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4 毫秒
1.
素有“塞上明珠”美称的湖城银川,绿色覆盖,碧波涟漪。“两山一河”——贺兰山、六盘山、黄河;“两沙一陵”——沙湖、沙坡头、西夏王陵;“两文一景”——回族文化、西夏文化、塞上江南特色景观,风格迥异……令到此观光者如醉如痴,  相似文献   

2.
陈飞 《寻根》2005,(3):80-83
郑州大学中原文化资源与发展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规范运作,广结学缘,成果渐出,远近有闻。2003年被确立为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并授以牌匾。领导视察,学者来访,学术交流乃至日常工作,每以不见标志为憾。近日,基地《中原文化研究丛书》问世,出版社欲以标志置诸封面,促之再三,遂勉为尝试,创作设计“中原文化”标志一种,  相似文献   

3.
西夏(公元1038-1227)是以党项族为主体的封建王朝。西夏先与北宋、辽抗衡,后与南宋、金鼎立,结束了西北地区吐着、回鹤、拨鞋等民族长期不相统一的局面,对发展西北地区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西夏钱币是我国优秀的货币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研究西夏社会经济、物质文化的重要内容。19世纪初,在凉州(今甘肃武威)发现了西夏窖藏钱币数笔,其中有后钱、来钱,有“西夏元德、天盛、乾信、皇建、光定诸品”,还有“西夏梵字钱”,即西夏文钱。这是一次很重要的发现,使人们对西夏钱币有了深入的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  相似文献   

4.
罗开玉 《寻根》2003,(1):68-71
在我国历史长河中,三国时期虽较为短暂,但“三国文化”却特别引人瞩目。在我国、日本、韩国、东南亚及遍布世界的华侨、华裔中,三国文化、三国故事、三国人物,几乎老幼皆知、家喻户晓。近年来,三国文化又借助电子网络,向欧、美、非洲等地快速普及。毫无疑问,三国文化是中华文明在全世界宣传最持久、影响最深远、普及最广泛、最能为各国人民接受的一个分支文化。大家何以对“三国文化”如此痴迷呢?我认为,“三国文化”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它的主题思想是儒家文化与兵家文化的高度结合。将“三国文化”与我国古代的春秋战国、南北朝、…  相似文献   

5.
客家古村落的文化意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登秋 《寻根》2005,(1):136-141
客家文化根在中原,中原文化较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中原文化传人客家人聚居区“闽粤赣”三角边地后,由于地域边缘性特征显著,村落环境、历史文脉、传统氛围等均保护较好,就形成现代所称的“古村落”。同时该地区的古村落建筑均讲究恃险而建,深居山区腹地,为外界所难进入,  相似文献   

6.
晏慎钧 《寻根》2009,(5):132-133
河南地处黄河中游,是炎黄子孙的重要发祥地,汉族的姓氏大多源于中原。 经过数千年的变迁,尤其朝代更替、天灾人祸等因素,中原人不断向全国各地播迁。特别是自秦汉到唐宋时期,河南人曾多次大规模南迁。过去民间有句古话:“宁肯往南迁一千里,不愿向北挪一砖地。”其中影响深远的两次人口大迁移均在唐朝。  相似文献   

7.
移民与台湾的"内地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全海 《寻根》2006,(6):18-22
在信息传播和交通条件相对落后的古代社会,文化和生产技术的扩散与交流,大多是通过移民实现的。中国移民史上漫长而艰辛的台湾移民即承载着民族融合和文化传播的特殊使命:它不仅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重要一环,还是中华文化从起源地向四周扩散、传播的一个重要方向。如此艰辛而漫长的历史进程始于西汉“七国之乱”之时,至唐末五代,先后出现了中原之民迁徙入闽的三次高潮。两宋以后,继有入闽之中原之民,迁至澎湖,进而渡海赴台。连横在《台湾通史》中记日:“当宋之时,漳、泉边民渐来台湾,以北港为互市之口。”至荷兰、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之前,中国移民,主要是福建漳、泉移民的足迹已经遍及台湾全岛,与土著居民和睦相处,共同开发台湾的资源,成为台湾的真正主人。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西夏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项羌族,黄河母亲养育的中华儿女,早在公元6世纪时已生息在今青海东南部黄河河曲折支之地。隋唐王朝辖下的部分党项羌族,在唐朝中期从原居地向西北大迁徙。在今宁夏历经一个半世纪的发展,成为雄踞一方的藩镇势力,与中原王朝一直保持臣属关系。宋初,李元昊始建西夏王朝,定都兴庆府,号大夏,史称西夏。境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方二万余里”。奄有今甘肃大部、宁夏全部、陕西北部和青海、内蒙古部分地区。西夏自元吴立国,共传10帝,历时190年,1227年为蒙古成吉思汗所灭。西夏王朝在中国中古历史上处于重要…  相似文献   

9.
麻晓芳 《中华文化论坛》2022,(5):16-26+154-155
藏文和西夏文文献均显示,12世纪中晚期,藏传佛教曾经盛行于西夏,很多来自西藏本土的上师被西夏聘为帝师。受藏传佛教影响,西夏不仅译出大量藏传佛教文献,而且在西夏仁宗时期(1139-1193年在位)开展的大规模的校经和译经活动中也有藏地僧人参与校勘的痕迹。本文在梳理西夏文佛经文献基础上,从文本体例、佛教术语、陀罗尼用字、语法规则等几个方面考察佛经中的藏式翻译原则。这些特征与中原的翻译原则不同,在藏传佛教影响下的敦煌文献以及元明清时期编译的佛经中也能见到。这些藏式翻译特征在鉴别和研究藏传佛教影响下的佛经翻译文本方面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的早期发展是夏商周三代。夏文化的详貌目前尚难确定,真正奠定中国文化之基的是殷商西周。那时中国社会的文化政策,则是所谓“学在官府”,教育文化完全为官府垄断,平民百姓不敢问津。那时候,执掌文化大权的是“巫”、“史”、“祝”、“卜”等官员,他们是一批世袭的职业文化匠师,大凡卜筮、祭祀、书史、星历、教育、医药、音乐歌舞、婚庆葬丧等诸般文化活动,均由他们操纵。  相似文献   

11.
汉字“龙”作为一种从象形文字演变而来的表意文字,体现了汉字以形示意的文化形态,也直接体现着民族文化的蕴涵。汉字与汉民族思维方式和文化精神是融为一体的。对“龙”的字形字意考证,可以看出“龙”所蕴涵的深厚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中华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2.
“客家”,在客家及广东方言中有“客户”之意,是具显著特性的汉族民系,是汉民族中一个地缘性群体。“筚路桃符展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近代启蒙思想家、晚清著名诗人黄遵宪寥寥数句,便将客家先民两晋至唐宋时期由于灾荒、战乱等原因,离开中原故土,迁徙闽、粤、赣,继而西南、华南直至海外的漂泊史,刻画得淋漓尽致。客家人在迁移中,  相似文献   

13.
宗世昊 《寻根》2021,(2):4-8
酒文化在陆上丝绸之路大致按照向南和向西两条路径传播,在酒文化传播的诸多构成要素中,尤以酒与酒具的交流呈现出中原与外域、边塞与内地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构成了唐宋丝绸之路酒文化的基础。唐宋时期丝绸之路上的"果酒西传"唐宋时期酒的种类多种多样,按照《唐国史补》的说法,各个地区已经形成了各自的特色酒:"酒则有郢州之富水,乌程之若下,荥阳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冻春,剑南之烧春,河东之乾和、蒲萄,岭南之灵溪、博罗,宜城之九酝,浔阳之湓水,京城之西市腔,虾蟆陵郎官清、阿婆清。又有三勒浆类酒。"  相似文献   

14.
中原文化内涵丰富而凝重,它是中华文化之根。中原文化以它的根性和绵延不断而区别、优越于其他地域文化。中华文明正是因为有了中原文化作为主体,才如此辉煌、历久不衰,永远矗立在世界文明之林。  相似文献   

15.
方华玲 《寻根》2013,(5):45-49
《寻根》杂志2012年第6期所刊《慈乌及其文化蕴含》一文对“慈乌”与古代中原的“孝”文化、七夕节及其他祥瑞之兆进行解读,是一篇非常有意思的文章,笔者受其启发,现仍以“乌”为蓝本,借此探究清代满洲(即今满族,以下不注)的“敬鸦文化”蕴含。  相似文献   

16.
吴永章 《寻根》2004,(1):20-24
客家人是中原移民,在南徙过程中,饱受战乱与颠沛流离之苦,迁至被时人目为蛮荒之地的闽粤赣地区后,又需要在极其困难的自然与社会条件下,筚路蓝缕,开基创业。因此,客家先人们眷恋故土,并教诫子孙“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要“敦宗睦族”、“追远慎终”,把中原文化作为联结族群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文化矛盾,西方提出了“神人合一”观念;为协调儒道文化矛盾,中国提出了“天人合一”思想。这两种思想影响了中西文化走向,但又具有各自的文化缺陷。本文提出“花人合一”思想,强调“花神精神”,倡导触及生命本质的“至善至美、自由自在”的主客体高度融合的唯美境界。“花人合一”必须通过“游乐原则”才能得以生动体现。“游乐”是人的天性。至乐、天乐、率性求乐与“无害的快感”是人的内在本质追求。因此,应搭建一个平台来展现“花人合一”的丰富内涵和魅力,实现审美,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净化和提升人们的道德修养。这就是“花人合一”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薇 《世界文化》2006,(11):41-42
一、《论语》与《圣经》所倡导的伦理道德之核心——仁爱《论语》和《圣经》分别是东西方文化中的两个经典文本,它们对人类文明和思想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在中国,有“半部《论语》可治天下”之说,这高度概括了《论语》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在西方,《圣经》是基督教的圣书,自中世纪以来,《圣经》有“惟一的书”和“书中之书”的称号,从世界文化史上看,一千多年来没有第二部书能够像它那样对西方文化产生过那么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占据中西文化中心位置的《论语》和《圣经》,他们所倡导的伦理道德也有相似之处。《论语》是孔…  相似文献   

19.
刘加洪 《寻根》2010,(2):11-14
<正>河洛地区文化积淀厚重,历代名家辈出。河洛地区先民们创造的河洛文化是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黄河文明的核心和发祥地,河洛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文化,是数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客家人来源于中原汉民族,深受河洛文化的影响,北方粗犷豪爽的性格特征,锻造出客家人乐生迈进、刚强弘毅、勇敢  相似文献   

20.
牛达生 《寻根》2012,(2):28-36
书法,不言而喻是指文字的写法。凡写字的人都想把字写得美观好看,因而文字书写的美化,便成为传统的民族艺术。从魏晋到唐宋,汉字的书法艺术达到极高的境界,出现一批影响深远的书法大家,留下了大量精美的书法珍品。西夏受唐宋书法艺术的影响,也发展了自己的书法艺术,并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