是一种很常见的修辞方法。它既简单,又复杂。说它简单,因为人人都会不同程度地使用比喻。说它复杂,因为它跟某些貌似比喻的句子有时不易分清;跟借代、比拟等修辞方法也容易混淆,有时在同一语言片断中又与其他修辞方法同时存在。本文拟就上面几种情况加以分析。 “象”、“仿佛”等词常用作比喻词,但并不是有这些词的句子都是比喻句。如:  相似文献   

11.
有这么一段对话,非常有趣,读一读。教授:用一个比喻形容敏感。学生:蜗牛的触角。教授:用一个比喻形容痛苦。学生:蜗牛在干燥的土地上爬行。教授:用一个比喻形容方便。  相似文献   

12.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方法,中学语文课文里例子甚多。比喻由本体、喻体、比喻词三者构成;根据三者在句中出现情况,又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这些常识都是学生所熟知的。这里就比喻在不同文体的文章中所起的不同作用试作浅析。  相似文献   

13.
<正>"譬喻"之"譬",依《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义为"比喻""比方"。所以"譬喻"即为"比喻"。《修辞学发凡》在"积极修辞一"中说"譬喻,现在一般称为比喻",《修辞学》中说"比喻,又叫譬喻,俗称打比方"。可见,"比喻"和"譬喻"无甚差别,只是称呼不同。"讽喻",《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解释为"修辞方式,用说故事等方式说明事物的道理。"《修辞学发凡》在"积极修辞二"认为"讽喻是造出一个故事来寄托讽  相似文献   

14.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像”字句的比喻式和比较式容易产生混淆,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引导学生正确区别“像”字句比喻式与比较式。 一、比喻和比较的涵义 比喻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打比方,它通过把甲事物喻成乙事物,使表述的对象形象逼真。比喻主要有本体和喻体组成,其本体和喻体在本质属性上是非  相似文献   

15.
比喻摭谈     
比喻愈是引进差异巨大的事物愈产生奇妙的效果,评价一个比喻,只有贴切与否之分,而没有科学上所谓正误是非之别,所以说,比喻是一种非理性的东西,使用“比喻”的心智运作过程是两件截然不同的事物上反映它们的共同点,让我们在打比喻时灵光一闪之间对事物达到一种新的洞识,要使比喻有所阳新,首先要改变常规的思维模式,其次要善于联想,第三,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相似文献   

16.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将比喻论证正式列为论证方法之一。这是不够慎重的,因为这种提法缺乏科学根据。真理能靠比喻来证明吗?否。一个正确的论证过程必须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前提真实,二是符合思维规律。但是,被有人看做前提的比喻,其真实性却是可疑的。  相似文献   

17.
先看两个例子:①“明月如霜,好风如水。”(苏轼《永遇乐》)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例①中用“霜”喻“明月”,用“水”比“好风”。“霜”和“水”在这里不带动作,是静态的。而例②中用“银河落九天”比喻“直下三千尺”的“飞流”,“银河落九天”则是一个带有动作的喻体,它不仅描绘出瀑布的形状,而且还形容出瀑布那种一泻千丈的气势。这种把喻体的各种动作描绘出来,即是以一个带有动作的甲物去比喻乙物的比喻就  相似文献   

18.
比喻中,本体和喻体形式多样,在数的对应上呈现出对称性分布,非对称性分布的特点;在数的运用上则呈现出任意性、非任意性特点。本拟以名词性本、喻体为主体,对此现象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9.
修辞王国有个比喻家族。人们习惯上将“像”、“好像”、“仿佛”、“像……一样(似的)”等比喻词当作他们的标志。比喻家族有兄弟三人——明喻、暗喻、借喻,他们性格各自不同。  相似文献   

20.
常常发现有人把本体、喻体、比喻词误认为是比喻的三要素。最近在阅览室随便翻翻,又看到一篇题为《打个比方就知道》的文章(《小学生阅读报》1994年1月15日第5版,吉林出版,作者:陆桂林)。作者说:“比喻由三个部分组成,通常又称比喻三要素,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喻词,用来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著名语言学家张涤华、胡裕树等主编的《汉语语法修辞词典》(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在“比喻”词条中说:“被比事物、比喻事物和相似点是比喻的三个基本要素。”(见该词典第14页)可见,比喻的第三个要素是“相似点”,而不是“比喻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