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恶搞”又被称作“Kuso”文化,是一种以爆笑、搞怪、恶作剧为主要特征的另类创作风格。当前的“恶搞”主要从网络上开始流行,以文字、图片和动画为手段来表达个人的思想。它的滑稽和颠覆以及莫名其妙的无厘头表达,让一些青少年模糊了对中国传统观念的认识,所谓的“正常”已成为一种荒诞。随着“恶搞”在网络上“新作不断”,课文恶搞、语言恶搞、短信恶搞、视频恶搞等正潮涌般侵蚀着中学生稚嫩的思想。那么,“恶搞”对中学生的心灵造成了怎样的伤害?它的兴起又对中学生存在哪些消极影响?就此现象,笔者对部分学生、家长和老师进行了深入的调查采访。  相似文献   

2.
【小引】时下网络“恶搞文化”红极一时,相关的恶搞作品层出不穷,恶搞范围无所不及。“恶搞”已经不再只停留在一般的、娱乐性强的搞笑(如《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恶搞影片《无极》),而是转向了20世  相似文献   

3.
来信摘登     
莫把“恶搞”当时尚2006年,恶搞大行其道,古典名著、标志性图像、影片、英雄人物等,都难逃被“恶搞”的命运,想恶搞的人进入了“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的“境界”。审视恶搞,其实就是一种扭曲甚至畸形的社会文化,颠覆着传统的文化道德。网络上的自由言论权是有限制的,有两条线不能突破:一是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道德底线不能突破;二是法律的红线不能突破。网上“恶  相似文献   

4.
从“恶搞文化”现象看娱乐道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搞文化”这种网络次文化在给人们带来娱乐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今天人类共同承认的文化,对青少年带来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和冲击。当“恶搞”由通俗一步步变为庸俗、低俗后。社会将形成是非混淆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审视“恶搞文化”的出现。需要我们持守娱乐道德底线。  相似文献   

5.
文章有针对性地论述了“恶搞”的表现形式,认为当代公众的图像素养遭遇到“恶搞”的考验;图像素养的内涵,强调的不仅是“看懂”,更是要求公众把握图像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并建立起相应的责任感;肆意泛滥的恶搞对网民尤其是青少年有严重危害,培养他们良好的图像素养才能更好地把握“恶搞”的实质,批判地对待网络恶搞。  相似文献   

6.
曾麒霖 《考试周刊》2012,(45):11-14
网络高度发展的今天,“恶搞”已经不再是人们所陌生的对象,原来一直被强调的“精英文化”在当下追求平等的时代早就被民众所厌恶和反对。“恶搞”文化的“大众文化”形式让更多的民众有机会参与到现实社会生活中.让人们有机会实现平等、具有相同的话语权,让全民在参与社会生活中狂欢,让人民拥有对现实的反叛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但与此同时“恶搞”文化也给国民带来一定价值观上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媒体纵览     
“姚明”被抢注成卫生巾商标,“雷锋像”成避孕套包装,一个自称“国学辣妹”的年轻女子在孔庙内大摆热辣造型,声称要“勾引孔子”——这是最近三个典型的”恶搞”案例。有人哈哈一笑,有人津津乐道,更多的人义愤填膺,而“恶搞”者又狂赚了一回“眼球”。近年来,从电视、图书到网络、手机短信,所谓的“恶搞”、”无厘头”大行其道,甚至出现了“恶搞”红色经典的趋势。一些专家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恶搞”、“无厘头”之风,导致权威被解构、庄  相似文献   

8.
几年前。“恶搞”虽然风行,但流传的范围还仅限于网络世界。随着陈凯歌导演的《无极》被胡戈以视频剪辑戏谑了一把.网络“恶搞”轰动了现实社会。  相似文献   

9.
2012年安徽卷作文网络”恶搞版”露面不久,就遭到一批人的口诛笔伐。一位乘客在公交车上发表宏论.大骂中国作文已死,中国语文已死。他的依据是2012年安徽作文“梯子不用横着放”,无厘头,太恶搞。发言完毕,全车人鼓掌称是。  相似文献   

10.
邱孟辉 《中学文科》2009,(13):89-90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开放,人们的言论越来越自由,对文学再创造的能力越来越强,手机短信、视频、网络文章,甚至电影、电视剧,“戏说”“大话”“恶搞”“无厘头”之风呈泛滥之势。戏说皇帝,戏说历史,戏说古人。当戏说不足于构成新的感官刺激,于是恶搞便应运而生,移花接木,随意编造。一些红色经典遭到“恶搞”,许多为人们所熟知景仰的历史英雄人物,  相似文献   

11.
邪教作为近几十年来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具有很大的宗教迷惑性,因此有人很容易把它列在宗教的范围,看做是宗教的特殊形态。其实,只要从宗教的定义来分析,就会发现邪教绝非宗教,它是与真正宗教外形相近但内容迥异的社会“毒瘤”,必须予以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生命”作为沈从文小说浪漫色彩的维度之一,成为研究沈从文小说浪漫情怀的重要切入点。对于“生命”这一抽象概念,可以从血性生命力、直面和体验“死亡”、至善至真的爱情、粗糙而优美的灵魂四个方面来管窥其“生命”之“理”。这种“生命”背后有“神”的痕迹,也有“庄严”的理趣,流露着作家的“浪漫情怀”。  相似文献   

13.
试论高校管理干部的“职业高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职业高原”的概念及分类入手,分析了高校管理干部产生“职业高原”现象的原因,提出了从组织和个人两个角度来有效地避免和克服管理干部“职业高原”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在“两课”教育教学改革中,只有把学习“两课”与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结合,教师授课与学生思想、现实问题相结合,课堂课本教学与相关书籍阅读相结合,才能有效地增强“两”教育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15.
根据大量的事实,提出“冬眠用户”、“冬眠现象”等概念,论述“冬眠用户”的类型及其表现,探讨“冬眠现象”的根源,研究“冬眠现象”的预防以及“冬眠用户”的激活、唤醒.  相似文献   

16.
湖湘文化是长株潭"两型"社会的特色和灵魂,必须用湖湘文化引领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湖湘文化"天人合一"思想与长株潭"两型"社会的内涵一脉相承;湖湘文化"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精神与长株潭"两型"社会的主题息息相通;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艰巨性呼唤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实干精神;湖湘文化"海纳百川"的融合精神是建设长株潭"两型"社会的方法和途径;湖湘文化"通筹"、"扼要"相结合的全局重点论对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学界,"失语"似乎已经成为一个与"失语症"相等同的概念,但事实是否如此呢?如果对"失语"进行仔细的文本细读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在当代语境中它至少包含六种涵义,它与时下盛行的中国文论"失语症"说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与此同时,对当代中国文论的身份归属问题我们也能有一个明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递延权力"是国家行政人员掌握的公共权力,经过亲友或身边的工作人员之手,实现私人利益的行为."递延权力"是一种由来已久且在当今社会仍然普遍存在的政治腐败现象;"递延权力"现象的出现,具有复杂的思想根源和社会政治基础;防治"递延权力"必须加强制度建设,有效约束公共权力.  相似文献   

19.
“很+名”组合别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绅士、很淑女、很青春”这样的组合在人们的交际中有日渐增多的倾向,这类“很 名”组合是一种语言变异。按照“类比”原则,这类组合会出现在不同的言语环境中。语言是不断发展演变的,因此我们应客观地看待这类语言变异现象。  相似文献   

20.
“非主谓句”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主谓句”这一概念,连同它的前身“零句”和“单部句”,伴随中国语法学的发展,有了近百年的历史。但它实在没有办法从理论上、实践上辩明自身存在的理由,应该结束自己不明不白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