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今的教学流行一种做法,即无论什么课,开始大都要"创设情境"。这种"流行"与近几十年来的理论发展有关,更与新课程的价值导向有关。能把理论研究的成果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是一件好事。很多教师就通过"情境"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提供攀爬支架,课堂因此有了生气,有了效率。但是,有的教师只把它当作点缀。还有一些教师却因此迷失了教学的方向。教师如何消费理论,始终是一门学问。我们习惯了去模仿,而很少去寻找源头;我们习惯了"被告诉",而很少自己去思考。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而我们要说,未经教师思辨的理论没有意义。陷在误读误解的泥沼中,我们怎么可能有真正的领悟和把握?又怎么可以任由这样的理解来改造我们的课堂?一个有独立精神的教师,应该敢于对所有转变成习惯套路的模式提出寻根问底的质疑,对那些被日常化了的操作概念进行教育学意义上的追问,没有这种专业主体意识的觉醒,就不会有充满生气的课堂,更不会有属于教师的智慧。"知识是力量,但唯有智慧才是自由"(杜兰特)。就让教学自由从今天的思辨"情境"之意义开始!  相似文献   

2.
让情境拥有“数学”的脊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今的教学流行一种做法,即无论什么课,开始大都要“创设情境”。这种“流行”与近几十年来的理论发展有关,更与新课程的价值导向有关。能把理论研究的成果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是一件好事。很多教师就通过“情境”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提供攀爬支架,课堂因此有了生气,有了效率。但是,有的教师只把它当作点缀。还有一些教师却因此迷失了教学的方向。教师如何消费理论,始终是一门学问。我们习惯了去模仿,而很少去寻找源头;我们习惯了“被告诉”,而很少自己去思考。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而我们要说,未经教师思辨的理论没有意义。陷在误读误解的泥沼中,我们怎么可能有真正的领悟和把握?又怎么可以任由这样的理解来改造我们的课堂?一个有独立精神的教师,应该敢于对所有转变成习惯套路的模式提出寻根问底的质疑,对那些被日常化了的操作概念进行教育学意义上的追问,没有这种专业主体意识的觉醒,就不会有充满生气的课堂,更不会有属于教师的智慧。“知识是力量,但唯有智慧才是自由”(杜兰特)。就让教学自由从今天的思辨“情境”之意义开始!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如今比较流行一种做法,即上课后大都要创设情境。这种“流行”与近几十年来的理论发展有关,更与新课程的价值导向有关。本来,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好事一桩,无可厚非。也确实有许多教师通过“情境”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提供攀爬支架,课堂因此生机勃勃,有了效率。但是,有的教师把它当作点缀,还有一些教师却因此迷失了语文教学的方向。语文教学理论如何应用到教学实践,是一门学问。我们学习之余,习惯了接受,习惯了模仿,却很少去独立思考,去寻找源头。未经思辨的理论是没有意义的。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到底有何作用?常用、少用,还…  相似文献   

4.
情境教学的课堂,通过教师调动学生,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情境中扩大,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语文情境教学理论如何应用到教学实践,是一门学问。我们学习之余,习惯了接受和模仿,却很少去独立思考,去寻找理论的源头。未经思辨的理论无疑是用处  相似文献   

5.
"创设情境"已流行为教学中的一种方式。这种"流行"与近几十年来的理论发展有关,更与新课程的价值导向有关。这的确是件好事。很多教师通过"情境"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提供攀爬的支架,课堂因此有了生气,有了效率。但是,有的教师在备课中为创设情境,寻找素材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却忽视了"备数学""备学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提出数学教学要关注生活,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并要让学习成为一件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于是乎我们的数学课堂就像"忽如一夜春风来"似的,"小小超市"、"一起去郊游"、"走进裁缝店"等教学情境扑面而来,课堂热闹了、生动了,学生们也愉悦并喜欢数学课了,可教师却困惑了:自己辛苦创设的情境调动了他们的兴趣,怎么就没有提高他们作业的正确率呢?言下之意是有趣情境的创设与有效教学相悖,为了迎合最后的质量分析还得靠教师的法宝——题海训练,最终还是穿了新鞋走回到老路上.  相似文献   

7.
让课堂成为引领孩子智慧碰撞的乐园,这是有效课堂的终极目标。"智趣课堂"有利于落实个性化教学、有序推进等前沿思想,产生教学兴趣。教师需要采取情境创设、思辨等手段,着重厘清几个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在数学课堂上我们积极地去创设教学情境,是良好开展数学教学的基础;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动力;为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做好铺垫。数学知识单纯只靠教师在讲台上讲起到的教学效果不会太好,我们应该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课堂教学中来,在良好的课堂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因此,创设良好的情境是我们教师必须采取的有效教学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9.
高中作文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靠的是见识,体现的是思想高远。要立足于现实,依托于情境,最终归结于理性的思辨。但现实的高中生的作文思辨性几乎没有。那么怎样去将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让学生在写作文时的思想飞得高远,在当前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本文认为高中作文的教学应该从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作为关键点,走有内涵作文的发展路线,让学生的作文充满着思辨的智慧。  相似文献   

10.
已有的"教案教学"是教师实施教学的方案,它是教师备课时根据教材内容单方面为自己怎么上课进行的设计。它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学生怎么学,而且容易使教师养成教学过程死守教案的习惯,只要把教案上设计的程序演练完毕,课堂就算完成任务。这样的  相似文献   

11.
充满活力的初中物理智慧课堂是达成物理课堂教学目标的有力保证,教师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情境,制造认知冲突,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打造成长型、情境型、实验型、思辨型、机智型的物理智慧课堂是当下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课改的理念的践行,更是对教育教研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2.
课堂上,当教师讲解时,学生不看着黑板或凝视一处,我们教师就会认定该生开小差或走神了,这就是我们教育者的思维习惯.其实,常常有一些习惯,我们不以为然.然而作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些习惯往往超出了个人的意义,会在不经意间直接或间接给学生带来某种影响或伤害.常常,有一些事情,我们做着、做过,却没有仔细去想"该不该"和"对不对".然而对于教育者,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为光辉的职业",这些事情因为联系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所以我们必须去认真的思考.因为这些习惯太普遍、太无意,似乎所有人都是这么做的,所以我们很少去细想它们的缺失与合理.  相似文献   

13.
<正>新课改以后,教师的理念变了,课堂变活了,随之出现了盲目跟从、邯郸学步等现象,华而不实缺乏实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实效?以下是我在实践中的几点做法。一、通过循循善诱,为学生营造创新情境陶行知说过:"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奥地利教育家贝尔纳强调:"没有情感的教育,不会成为成功的教育;没有情感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营造一个宽松、自由、民主、  相似文献   

14.
正曾有种观点认为"教什么"和"不教什么"是课程规定,由不得教师选择,而"怎么教",教师可以有些自由。我认为,如果教师没有教学的自主权,他的课堂可能是板滞僵死的,也很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自由精神。"教什么"和"不教什么"以及"怎么教",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相机而动;在课堂上不能或不敢"做主"的教师,他的学生学习可能是无趣的,劳而无功的。  相似文献   

15.
新课改形势下,语文课堂教学中,提倡"开放性教学",对学生的回答倡导"言之有理",试图还学生一个充分想象、自由思辨的空间,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阅读、思考、分析等方面的能力。于是习惯了标准答案的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沉默,再加上教师的表扬,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高涨。但轰轰烈烈的教学不等于轰轰烈烈的效果,因此,我们有必要真正理解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16.
<正>用活动来构架并不代表说课堂中的活动越多越好,不少教师在教学中,把很多时间花在游戏、唱歌、绘画等活动上,学生兴奋过度,课堂热热闹闹,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和体会方面的收获却接近空白,这种现象使教师将"课堂活动"错误地理解为"课堂活力"。我们教学中的活动不是学生随意地自由活动,而应该是有目的、有教育意义和价值的活动。一、活动形式与情境的融合——符合心理,要有效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目的并非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  相似文献   

17.
旧的教学习惯影响着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只注重把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扎扎实实地教好。“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还没有被广大的教师真正内化并变成自觉的教学行为,以至在教学过程中单纯地“讲数学”“听数学”“练数学”,很少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去探索创造。去“做数学”。教师缺少对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以及个体差异的关注,忽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如果说数学是思维的体现,是聚焦思辨的沃土,那么数学课堂就是培养小学生思辨能力、启迪学生智慧的主阵地。思辨的数学课堂必须是"身临其境"的课堂,让学生融入所学的数学情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对部分数学课堂模式展开分析和思考,然后尝试总结规律,最终结合实践提出认知观点,努力构建一种指向学生思辨力成长的数学课堂模式。  相似文献   

19.
正教学是是一种活动,也是一门艺术。教学机智集中体现为教师的教学智慧,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遇教学情境时最富灵感的杰作。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可以促进课堂的艺术化,灵活而巧妙地实施教学,使学生乐于接受数学知识,而且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实现课堂高效。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教学"求近似数的方法"中运用机智教学的案例:片段一:教学"去尾法"出示问题一:做一套衣服要用布2.4米,86米布可以做多少套衣服?(学生自由列式)  相似文献   

20.
教学实践的应然形态:关注情境的智慧性教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理论、技术和实践是人类的三种主要活动,有着各自不同的内在逻辑。智慧性教学恢复了实践的应然形态,教学是教师运用实践智慧赋予每一情境以教育意义的临场创造。在情境中展开教学,这就不同于"去情境化"的技术性教学实践,后者将教学窄化为执行某一外在目标的技术手段。反思性教学实践同样看到了实践情境的复杂性、特定性,但在具体描述这种实践形态时,突出了"反思"两字,容易给人造成一种错觉,认为在教学现场有一个慎思过程,使之成为一个有着"实践的身体、理论的头脑"的混合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