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怎样把干巴巴的历史说教变为一幅幅鲜活的生活画面?怎样把学生从繁琐的历史知识的识记中摆脱出来?怎样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历史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好历史并培养其创新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历史情境是指历史事件发展以及历史人物活动所处的时间、地点、背景等。所谓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课标为导向,把所讲教材的内容编制成有序的知识信息,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实物、图示、  相似文献   

2.
现行“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领域之广、时间跨度之长是其他学科所不及的,这给学生认识、理解及掌握发生在久远年代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带来了难度,若能解决这一问题,将使“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效率极大地优化与提高。笔者在实践中发现,生动、直观的各类影视资源具有图文并茂、视听兼顾的特点,能做到“思接千载、念通万里”。教学中结合教材,灵活地选用影视资源,可以鲜活地再现历史事件。[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就历史课教学而言,常听学生说,历史太乏味了,人物多、地点多、时间多,事件也多,事件背景复杂,太难学了。面对这样的学情,我认为不能不说是教学的一种失策。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把课讲活,关键在于教学方法要“巧”。  相似文献   

4.
王蔼然 《山东教育》2001,(17):57-57
中学历史教学如何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摆在全体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最迫切的问题。多年中学历史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这一转变之所以难,是因为完成这一转变的必要前提是教师思维定式的变革,只有教师完成了这一变革,才能带来观念的改变、方法的改变,并最终完成目标的改变。   观念改变是指对中学历史教学的看法的转变。历史是一个人文的概念,不同历史时期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评价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同一历史事件在不同的社会领域的折射也不一样。对中学历史教学来说,如何将历史事件所折射的人文本质内涵告诉学生,乃…  相似文献   

5.
胡伟 《山东教育》2006,(7):84-85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享受课堂”“快乐课堂”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因此,历史教学如何使学生获得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达到“乐学、会学”的目的,已经成为历史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幽默能给人以轻松和欢笑,历史教师如果能创造性地将幽默艺术用于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触历史,那么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历史课充满“情趣”和魅力。可见,教学幽默艺术这一情感教学手段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本文就历史教学幽默艺术做初步探索,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用乡土史激活历史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土史,记载了一个地区历史发展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地区微型化了的通史,在教学实践中,我有意识地补充一些本乡本土的历史传说、历史事件、历史名人和民俗民谣,使历史在课堂上有血有肉地鲜活起来,从感情上缩短了学生与教材内容的时空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课的浓厚兴趣,从而改变了历史课堂教学沉闷枯燥的状况。  相似文献   

7.
小学历史教学大纲指出:“小学历史教学应当通过讲授中国历史上各社会发展阶段的一些简单情况、历代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著名人物以及世界历史上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使学生获得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一些常识。”又特别强调:“在小学历史教学中要以点穿线,力求反映历史发展的线索”。我认为小学历史教学如果能给学生一条明晰的历史线索,要比单纯让学生记住某些历史事件重要得多。在历史教学中有不可忽视两条线,即纵线和横线。  相似文献   

8.
从事历史教学10多年,总是不断问自己,我教的是历史吗,是中国历史吗?前几天,给了学生一道看图题:一张谈判桌两边坐着谈判代表,下面写着“1945年9月中国南京”,问此图反映的历史事件?大多数学生回答是《南京条约》或南京大屠杀等,只有少数学生知道是二战结束日本签署5条件投降书。我不禁叹息,这仅仅是学生出现的现象吗?  相似文献   

9.
在多年的历史教学中,笔者认为教师必须明确一个观点: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关系到尊重教学对象,遵循教学规律问题,对此从大处着眼,一以贯之。从前我都是采用讲故事,讲历史故事来吸引学生学习历史,但是学生对历史课信心百倍,学习热情也高,但结果却是今天注意了、记住了,明天又给忘了。所以我给学生以学习历史订出了章程,一是从年代时间记忆;二是从事件发生记忆;三是重大的事例记忆;四是从发展先进性和发展趋势记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历史,贯穿古今,纵横世界,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这样历史知识相对于其它文综科目就更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学生怎样才能有效地记住如此庞杂的知识?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感觉到,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比较法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所谓比较,就是将同类事件、人物、现象进行鉴别,找出异同、分清正误的思维方法。历史教学中的比较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1.
庾昌洋 《考试周刊》2010,(47):167-168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合理运用唯物史观理论.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学生对历史现象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评价具有重要作用.对于使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把握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教师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对历史发展进行高屋建瓴的分析解剖.可以使学生在对待类似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时具有举一反三的思考和分析能力.这对于中学历史教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在教学中,学生对所讲的知识感兴趣,或者认为重要,他的注意力就能集中。注意力集中对提高记忆水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所作为。现今各个版本的历史教材都配有大量的图片材料,它不仅大大丰富了教材内容,而且起到了再现某一历史事件片断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图片,辅之以声像等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灵感,使学生能够主动、愉快地接受新知识。  相似文献   

13.
“神入”一词由英国历史教学界传人我国.原意是“Empathy”。此处所讲的“神人”,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指“交游”人物,即在历史教学中,使学生置身于历史的环境中去观察人物,从而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信仰和动机,从历史中获取智慧。第二层是指“进入”事件.即让学生置身于历史发展的时代中观察事件,从而把握历史事件的起因、内容、特征和态势,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趋向和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4.
王辉明 《湖南教育》2002,(21):26-26
探究,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进行创新的“催化剂”。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独特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具有探究意识的人才。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呢?开展讨论。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讨论是促进思考和领悟最有效的途径。因此,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讨论,促使学生在讨论中受到启迪,积极探究。如在介绍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时,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其畅所欲言。学生在深入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全面认识到:它们虽然是为了遏制革命的发展,挽救危机;但是从政治、…  相似文献   

15.
2000年新版《历史教学大纲》中指出:“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应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方法的能力”。就是说,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是学生深入和把握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信息的重要环节,更是学生运用已知知识解决未知问题的关键。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则是完成这一任务的良好途径。下面就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谈谈在历史教学中怎样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所谓读史使人明智,历史课堂可供挖掘的资源很多。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尝试以教促学,以学促教,以学促学,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共振、互动和合作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我称之为“互动的历史教学”。我具体把这分为两个方面:“互”——师生合作,相互促进;“动”——教学在动态中进行。本人在日常教学中加以实践。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倡导学生参与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论,通过<三国鼎立>这一课的教学实例,阐明了历史教学要鼓励学生主体介入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8.
侯秀平 《中学文科》2009,(12):60-60
从小我就喜爱历史,爱“读史使人明智”这一至理名言,爱历史的博大精深,爱历史的波澜壮阔,爱历史的沧桑悲壮,爱历史的辉煌过往。1989年,年仅十九岁的我,从河北师大毕业后,便开始了我所钟爱的历史教学生涯。二十年的锤炼,我早已把身心融入了历史教学,我用情感的双手触摸历史的脉搏,和学生一起尽情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一同感悟历史,思悟今朝,启迪未来。  相似文献   

19.
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理解更准确,使历史教学跨越时空。  相似文献   

20.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就是依据建构主义理论,结合信息技术以及历史学科的特点,使教学能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增加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力、判断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依据此理论,我设计了初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