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在青少年进行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教育有重要意义。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以待历史和现实,是教育青少年树立民族自尊、自信和精神的重要方法,激励青少年对高度责任感努力学习,积极投身于发展经济的实践中,是对青少年进行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教育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2.
任何民族都有其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具有自强不息的基本精神.中华民族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同样需要振奋和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3.
为拯救中华民族危亡而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并使之逐渐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最先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为中华民族精神注入了活力和生机,它是继承和发展民族精神的指导思想,并且经过思想建设将毛泽东思想内化为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其以自己的先锋模范作用成为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者和优秀代表者。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升华和培育了爱国主义、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等新的中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4.
21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的世纪。今天的中学生见闻广,知识面宽,思维活跃,但是他们身上也存在着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责任感不强,自理能力、承受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差的现象。这些弱点使他们难以担负起21世纪全面振兴中国的重任。为了帮助学生克服以上弱点,打好承担历史重任的基础,作为湖南省十五规划课题——《民族地区高中生自强教育研究》的实验学校,本文将从学校环境教育方面围绕自强精神的培养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5.
"5.12"汶川大地震以来,全国各族人民、解放军战士、武警官兵、社会各团体、各阶层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开展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抗震救灾工作。抗震救灾工作凝练出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诠释和升华,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种精神震惊世界,提高了中华民族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在青少年中进行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教育有重要意义。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历史和现实,是教育青少年树立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的重要方法。激励青少年以高度责任感努力学习,积极投身于发展经济的实践中,是对青少年进行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教育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7.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传统的聚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可以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讲授,宣传“以民为本”等优秀民族文化、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坚定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念。  相似文献   

8.
公元前八世纪中叶至公元前五世纪下半叶,希伯来“先知”掀起了一场名为“先知运动”的宗教改革和社会运动,对犹太教发展和希伯来民族精神的升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民族精神现代化,虽然内涵不同、作用的层面不同但却具有同样的性质,能共同存在,即具有同一性。这种同一性表现在二者都体现和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互依存,相得益彰;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都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次论述了市场经济与民族法律精神的关系,认为市场经济的兴起和发展,推动着我国民族由传统法律精神向现代法律精神的转换,即从道德神圣到法律神圣;从崇尚身份到崇尚契约;从群体本位到以群体为参照的个体本位;从追求社会大同到追求公平与效率;从仰仗人格化的权力到仰仗非人格化的秩序。顺应经济关系变革和发展的要求,切实建立健全法律整合机制和以契约为纽带的社会关系模式,弘扬以群体权益和个体权益相统一的法律价值观,把效率原则纳入公平原则的轨道,以及在全社会造就尊重秩序、遵守秩序和爱护秩序的良好风气和氛围,以推动民族法律精神更新和重塑。  相似文献   

11.
立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背景,在梳理民族精神内涵的基础上,主要探讨了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及途径。  相似文献   

12.
13.
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民族精神始终是战胜困难争取胜利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中华民族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党的十六大对其作了高度概括。挖掘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弘扬民族精神的优良传统,吸收世界各民族文化传统之优长,是培育民族时代精神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针对民族地区普遍存在的"自强文化缺位"和高中德育效能降低的现象,提出将"自强教育"列为民族地区高中德育的切入点,着重探讨如何在民族地区高中将"自强教育"构想真正转化为可操作的有效方法与途径,以期提高民族高中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15.
唐添翼 《文教资料》2007,(19):151-152
本文是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民族地区高中自强教育研究”的重要研究成果。从问题的提出、分析到解决的方法与实践,笔者始终紧扣单亲高中生的行为及心理特点,同时结合民族地区的具体情况,以儿童发展心理学和现代教育心理学为理论支撑,积极探索一种能有效解决单亲高中生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自强教育。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在其革命生涯中,通过继承、改造传统精神,吸收、融汇近代精神,赋予了民族精神以新的内涵、新的气息,从而有效地高扬和提升了中华民族精神。本文主要探讨了孙中山对民族的爱国精神、重和精神、自强精神、重德精神的继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17.
民族精神具有工具性价值与内在性的价值,如何发挥两者的作用?从中美文化对于引起各自不同的民族精神意识的价值冲突来看,在审慎诉求历史的同时必须清楚地理解:更重要的是民族精神的主题让我们反思该如何评价未来,这正是未来的价值所在。作者主张一种全球性的价值体系,在这种价值体系中,原始的民族差别可以得到包容或通过一种核心的精神得以汇合,超越各个独立的民族而成为一种人类精神。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精神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内涵决定了其对精神动力的内在需要。中华民族精神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经过改造提升,内在的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实践提供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其作用在内涵上表现为,理性宽容、务实变革、革故创新的中华民族精神分别推动了中华民族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接纳、融会运用、丰富发展,而动力作用的发挥又以民族精神的民族自觉、价值导向、精神激励、成员凝聚、教育塑造等功能为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以及民族精神问题是理论界长期关注、研究和探讨的重大课题。目前学界已经意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近现代转型密切相关。传统中华民族精神并没有承担起拯救"落后挨打"中国的历史使命,正是中国马克思主义通过对民族精神的重塑,才担负起救亡图存、复兴民族的使命。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离不开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而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拓展与深化,同样也离不开中华民族精神的支撑。本文对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精神的研究做一个梳理,并提出研究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20.
真正的教育有一种平静之美。而现实的教育却变得让人陌生。究其原因,学生主体精神缺失严重。笔者揭示了主体精神缺失的原因所在,又从班级建设、学科建设、校本化活动课程建设等三方面阐述了自强精神的培养与学生主体精神的建设,以实践创新的实例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