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如何更好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是新时代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议题。现有关于第三次分配推动共同富裕的研究过于关注工具理性,忽视了其背后的价值理性和内涵本质,尤其是缺乏第三次分配推动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分析。引入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基于“价值性—工具性”二维矩阵所构建的第三次分配推动共同富裕的传导机制,具体表现为第三次分配通过发挥文化、制度和主体三个层面的示范、刺激和众创效应来实现共同富裕。在文化层面,第三次分配能够发挥示范效应,通过培育慈善文化、倡导民间互助、培育共享理念等推动共同富裕,映射出第三次分配的价值属性;在制度层面,第三次分配能够发挥刺激效应,通过优化税收制度、慈善服务制度、三个层次分配衔接制度推动共同富裕,彰显出第三次分配的工具属性;在主体层面,第三次分配能够发挥众创效应,通过协同机制、互助机制、互嵌机制推动共同富裕,体现兼具价值与工具的双重属性。  相似文献   

2.
第三次收入分配是一种个人收入的转移,是在道德力量的作用下,通过个人自愿捐赠而进行的分配。第三次收入分配作为第一次分配和第二次分配的重要补充,具有社会资源重新配置以及转移支付的功能,对于实现我国收入分配的社会公平以及和谐社会构建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发展第三次收入分配的道德、经济、心理、制度等基础,应针对我国第三次分配存在的诸多问题,多途径地推动第三次收入分配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第三次分配是以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为表征的新型分配模式,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的重要制度成果。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寰宇中,分配形态将随着人类生产方式变迁的大致轮廓经历三个历史位阶,第三次分配从属于分配形态的历史高阶,是通达“基于需要的按需分配”理想图景的重要节点。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第三次分配的生成具有深刻的内在逻辑:从现实逻辑来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新分配制度的生成提供了基本前提;从理论逻辑来看,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及其衍生的共享伦理思想为新分配制度注入了伦理道德的意蕴;从制度逻辑来看,中国共产党内在先进性和人民性的实践外化助推了新分配制度的最终生成。第三次分配是我国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有机构成部分,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研究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第三次分配的生成逻辑,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长远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
将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的实现联系在一起并纳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体系,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基于鲜明的问题导向深化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重要成果。在确认第三次分配对实现共同富裕积极作用的同时,还必须承认其具有一定局限性。对于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第三次分配有且只具有补充性的意义;在肯定慈善增进道德的积极作用是主流一面的同时,还应确认一些打着慈善旗号的行为走向了促进道德状况改善的反面。从价值理念、法律制度和实践方式等方面加快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一致的第三次分配制度体系,是深化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第三次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但是关于第三次分配的研究着重强调了公益性分配的重要意义,忽视了互益性分配的价值。公益性分配立足于更高的道德维度,对社会价值有引领示范作用,但盲目追求纯粹公益只会限制第三次分配的规模;而承认互益性分配的重要性,有助于扩大第三次分配的覆盖范围,让更多群体共享发展成果。从推动共同富裕的进程看,互益性分配有助于扩大参与主体、夯实文化基础、廓清思想障碍。从第三次分配本身的制度化建设来看,互益性分配和公益性分配形成耦合关系,前者为后者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后者为前者的深化构建了平台,两者共同从规范化、持续化、通约化层面推动第三次分配的制度化。实践中,可从加强党建引领、打造熟人社区、加大政策支持、弘扬利他文化等方向打通路径,更好地发挥互益性分配的作用,助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的出现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作为第一、第二次分配重要补充的第三次分配,在现阶段有其存在的必然性,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稳定,实现社会真正的公平。但第三次分配在现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文章从税法角度着力于探讨如何完善第三次分配的税制环境,以期更好地促进第三次分配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社会主义三次分配的特点、价值及伦理缺陷,可以得知:在和谐社会中,完整的分配过程要经历初次分配(经济领域)、再分配(政治领域)、第三次分配(社会领域)三个彼此区别、相互关联的阶段.其中,初次分配是分配过程的起点;政府再分配是对初次分配的矫正;作为“善”的第三次分配是对前两类分配必要的补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分配正义正是在初次分配讲究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三次分配促进谐和的持续过程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8.
以慈善捐赠为主要内容的第三次分配,是我国分配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中具有前两次分配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启动晚,困难多,目前还没有形成普遍的捐赠救助社会习惯和公众行为,因此需要从政府、企业和社会文化三个层面来推进第三次分配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9.
三次分配视角下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原因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已成为当前我国改革和发展必须着力解决的重要民生问题。本文以三次分配为视角,寻找在各个分配领域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初次分配领域强调效率、忽略公平,再分配领域财政税收政策调节作用的乏力、失灵以及第三次分配制度的缺失。针对收入差距拉大提出在三次分配领域中分别健全收入分配调节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武汉臣的杂剧 《散家财天赐老生儿》 中的三次家产分配是剧情发展的三次高潮,第一次分配给女婿,第二次分配给侄子,第三次女、侄、儿三人均分.这三次家产分配显示着主人公刘从善在对待贪财的女婿、孝顺的侄、天赐的老生儿等人时的智慧,彰显着一位封建家长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1.
高校社会捐赠在优化高校治理结构、推进社会财富“第三次分配”和促进社会资本形成方面的作用日益彰显.从非正式制度来看,慈善文化是高校社会捐赠制度的逻辑起点.要建构完善的、正式的高校社会捐赠制度,主要路径有:完善税收激励制度;建立国家财政配比资金制度;强化高校社会捐赠的治理与监督.  相似文献   

12.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的分配制度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志愿服务作为一种自主自觉的劳动形态,是第三次分配的重要方式和精神富裕的重要载体,对稳步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志愿服务助推共同富裕,从理论逻辑上考察,包括物质财富的供给机制、精神财富的创生机制、志愿服务的分享机制;从实现路径上分析,要不断拓展志愿服务助推共同富裕的主体力量、构建志愿服务助推共同富裕的文化氛围、探索志愿服务助推共同富裕的创新模式、完善志愿服务助推共同富裕的激励机制、夯实志愿服务助推共同富裕的条件基础等以保障志愿服务助推共同富裕的机制运行,让志愿服务真正成为新时代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道德实践。  相似文献   

13.
目前学术界对共同富裕概念的理解存在泛化趋势,对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取向存在模糊认识,对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在实现共同富裕中的作用定位不清。本文认为,应聚焦共同富裕的收入本质,促进共同富裕战略的落地;将发展经济、提高收入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第一要务,在发展中逐步完善分配制度;改进再分配结构,提升社会支出公平性;准确定位第三次分配在共同富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大连大学学报》2022,(1):76-81
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文化等动力机制作用下而进行的资源配置活动,其中所蕴含的价值内嵌是出于人类最朴素的互助情感,是发自内心的相互救济,是对慈善资本主义的“超越”,其目标指向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发展第三次分配有其内在逻辑,它是对效率和公平的进一步兼顾、先富带动后富的必然要求、物质和精神共同富裕的内在需要、推动共同富裕的动力要求,也是完善社会机制的题中应有之义。在促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既要拓展第三次分配领域充分发挥其独特作用,也要认识和处理好三种分配方式的关系,在效率正义、公平正义、道德正义共同作用下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5.
教育资源配置是社会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及其在各种不同使用方向上的分配。分为第一次分配(对教育事业的投入)、第二次分配(将总体教育资源分配于不同类别的教育)和第三次分配(在某一类别教育资源分配为既定的条件下,对某一地区、部门或学校的再分配)。教育资源包括人、财、物等各个方面。高校财力资源配置属于第二次和第三次分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财力资源配置机制是行政命令、平均分配,即依靠行政手段、按人员基数进行分配。这种配置机制不能适应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财力资源配置应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建立新型的配置机制,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讨论第三次分配领域中的公益性扶贫慈善组织和初次分配领域中的政府在先富帮后富中的关系模式选择,以达到充分发挥两者作用,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7.
从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发展沿革来看,以1993年第三次工改为界,可以划分为新旧两个阶段。新制度体现了事业单位自身的特点,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又出现了新的矛盾。在实践中应采取措施调整工资水平,合理分配津贴,加快工资配套制度的改革,以逐步完善事业单位新的工资制度。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失衡问题日益严重,笔者认为导致收入分配失衡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初次分配阶段.由于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有限,因此解决中国的收入分配失衡问题,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初次分配阶段,同时要注意发挥税收调节作用,并积极推进第三次分配.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在本世纪的百年历史中,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本文试对三次巨变对...  相似文献   

20.
第二次议会改革之后,英国广大城市下层工人和全部农业工人仍未获得选举权,议席分配仍然不公,选举存在着大量腐败行为,两大政党争夺统治权的斗争也在加剧,国内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在此背景下,1884年英国通过了两个文件,进行第三次议会改革。这次议会改革虽然没有最终完成,存在一些缺陷,但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还促进了英国近代资产阶级两党制度和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的基本形成,资产阶级民主也有了实质性的扩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