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运用训诂方法,参稽《后汉书》与《汉书》等典籍,考释《后汉书》中的四词条,或解释原书之疑义,或纠正李贤注之错谬,或有补于辞书释义之不足。  相似文献   

2.
运用训诂方法 ,参稽《后汉书》与《汉书》等典籍 ,考释《后汉书》中的四词条 ,或解释原书之疑义 ,或纠正李贤注之错谬 ,或有补于辞书释义之不足  相似文献   

3.
对中华书局整理本《后汉书》李贤注称引《史记》材料所存在的校点问题,结合有关资料,提出12则作讨论辨正。  相似文献   

4.
《汉书》颜师古注和《文选》李善注相同作品注列古今字差异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古字(即正文用字)不同,但今字相同,如《汉书》注“鼌,古朝字”《文选》注作“晁,古朝字”;古字(正文用字)相同,但今字不同,如《汉书》注引如淳曰“甿,古文萌字”《文选》注引作“甿,古氓字”;《汉书》《文选》正文用字相同,颜师古、李善注释用字也相同,但颜注用术语“古”,李注用术语“今”,如《汉书》注“廑,古勤字”《文选》注作“廑,今勤字”;《汉书》正文用古字,颜师古注以今字释古字,用“即”沟通字际关系,《文选》正文用今字,李善注误用“古”沟通字际关系,如《汉书》注“歫即距字”《文选》注作“距,古岠字”。  相似文献   

5.
《论语集解》是目前全帙具存之最古《论语》注本,也是“十三经”中的第一个集注本。它虽成于众人之手,但何晏在其中起着决断作用。它不仅创立了集解体,保存了大量的古注,而且“有不安者,颇为改易”,增加了许多词丰叉富的新解释;其序文不仅探讨了《论语》的撰集者、内容、版本和传授情况,而且历数了《论语》研究方法的演变。其注释中少有玄虚之语,后人以此来攻击何晏等人是不正确的。它在《论语》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说文》是《后汉书》李贤注引用较多的一种文献。李注所引是大徐本和段注之前《说文》的一种重要写本,与魏晋南北朝及唐人注释中所引《说文》有一定的一致性,在许多方面优于大徐本和段注。掌握这些材料,对《说文》文本的校理及《后汉书》的整理均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册节选的《边城》一文,对“糍粑”一词作的注释是:“把糯米捣碎后蒸熟做成的食品。”笔者认为此解释有误,《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正确解释为:“把糯米蒸熟捣碎后做成的食品。”制作程序上两种解释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8.
唐朝李贤为《后汉书》作注,注重文字的训诂,成就很大,但疏漏驳杂之处仍然难免。通过对《后汉书》李贤注中的十个注释进行商榷,以期更深入地推进《后汉书》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关于《鹊巢》诗义,古哲今贤的解释大体有五种,即:《毛序》的“赞颂德化说”,姚际恒《诗经通论》的“女居男室说”,方玉润《诗经原始》的“婚礼告庙说”,程俊英《诗经注析》的“赞美新娘说”,郭晋稀先生《诗经蠡测》的“强盗抢婚说”。这五种说法在解释此诗前两句“鹊巢鸠占”寓言的比喻意义和后两句描写婚礼热闹场面的关系连接上,还都各有其不能自圆贯通的地方,因而是值得讨论商榷的。同时又从解决此诗前两句与后两句的连接关系入手,采取以《诗》证《诗》的方法,论述《鹊巢》是一首深切沉痛的弃妇诗。弃妇的丈夫遗弃前妻,并以百辆盛车的热闹场面迎娶新妇,造成新妇占居了旧妇位,恰如“鹊巢鸠占”。弃妇心生嫉恨,因作此诗。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高语第三册《孔雀东南飞》中有:“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书下注解把“便”解释为“敏捷”,“便言”解释为“很会说话”,“便”字注为bian。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便”有两种读音:读bian时有“方便、便利、简便、就、  相似文献   

11.
《隆中对》开篇就说:“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好为《梁父吟》”一句怎样解释才算正确,一直争论不体。问题有三:一、“为”字如何解释?意思是“写作”还是“吟喟”?抑或兼而有之?二、《梁父吟》指的是哪一首诗?它是否真的就是诸葛亮写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语出版社)选入了《木兰诗》一课,诗中“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句“云鬓”一词。编注释为“像乌云一样黑的头发”,并注“鬓(bin),脸两侧靠近耳朵的头发。”对于后。笔认为是正确的.“鬓”泛指头发,在古诗中也很常见,如左思的《娇女诗》中“鬓发覆广额”中,就是这个意思。但“云鬓”为何解释为“像乌云一样黑的头发”?《历朝边塞军旅诗》(华夏出版社,2001,1月版更生选注1第84页注为“乌黑的头发”。二如出一辙。“云”字在这里似乎应该解释为“像乌云一样黑”或“乌黑”。“云”字和这两种解释联系起来,是否正确呢?  相似文献   

13.
《大学》的名义问题一直以来悬而未决,大大影响了人们封《大学》一篇的内容的正确把握。本文在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对文中“大学之道”一句解释,认为将“大学”一词解释为“学问之大者”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4.
唐朝李贤为《后汉书》作注,注重文字的训诂,成就很大,但疏漏驳杂之处仍然难免。本文对李贤《后汉书注》中同义复词的现象进行探讨和商榷,以期更深入地推进《后汉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从语言、思想、思维等方面证明今本《老子》比简本《老子》多出的部分不是老子散失的作品,而是传释《老子》的注本,并进而证明它的作就是秦献公时期的太史儋。在此基础上,从“道”、“德”两个核心概念入手,进一步阐述今本《老子》作为疏传体例的注本的特点,求证了今本《老子》是如何传释《老子》的;最后评价太史儋的功过是非,肯定太史儋在发扬光大老子思想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同时也背离了老子思想,首开排斥异己之风,给中国化带来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束修”二字,自皇侃疏:“束脩,十束脯也。”朱熹注:“脩,脯也。十艇为柬。”后之学者皆以“束脩”为弟子初次拜见老师的见面礼。今传本孔安国注:“言人能奉礼,自行柬修以上,则皆教诲之。”并未明言此“束脩”即是“束脯”。《尚书·秦誓》孔颖达疏:“孔注《论语》,以‘束修’为‘束带脩饰’,此亦当然。”《后汉书·吴佑传》:李贤注:“束脩,谓束带修饰。郑玄注《论语》曰:‘谓年十五已上也。”’是孔安国、郑玄谓自十五岁“束带修饰”之童子以上者,孔子“未尝不诲也”。孔子设教授徒,“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亦即《礼记·大学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必待大学之人,故孔子授徒,似不当以“束修”即“十艇脯”为“诲之”的条件,而当以是否具备大学学习资格为“诲之”的条件。故本章“束修”之说,当以孔颖达引孔安国《论语》注及李贤等引郑玄《论语》注义长。  相似文献   

17.
程莹 《学语文》2005,(2):46-46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文言文收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一文 ,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子曰 :“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居则曰 :‘不吾知也。’如或知尔 ,则何以哉?”文中“毋吾以也”一句 ,历代注家解释相当分歧 ,归纳起来 ,大致有两种倾向 :第一种 ,释句义为 :“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长就不敢说话了。”这一解释可以汉孔安国、宋邢、朱熹为代表。孔安国注说 :“言我问女 ,女无以我长故难付。”邢疏说 :“言女等侍吾 ,以吾年长於女 ,谦而少言。”“今我问女 ,女等毋以吾长而惮难其对也。”朱熹《论语集注》…  相似文献   

18.
蒋文 《学语文》2010,(1):47-47
《左传·宣公十年》中有:“郑子家卒。郑人讨幽公之乱, 子家之棺。而逐其族。”《左传》旧注对“ 子家之棺”一句的理解有如下两种:  相似文献   

19.
根据唐人赵蕤所撰《长短经》,可以发现:《素书》并不是学术界普遍认为的宋人张商英伪造之书,而是古兵书《玉钤篇》;兵书称“经”最迟在唐代已开始,并非学术界通常认为的宋代;所谓“杜佑《孙子》注”并非学术界一般认为的只是抄曹操注和孟氏注而已,还抄了其他家《孙子》古注。  相似文献   

20.
《吴孙子》历来注家蜂起,如著名的《十家注》。当代的郭化若将军和吴九龙先生的注本也很有影响,但智者之疏在所难免,再加上传世古籍共有的流传中的讹误,故疏漏之处并非绝无仅有。笔者利用《银雀山汉墓竹简》进行校读,从文字和义理两涂对一些零句作了新诂。由于笔者学识促狭,也许想象多于实证,此正古文献之大忌,姑名之为“心解”,亦卸责意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