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周易》本名《易》,乃儒家“六经(易、书、诗、礼、春秋、乐)”之首,故又称《易经》。原本是供巫史算卦所用的专门著作,以卦爻辞推断人事的吉凶祸福,记载了上古巫史们世世代代卜筮所积累的经验。相传夏代有《连山》,商代有《归藏》,都是卜筮之书,与《周易》相类似,但其书早亡。汉代时尚存《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后来都散失了。今传者为后人依托,并非原本,不可凭信。至于被儒家奉为经典的《易》,实为周代卜筮之书,故称《周易》。秦皇焚书,不焚卜筮之书,故《周易》得免于秦火之劫,作为可靠的先秦典籍而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2.
《周易》第一次见于典籍是在《左传》庄公二十二年的“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因此被认为卜筮之书。《汉书·艺文志》说:“及秦燔书,而易为筮卜之事,传者不绝。”但“十翼”的《系辞上传》却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只以占筮为《周易》作用的一小部分。《论语·子路》:“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己矣。”《庄子·天下》:“易以道阴阳。”则都是将《周易》看作哲理书。《荀子·大略》:“善为易者不占。”更认为用《周易》占筮是不懂得《周易》了。  相似文献   

3.
《周易》是一部成书于三千多年前的卜筮之书,它具有丰富的内涵,涉及自然、社会诸多领域;它蕴涵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观点。《周易》历来被视为群经之首。它是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天人之际”所有学问的大原理、大法则。不同学派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周易》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颗最为璀璨的明珠,散发着不朽的的光芒.它涉及历史、哲学,科学、宗教等内容,可谓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但是人们普遍认为《周易》是一部卜筮之书,因而是迷信的产物.事实上,迷信是它的形式,卜筮是它的手段,预测未来是它的任  相似文献   

5.
《周易》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本为卜筮之书,其最初来自古人的占筮记录,占卜的目的是让天来决定吉凶,帮助决策,并按照天的指示行事,因而创作之初即为朝廷专利,成书后就参与了国家大事的决策。"贞"字在《周易》中是高频字,且非常重要,对它的理解学术界分歧依然很大,重点从《周易》文本出发,可探讨"贞"字的本义,认为"贞问"更符合《周易》的占卜性质。  相似文献   

6.
从《周易》中可辑出中国最古的哲理诗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经文中包藏着中国最古的哲理诗。以《周易》卦、爻辞中可以辑出大量哲理诗来,足以编成一部诗集。《周易》一书三任:既是卜筮之书,又是哲学论著,也是哲理诗集。就诗体而言,《周易》哲理诗较近国风与小雅,但更为古朴,自有体式,与《古诗源》所辑某些古逸诗极为相类。就诗法而言,赋比兴齐备,尤其突出了超乎比兴的总体象征。以《周易》中辑出的哲理诗集,就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集,早于《诗经》,且为《楚辞》重要源头,对中国诗美学具有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7.
《周易》是卜筮之书,但却是周初政治生活的产物。据《左传》昭公二年载,晋国的大夫韩宣子适鲁,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说:“周礼尽在鲁矣。吾乃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韩起曾事悼公为卿,识见颇高,此时聘鲁,且告其已代赵武为政,他的感慨当然不会是不着边际的无稽之谈,因此研究《周易》的政治思想应该以此为线索。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连山》、《归藏》、《周易》三书实即一书,是《易》在夏、商、周三代的不同名称,并溯其本源认为,此上古卜筮之书实即是人造综合图腾——龙形成之过程,故《易》实可称之为《龙经》。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对《周易》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认识,在其眼中,《周易》是圣人所作之书;它主要讨论天地、阴阳、四时、五行这些问题;它长于谈变化的道理;它的卜筮之术是神奇而灵验的;它依据普遍的思想原理推出人们具体实践所应遵循的规律和准则。  相似文献   

10.
本文所称的周易系指易经的卦文而言,即卦名卦辞和爻辞,不包括六十四卦的起源和后来附加上去的十翼。考查作者的目的是为了明确著作的时代与著书的立场。本文与周易辩证法一文并行(见湖北人民出版社《周易纵横录》),为解释周易提供两个线索。本人提出上述二文的看法,主要是为了解脱传统所说的“周易是西周作品”的局限,以及揭破一般所说的“周易是卜筮之书”的神秘,说明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史学书,是左传和国  相似文献   

11.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6.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7.
李静波 《南平师专学报》2009,28(3):81-83,88
日语中的“ティル”是一个具有多种意义的体助词,与汉语中的体助词“在”“着”“了”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从体意义的角度对“ティル”与汉语体助词“在”“着”“了”的对应关系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辩是推理的运用,但与辩的目的相联系,甚至于为实现这种目的而采取一定技巧的推理,实际上已经成为辩的方法。《墨经》中所述“援”、“推”“辟”“止”“效”诸方法是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