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与工作状态,静观周围的教育现象,发现我们的教育职业生活大多趋同地表现为一种应对式的工作姿态。对好学生良好的表现,没有什么特别的反应与关注,视之"正常"而置之不理;对"问题学生"出现的问题则进行批评惩戒,因为干扰了"正常秩序",不得不予以"应对"。如此循环,日复一日,我们难免在此过程中消减着工作的热情与信心。而结果大多是,"问题学生"一直出现着同样的问题,教育者一直采取着同样的教育方式(批评、惩戒)。但"问题学生"还是  相似文献   

2.
姬焕芳 《文教资料》2007,(29):73-74,60
教育理论研究的价值取向一直存在着"应然"与"实然"之间的矛盾。在教育目的理想与实践之间也同样存在这一矛盾。本文剖析了这种现象,论述了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应具有的良好状态,并提出了克服恶性背离的一般方法。  相似文献   

3.
诚信教育不是在一般的教育内容之外增加冠之以"诚信"的内容就够了,也不是常规教育之外另外开展的教育。其关键在于深刻认识诚信的内涵与意义,检视不诚信现象及原因,用诚信的理念改造现有教育,让教育回归本然。当学校教育紧扣住育人的本然,教师能实实在在做好一点一滴的育人工作,用工作实绩而不是机会主义、形式主义的方式获取上级认可,整个学校系统的环境、制度、人际交往以及行为方式就会以一种诚信的方式运作着,这一切等于给学生树立了最有力的诚信榜样,此氛围中也有助于师生诚信品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正一、适度体罚是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实际上,教师失德行为在校园中并不多见,学生或家长"挑战"教师、侵犯教师权利甚至殴打教师的现象倒是时有发生。但凡有社会良知和责任感之人,都会认为这是中小学教育的诡异现象,很不正常!毫无疑问,学生的尊严理应受到保护,但是教育者的尊严同样应受保护,如果以保护前者的名义而牺牲后者,那么,岂不严重违背常识和教育规律?在此,我强烈呼吁政府专项立法,保护教师的教育权利。我们经常谈论中国教育要与国际社会接轨,请问真的接轨了吗?英国议会早在2007年通过了一条法规:"允许教师在历  相似文献   

5.
在一个班级大家庭中,数十个学生当中由于种种因素造成学习成绩不可能处于同一个水平,客观上存在"尖子生"、"中间生"和"学困生"。"两头尖,中间大"这一教育现象正说明一个班的大部分学生属于"中间大"的"中等生",不少教师对品学兼优的"尖子生"给予过多的关心、注意甚至是呵护,另一个方面,"学困生"也已经引起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因此关注"学困生",也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常抓不懈的工作。当今,"培尖补差"工作开展的如火如荼,而更多的"中等生"被我们教师所忽视。  相似文献   

6.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是教师行业的特殊道德要求,是教师工作的精髓。作为一名教师,肩负着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四有"人才的重任,因此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学校中出现了少数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教育观念陈旧、不愿意接受继续教育等现象。这些现象虽不是教师的主流,但也折射出个别  相似文献   

7.
“高原现象”本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练习的中后期往往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或者下降的现象。在曲线上表现为保持一定的水平而不上升,或者甚至有所下降。但在“高原现象”之后,又可以看到曲线的继续上升。同样,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也存在着“高原现象”。作为幼儿园管理者,应关注教师的“高原现象”,及时分析教师发展停滞不前的原因,并积极寻找克服的对策,增强教师战胜困难的信心。这样才能帮助教师突破“高原”现象,实现其专业的持续发展。一、正视教师成长过程中“高原现象”的成因教师成长过程中“高…  相似文献   

8.
宁金平 《教书育人》2012,(33):102-103
教师职前教育是我国教师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中小学培养新教师的重任。当前我国教师职前教育中存在的实践弱化现象,已成为影响教师职前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一块短板。一教师职前教育中实践弱化现象的主要表现教育教学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土壤,也是教师培养的根基所在。然而我国当前的教师职前教育却比较注重局限于在大学课堂内进行教育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师范生进入真实的教育教学实践情境,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在原本应该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融为一体的教师职前教育中,出现了教育理论占据统领地位,教育实践被挤到边缘位置的现象,即实践弱化现象。  相似文献   

9.
正同样是头顶蓝天,脚踩绿地,有些学生并不一定能抬起头;同样是花季年龄,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有些学生并不一定成长得健康快乐。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把"让学生抬起头来看见更广阔的天空"作为教育理念,积极探索特殊学生的教育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一、精选契机,适时引导特殊生教育的难点在于其有时让人无从下手。有时切入点不合适,交流不顺畅,师生关系形成僵局。教师如果能够运用教育机智抓住重要教育契机,问题往往迎刃而解。王悦是一名爱管闲事、自大自我、邋遢至极的女生,她也因此遭到全班同学的排斥。初一下学期,我接手该班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可如果立即进行简单制止或说教,不但效果不佳,也不利于后续教育工作的开展,同  相似文献   

10.
在学校教育现场的日常教育活动中,某些因司空见惯而不被反思甚至认为是合理的教育或管理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也影响到教育质量的提高."存在未必合理",对一些"平常"现象进行追问和反思,或许有助于学校、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行为.  相似文献   

11.
人们总是聚焦于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在其职业生涯中应该被给予的责任与义务,而忽视了教师作为人而应该有的生存状态。在现代社会转型和教育变革中,相当一部分生活在城市中的民办学校教师丧失了工作的热情,对自己的职业认同度较低,产生了职业倦怠,对自我的发展也不确定,失去了作为人的生命意义存在的价值,成为现代教育进程中的"工具"。  相似文献   

12.
好书推荐     
《教育》2015,(10):8
《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作者:孙媛出版:江苏教育出版社教书育人,育人为先,"教书"只是教育的直接任务,而"育人"才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本书遴选了广为认可的一些典型心理效应,并列举了相应案例进行辅助说明。书中提及在教育工作中,有些教师不注意方式方法,经常不知不觉地制造"北风施威"的现象:遇见学生犯了错误不是和风细雨地去开导教育,而是连珠炮似的  相似文献   

13.
谈教师社会性别意识淡漠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社会性别意识是教师从性别视角看待自身社会性别和工作中存在的性别现象的意识.教师社会性别意识淡漠主要表现在教师忽视性别期望、忽视性别刻板和性别差异的存在和影响上,其原因是社会系统缺乏社会性别平等的普遍氛围,学校教育缺乏对社会性别意识的关注与检视,教师自身缺乏对社会性别意识的批判和反思.克服教师社会性别意识淡漠的对策,一是教师应从"教师是转化社会的知识分子"的高度来看待教师在推进性别平等教育中的作用,二是对教师进行性别平等的教育培训,三是让教师掌握性别平等教育的方式、方法,四是将性别平等教育纳入教育政策及相应的法规之中.  相似文献   

14.
在众多校园危机事件中,师生冲突成为重要因素.现在的教师开展教育谈话存在情绪应对、经验应对和风险低估等问题.有准备的教育谈话引导教师按照"停、问、陪、转"的行为模式,将教育的自动反应状态转化为关怀反思状态,能够有效降低校园危机风险,帮助教师采用恰当的方式开展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5.
正学生就业难既是供需矛盾影响的结果,也是结构性矛盾突出的表现。现在毕业生中同时存在着"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这两种现象,由于部分大学毕业生适应市场的意识不强,择业期望与社会需求有较大差距,"有业不就"的情况还很普遍。"有业不就"是现在毕业生中存在的一种价值取向,说明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出现了偏差,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着功能欠缺,需要在教育培养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6.
我们把长时间形成使用教具的诸多表现,概括称之为"教具现象"。教育理论是研究"教育现象"的理论。同样,教具理论也是研究"教具现象"的理论。表面上看,"教具现象"错综复杂,层次纷繁,令人眼花瞭乱。但实际是有  相似文献   

17.
教育科学本身就是一门"缺憾美"的学问,没有教育实践中的种种缺憾,就无从发现教育的规律以构建教育学理论不断发展的逻辑体系.真理也是不完美的,从历史主义的视角来看真理本身,它便是一个过程,并不穷尽于它的目的,而穷尽于它的实现;就其实现的整体而言,"也不仅是结果,而是结果连同其产生的过程".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讨论的"至上性"的完美真理是不存在的.同样,课堂行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及课堂本身的情境性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就决定了我们的课堂不再是通过教师的设计获得一种规范化、可预测的策略体系,也不是仅仅按照预先所确定的指标进行的标准化模式,这就是说,教学中根本没有什么按部就班的"完美课堂".事实如此,并不存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无可挑剔的课堂;但是,看似缺憾,一个个教学环节却往往能够有机地构建另一种"完美",这不是形式上的完美,而是意义上的完美,后者才是更为真实、更有价值的理想状态.它的出现,要求教师能够正确理解缺憾,要求教师的行为更加多元化.  相似文献   

18.
天地间的物体,必定依附在某种物体上,才能得以存在,否则会陷入生存困境,亦即"依附而生"。教师"生存依附"现象也同样普遍存在,表现在对教育理论、教师专业标准的条件依附,对教育政策、制度的强制性依附,对传统文化的自觉依附,对学校、同事的常态化依附,对专家、权威的理性依附等方面,其积极效应是显而易见的,但过度依附也会"依附而死"。教师要追求内在修养的提升,在检视与突围、依附与独立的双向穿越中,转变生存方式,形成一定程度的独立生存意识和能力,提升了生存境界。  相似文献   

19.
吕维萍 《甘肃教育》2011,(22):23-23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相当数量的教师身心状态都存在疲劳现象,我们称之为教师的"职业倦怠"。其实,同样的疲劳现象也广泛存在于相当数量的学生身上,这里暂且称之为"学习疲劳"现象。学习疲劳是指一个人长时间连续学习之后,学习效率下降的一种生理与心理异常的状态,它是影响学习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朱晓琴 《教师》2010,(36):37-37
教学工作中不乏这样的事例:同样都很敬业,某些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很好的老师,其教学业绩并不优秀甚至很糟,而部分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不尽如人意的老师却做出了一流的业绩。这种看似反常的现象其实反映了教师的教育力的大小,教师的教育力并不正比于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教师的教育力应该是与教育现象相关的各种自由度的综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