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在做关于凸透镜成像实验前,都要求先测出凸透镜的焦距,下面介绍六种方法,供同学们实验时参考.1.会聚法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在透镜的另一侧放一张白纸,改变透镜与白纸间的距离,直到白纸上有一个很小的亮点为止,测出这个亮点到透镜的距离即为焦距.2.虚像法用凸透镜观看课本上的字,当看到某字的正立放大的虚像时,逐渐加大透镜和字的距离.直到该字的虚像恰好消失为止,测出该字到透镜的距离即为焦距。3.等大法在光具座上做凸透镜成实像的实验,移动点燃的蜡烛到透镜的距离,使光屏上出现倒立等大的烛焰的像,测出此时的物距或…  相似文献   

2.
凸透镜的焦距是指焦点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测出它的焦距呢?(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P62、1)。1平行光会聚焦点法器材:焦距未知的凸透镜、刻度尺、白纸屏原理:太阳光经凸透镜折射后,将会聚一点,如图1方:法:将待测焦距的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白纸屏放在另一侧,改变透镜和白纸屏的距离,直到白纸屏上的光斑变得最小,最亮,用刻度尺量出此时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即为凸透镜的焦距f。2二倍焦距成像法器材:焦距未知的凸透镜、光具座、光屏、蜡烛原理:当蜡烛(如图2中的AB)离凸透镜二倍焦距远时,在凸透镜另一侧离透镜二倍焦距…  相似文献   

3.
一、测定凸透镜的焦距方法1: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光路图如图1所示,根据这个原理,把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凸透镜后移动白纸,在白纸上得到一个又小又亮的光点,这个点就是焦点,用刻度尺量出焦点到透镜的距离,就是焦距f.  相似文献   

4.
修敏 《初中生辅导》2009,(35):26-28
利用平行光的会聚特点实验原理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在焦点处会聚,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实验器材凸透镜、白纸板、刻度尺。  相似文献   

5.
用平面镜补助法测凸透镜焦距的原理,在原教科书上并没有加以说明,所用光路图是发光点在凸透镜主轴上,当物象重合时,物距就等于凸透镜的焦距。见图1所示。那么,在主轴上的发光点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平面镜反射后,再往凸透镜折射,最后物象重合,这时物距是否必定等于焦距呢?回答是否定的。  相似文献   

6.
一、实验要求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测定凸透镜焦距的方法;使他们对于凸透镜和有关的光学知识,理解更为深刻,并且掌握一般光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技巧。跟这个实验有关的光学知识主要是透镜成象的原理。当物距大于凸透镜的焦距,物体上某一点发出的反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各光线成为会聚光束,并会聚在一点。这一点就是物体上某一点的实象。若物距小于凸透镜的焦距,物体上某一点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各光线成为发散光束。所有发散光束反方向的延长线仍会聚在一点。这一点是物体上某一点的虚象。当学生懂得了这些道理之后,他们就能理解:作图成象时只要应用三条特殊光线中的任意两条,在各种光学仪器上,若透镜的焦距一定,则透镜的直径愈  相似文献   

7.
初中物理第二册P257有用平面镜补助法测定凸透镜焦距的实验,根据光路可逆性原理,三角形小孔射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成象于平面镜上,则平面镜反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成象于原物上(即三角形小孔上)。实验步骤于下: 1、如课本P257图8-36装置,要求光源箱和平面镜之间的距离大于估计或粗测焦距的四倍。 2、保持光源箱和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不变,使凸透镜从靠近光源箱的位置开始逐渐向平面镜方向移动,直到平面镜反射成象正好跟原来的三角形小孔相重合为止。记下凸透镜的位置。 3、继续将凸透镜向平面镜方向移动,当在光源箱开孔壁上形成的象第二次正好跟三角形孔相重合时,停止移动  相似文献   

8.
一、凸透镜成像探究题解析 例1 在利用光具座进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探究中;(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凸透镜对光线具有( )作用,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相似文献   

9.
一、凸透镜焦距的测法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放一个垂直于主光轴的光屏,沿主光轴移动光屏,使光屏上能呈现一个圆形的光斑,量出凸透镜的直径D、光斑的直径d和透镜到光屏的距离L,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解析太阳光可以认为是平行光.光屏上呈现的光斑,可能是太阳光通过凸透镜的折射光线在光屏后会聚而形成的(如图1所示),也可能是折射光线在光屏前会聚后再继续传播射到光屏上形成的(如图2所示).对于第一种情况,根据几何知识有:二、凹透镜焦距的测法如图3所示,用不透光纸剪一个直径为a的圆孔,粘贴在凹透镜上(…  相似文献   

10.
凸透镜的有关知识是光学中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有一类考题是应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来确定凸透镜焦距的范围.解决这类题目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借助数学上不等式的有关知识,下面把自己在学习中总结的一点解题技巧和大家分享,以希望同学们能够举一反三.例1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小雨同学忘了测凸透镜的焦距,当他将蜡烛放在距透镜10cm,移动光屏,在距透镜16cm处得到一个倒立清晰的像,则所用的凸透镜  相似文献   

11.
[实验目的]掌握测定凸透镜焦距的几种方法.[实验原理]1.太阳光聚焦法;平行于凸透镜主轴的光线,经折射后会聚于焦点.2.公式法:当物体经凸透镜成实像时,测出物距u和相应的像距v,由公式1/u 1/v=1/f可求出焦距.3.共轭法:保持物体和光屏之间的距离ι不变,在物体和光屏之间移动凸透镜,使物体在光屏上先后两次成像,测出凸透镜的两个位置间的距离d,则凸透镜的焦距f=(ι~2-d~2)4ι.  相似文献   

12.
我们只学过凸透镜成像,没学过凹透镜成像.但从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凹透镜对光线折射的作用可以总结出凹透镜成像的规律,这样运用到解题上就方便了许多. 凸透镜成像分三种情况: 1.在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在二倍焦距和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在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前两种情况像和物体都在凸透镜和主光轴的两侧.第三种情况像和物体都在凸透镜和主光轴的一侧.我们又知道凹透镜使光线发散且它的焦点又是虚焦  相似文献   

13.
小学自然第十二册中凸透镜成像实验是一个很重要的实验,做好此实验我认为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a.实验对蜡烛与光屏间距离的要求。 此实验是在保持蜡烛与光屏不动的前提下,当凸透镜离蜡烛近,距光屏远时成放大的实像;反之则成缩小的实像,并且两次成像要清晰。根据几何光学中的相关规律,能够成两次清晰实像的条件是蜡烛与光屏之间的距离大于 4倍焦距。 b.蜡烛与光屏间距离的确定。 ①粗测凸透镜焦距:移动凸透镜使光屏上形成一个与凸透镜等大的亮斑 (而不是成像 );然后反复调节透镜和光屏位置,当光屏上所成亮斑的大小不随光屏的移动而…  相似文献   

14.
凸透镜焦点的确定、焦距的测量、成像特点的探究、成像特点的具体应用,是我们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要全面把握好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你把握的如何?一、焦距的测量例1小宇为了探究课堂上学到的透镜知识,用一个凸透镜和一张纸做实验.他把凸透镜放在太阳光底下,然后调整纸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纸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时测  相似文献   

15.
在做几何光学实验时,经常遇到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焦距不知道,对凸透镜,由于它有实焦点和实像,可以采取找实焦点或实像距的办法测得或计算得到焦距,而凹透镜是虚焦点和虚像,那么怎么测定它的焦距呢,下面介绍利用影测凹透镜焦距的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16.
凸透镜成像实验是初中物理中的重要实验,也是中考热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凸透镜成像实验的操作,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成像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一、凸透镜成像情况的判断 凸透镜成像时有两个分界点:一倍焦距是凸透镜成虚像和实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凸透镜成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分界点,即物距等于一倍焦距时,不成像;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成倒立的实像;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正立的虚像.  相似文献   

17.
[实验目的]掌握测量凸透镜焦距的几种方法.[实验原理]1.平行光聚焦法:平行于凸透镜主轴的光线,经折射后会聚于焦点.2.公式法:使发光体经凸透镜成实像于光屏上,测出此时的物距u和像距v,代入公式1/u 1/v=1/f即可求出焦距f.3.共轭法:保持发光体和光屏之间的距离L(L>4f)不变,在发光体和光屏之间移动凸透镜,使发光体在光屏上先后两次成像,测出两次成像时凸透镜的两个位置间的距离d,则凸透镜的焦距f=L~2-d~2/4L.  相似文献   

18.
凸透镜的焦点是一个非常特殊而又显得十分重要的位置,所以在初中物理实验中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很有必要.华东版初中物理第一册第145页上,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学生实验中,要求学生利用太阳光或手电筒测出凸透镜的焦距.据笔者了解,在老师具体组织分组实验时,有相当部分学校没有备齐手电筒,若遇上阴雨天,根本无法由学生按常规方法自己动手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相似文献   

19.
把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放一张白纸,调节凸透镜到白纸之间的距离.使白纸上出现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光斑就是焦点,用直尺测出凸透镜到焦点的距离,即为焦距.  相似文献   

20.
杨锐 《初中生辅导》2010,(35):35-37
八年级教材上册(人教版)“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一节内容,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实验,也是中考的热点。该实验成功的关键是:首先要测出凸透镜的焦距,那么如何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呢?笔者介绍几种简单而适用的测焦距的方法,以便同学们能轻松愉快地掌握该节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