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一、法律事务问题已成为涉外施工企业的必然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企业经济交往越来越广,经济业务越来越多,经济合同和法律事务在企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经济合同和法律事务,不仅是联系企业之间产、供、销的法律纽带,而且是企业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动横向经济联合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中指出:横向经济联合,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经济生活中的一个新事物,已经显示出了很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它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是对条块分割、地区封锁的有力冲击,对于加快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横向经济联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一篇值得花气力做的大文章,本文只能粗略地探讨:横向经济联合的特性,其发展、运行和作用的原理与机制。  相似文献   

3.
由教育部政教司组织编写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从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和价值规律的高度分析了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的关系,明确指出:为了加速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重视和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实践也证明,开展市场调节,实行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针,是国民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应该长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各种形式的横向经济联合日益发展起来。横向经济联合是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它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横向经济联合,一方面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又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和完善,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横向经济联合的发展还为我们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开辟出一条新的途径。因此,发展横向经济联合不仅有现实的必要性,还有客观必然性,不仅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还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 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而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相结合范围,则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拟就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互结合范围的根据及形式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横向经济联合是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当前,我国正处在新旧经济体制并存、交替时期,横向经济联合象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它的产生和发展对新旧经济体制的转换产生深远的影响,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维护安定团结和社会稳定。当前深化改革的关键是加深对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的认识,正确解决经济效益、社会公平原则等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国内各地区之间以及各行业各企业之间,“都要打破封锁,打开门户,按照扬长避短、形式多样、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大力促进横向经济联系,促进资金、设备、技术和人才的合理交流,发展各种经济技术合作,联合举办各种经济事业”。目前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中出现的社会主义股份经济,正是  相似文献   

9.
<正> 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明确指出“要按照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要求,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这一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而且在实践中也有丰富的内容,因此,正确理解和处理二者的关系,对于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加速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相互关系,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问题解决的好坏,而弄清楚二者相结合的必然性,对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计划与市场问题》一文,是陈云同志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写下的一篇重要文献。这篇文献围绕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这一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批评了忽视市场调节作用的偏误,深刻阐明了计划与市场的相互关系及其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与此相适应,必须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这是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关键问题。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下称《建议》),提出了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需要进一步明确和把握的几个要点,为我们如何正确认识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具体途径和形式,指明了方向;并对深入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实现到本世纪末的战略目标,具有极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对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问题谈点初见。  相似文献   

13.
按照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要求,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必须结合,而且能够结合,这已为越来越多的经济理论工作者和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所共识。但是,对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看法,仍然众说不一,争议颇多。本文就此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我国《公司法》自颁布实施以来,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公司这种经济组织形式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公司法》主要调整公司内部,公司、股东、债权人之间的利益,而维护交易安全,保护债权人的权利和利益显得更为重要.规范公司、股东的行为,保护债权人的权利和利益成为公司法规范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需要认真探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目前,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不一致,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一、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是计划经济制度的特定发展阶段要正确认识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问题,首先要正确认识什么是计划经济,而这一点我们必须从马克思的本源意义上来理解。在马克思那里,计划经济通常包括物质内容和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各高校办学已与市场接轨,需签订的经济合同越来越多,而内审在发挥监督、检查、评价职能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笔者就高校开展经济合同审计的必要性及针对高校经济合同审计的现状应采取的措施,谈些粗略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也是改革中的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按照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计划商品经济健康发展的经济运行机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不仅可以保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而且可以保证我国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不仅是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上的重大突破,也是对于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等同起来观点的否定。指出了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都是配置和利用经济资源的手段,而不是区分不同社会制度的标准。党的十四大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  相似文献   

19.
<正>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就提出要改革旧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对新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认识,在改革实践中,有一个发展过程。十二大时,讲的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应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使用了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式和途径,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的解决会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对此谈几点看法。一、研究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结合方式的新视角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建立起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经济改革过程中,我国经济理论界对如何实现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一直在进行探索,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见解,如“板块式”、“渗透式”、“有机结合式”等多科结合方式,反映和描述了二者结合的境界。然而,近几年来的实践表明,这些主张同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客观要求仍有差距。在笔者看来,应该从一个新的视角研究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式,这就是要从中国经济改革的主要任务出发,根据不同的经济条件,确立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具体方式,使操作者能够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科学地运用这两种调节方式,并发挥二者的优点和长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