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徐剑 《科教文汇》2013,(9):66-67
电工电子专业课程是一门集理论和实践为一体的课程,其目的在于培养电类专业中的技术性人才,具有涉及知识面广、重实践性、内容抽象的特点。正因这些特点,电工电子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主要列举了电工电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以期能够给电工电子的教学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
卢思冰 《科教文汇》2013,(4):63-63,78
电子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电类及相关各专业必修的技术基础课,本文对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从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中职学生的特点出发,分析了传统电工电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改革思路和想法。探讨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如何做到有机结合。旨在为提高教学质量作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的技能应用型人才,这是近年来国内外教育界强调素质培养、加强教学改革建设主旋律中的一个新亮点。  相似文献   

3.
《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眼于目前的高职电工电子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围绕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人才探讨电工电子课程教学出发,提出了改进教学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徐剑 《科教文汇》2013,(27):66-67
电工电子专业课程是一门集理论和实践为一体的课程,其目的在于培养电类专业中的技术性人才,具有涉及知识面广、重实践性、内容抽象的特点。正因这些特点,电工电子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主要列举了电工电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以期能够给电工电子的教学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电工电子教学的现状,围绕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人才,探讨电工电子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方法,进而提出了若干建设和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6.
《科技风》2021,(13)
随着现代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开展和社会及企业对专业型技术性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集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于一身的复合型电工成为人才市场上的香饽饽。许多中职院校发现和抓住了这一重要的发展契机,在课程教学模式上进行了探索和创新。加强中职电工电子课程教学的力度和投入不仅有助于夯实学生的基础学科知识,还能培养他们思维活跃度和综合实践能力。在此期间学校要摒弃传统落后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把电子信息技术引入中职课堂,实现其与中职电工电子课程教学的整合和互补。本文首先阐述二者整合的价值与作用,其次分析了当前中职院校在电工电子课程教学方面的现状与不足,最后为如何实现教学整合提出建设性建议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浅谈电工电子课程改革与理实一体化建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海红 《内江科技》2010,31(2):203-203
本文阐述了电工电子课程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努力提高电工电子课程的教学效果,创新发展教学理念,优化教学体系,为进一步推进理实一体化建设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为培养符合社会和企业要求的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电工电子课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课程,社会发展和建设也需要此方面的人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上,需要对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进行多方面的调研和分析,争取能够在电工电子课程教学上有创新也有突破,有更为全面性的实践做基础。以下以项目为导向的高职电工电子课程改革分析,希望高职院校能够培养出更多方面的人才。  相似文献   

9.
秦雯 《科教文汇》2015,(3):58-59
根据电工电子教学的实际情况,本文对电工电子系列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课程平台的构建、教学内容的整合、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与探索,建设了一个多元化电工电子系列课程平台。  相似文献   

10.
《科技风》2015,(23)
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有效促进了电工电子教学的发展。电工电子教学作为中职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其是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这要求教育教学技术需不断改善和创新,而电子仿真技术能够有效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电工电子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本文就对电子仿真应用于电工电子教学中的价值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正確理解權利要求的内容是審理專利侵權訴訟案件和專利確權案件的基礎。而對權利要求的理解離不開對權利要求自身内容的解讀和專利説明書的解釋。一項權利要求由若干技術特徵構成,解讀一項權利要求時,不僅要正確解讀權利要求中每一個技術特徵自身的含義,而且要考慮各技術特徵之間的關係。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词源的角度考证了“China”的词源研究现状并从历史、地理等的角度考证了“中国”一词的来源。同时,本文以英汉对比语言学的视角对两者作深入比较研究。“China”和“中国”在语言所指及能指上是既有任意性又有理据性。  相似文献   

13.
韦佳 《大众科技》2016,(10):124-125
文章先从音乐的角度对《十面埋伏》与《霸王卸甲》进行剖析,然后通过《孙子兵法》进一步分析《十面埋伏》与《霸王卸甲》。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入手,通过对笛卡尔与胡塞尔有关“自我”与“思维”关系的不同看法作一比较,来看胡塞尔对这一关系的重新界定在哲学认知领域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田园 《科教文汇》2014,(35):52-53
“仁”与“爱”分别是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家思想和基督教哲学里的核心概念,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二者一度被选择为文化契合点。从文化哲学层面进行比较和分析,既可以看到儒家之“仁”与基督教之“爱”在表层含义、理论结构等方面存在部分“相似”,也可以看到二者的本质差异。正视与理解这种差异.将对全球化形势下的文化交流以及中国现当代文化建构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儒家自孔子开始,便提出"由己"与"由人"的不同。孟子继承孔子"由己"与"由人"的区分,将人间之事作了"在我"和"在外"的两种理解,并进一步从天道与性命贯通的角度为此种区分和理解寻求形而上的依据。由此彰显出孟子对"天"和"命"的两种不同理解与区分:"天"有"义理之天"和"运命之天"的不同,而天所赋予于人者为"命",因此"命"就有"义命"和"时命"的区别。"义命"和"时命"的区别又决定了人间事物有"求在我者"和"求在外者"的两种区分。  相似文献   

17.
"似"与"等"的美学思想在翻译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译论各自所倡导的“似”和“等”翻译原则,都有其美学传统。本文从中西美学思想在艺术实践中的体现入手,探讨了中西美学思想在翻译中的体现,认为“形式对等”和“形似”、“动态对等”和“神似”在诸多方面有共同之处,可以对其加以沟通,并就在英汉翻译实践中如何运用它们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笔者认为,像“形似”和“神似”一样,“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也可作为英汉文学翻译的原则,以“等效原则”作为衡量的尺度。“等效原则”也是相对的,但应成为译者努力争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威廉斯通过“文本”与“解码”的方法对传播技术进行了研究,通过“解码”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制约论,提出“媒介即文化”的传播技术本体论研究范式,通过“解码”技术理性批判的思想,提出传播理性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及其意义,同时将传播技术置于一种文化社会学的批判中加以解读,为现代传播技术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参考文献"与"引文"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林晓军  王昕 《情报科学》2000,18(2):180-181,184
"参考文献"、"引文"是文献计量学中引文分析法常用的两个学术用语,针对目前某些文献中对这两个术语使用比较混乱的现象,本文从信息的角度论述了这两个术语的基本概念和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20.
<正>前言傅斯年先生(1896-1950)离开这个世界即将一甲子了。他不仅是近代中国少有的大学者与大教育家,也是第一位为校务尽瘁而逝的大学校长。傅先生执教的时间不长,负责北京大学和台湾大学校务也不到三年,却比很多人对"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