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香港自从1842年被英国占领后,一直是一个自由贸易港,在抗战初期,进出口买卖兴旺,商业发达,文化比较落后,殖民统治的气息十分浓厚。英帝国的女皇头像和皇冠随处可见,许多洋行、公司用的是英文招牌,上层社会讲英语,读英文报纸,一般老百姓主要讲粤语,看粤剧,外省人讲普通话还不如英语通行。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华洋杂处,既有广东地方特色,又是中西文化的汇合体,例如商店的招牌上是“十多”,公共汽车叫“巴士”.球是“波”等等。  相似文献   

2.
《出版史料》2012,(1):F0002-F0002
中国出版代表团团长边春光举行记者招待会介绍中国书展情况。从左至右:陆本瑞、罗良、边春光、赵斌、黄毅。  相似文献   

3.
袁亮 《出版史料》2009,(2):81-88
六、我国新时期图书评论工作的引领者 图书评论工作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它是宣传图书,引导读者阅读的重要方法,是贯彻出版方针,提高图书质量的重要武器,是促进学术研究和文艺创作的重要手段。许力以同志一直重视图书评论工作。  相似文献   

4.
金门日报是金门地区唯一长期出版的报纸,前身为正气中华报,它由始创于1948年初的“国军”18军所发行的三日刊无邪报更名而来。
  1949年春,胡琏在江西南城将18军的无邪报正式更名为正气中华报,作为教育训练之用,因时局动荡,辗转南迁来金,又复迁台北。同年10月25日胡琏电召报社迁金复刊,社址设于水头“酉堂”,过三个月即迁后浦。这份报刊随军队迁移到金门后,11月25日起开始以四开一张的日报形式面世,该报不仅报道军中事务,也刊载中外新闻。金门日报最初以免费方式发行,1950年正式向“内政部”登记,取得合法地位。金门日报初始仍以正气中华报发行,后来直到1965年10月31日才单独发行,正气中华报恢复为单纯的“军报”,双报同时发行。事实上,两家报纸是一体的,同样的人员与设施,发行人同为“金门战地政务委员会”秘书长,两报唯一的差别,在于正气中华报对防区官兵发行,而金门日报则对岛上民间发行。  相似文献   

5.
郭洋 《档案与建设》2022,(12):78-80
南京大屠杀发生后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这段时间内,中国的官方和民间媒介留存有不少相关记载。《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64卷以“民国出版物中记载的日军暴行”为主题,只收录有关图书26种,留下一些遗憾。媒介视阈下,南京大屠杀的最初痕迹散落于多种民国出版物中,包括图书、报纸、期刊、小册子等。这些是南京大屠杀研究无法绕过的重要文本,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6.
1999年初,这份报纸的发行量仅仅6000份,经过6年时间,日发行量翻了10番。当地读者认为,东楚晚报的超常规发展一举改变了“黄石无零售”的历史,培养了黄石市民“吃早餐,读晚报”的阅读习惯。一位多年关注该报发展的业内人士甚至认为,东楚晚报的崛起已成为印证黄石城市文化提升的标志性事件,是黄石不折不扣的活“名片”。地市晚报因财力及信息资源所限,在基本版数及信息总量等方面均无法与省城媒体比肩。省城报纸最低也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