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钟亮 《语文天地》2012,(8):12-13
《荷塘月色》的讲授通常以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起始,然后以4、5两个小节的“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为抓手,从景色的描写中分析出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愁”,最后联系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总结出其“不宁静”的原因。但是这样讲《荷塘月色》,似乎太“浪费资源”了。整篇文章被掐头去尾,只品味中间的两段,这样以...  相似文献   

2.
课例之一:《荷塘月色》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通过描写荷塘上的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抒发了"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请观察校园内的花草树木,写篇托物寓情的散文.  相似文献   

3.
张云华 《江西教育》2007,(12):14-14
课例之一:《荷塘月色》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通过描写荷塘上的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抒发了“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请观察校园内的花草树木,写篇托物寓情的散文。  相似文献   

4.
郭廷杰 《现代语文》2007,(11):58-59
大约没有人怀疑,开首一句"这几天颇不宁静"是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这篇美文的题眼。可以说,没有这个神秘的"颇不宁静",就不会有这一名篇佳作的问世。正是作者心中的"颇不宁静",才有了下文的求静而游荷塘,得静而赏月色,出静而回归现实。那么,作者究竟因何事而"不  相似文献   

5.
《荷塘月色》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作者以隽永的比喻,丰富的想象,美好的语言,将月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光描绘的淋漓尽致。而在这素雅、朦胧、静美的景中蕴含着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感情如山中的雾霭缭绕盘桓在荷香月色中,景物如仙葩玉露沐浴在淡淡的情感中,情与景达到高度融合,艺术地再现了身处黑暗中的作者的矛盾的内心世界,本文试从文章的感情基调与艺术成就两方面谈谈《荷塘月色》。[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对《荷塘月色》表达的思想感情,历来说法不一。但总的倾向是“淡淡说”。这种说法认为:“《荷塘月色》抒发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我认为,“淡淡说”扭曲了朱自清先生的思想感情,贬低了这篇名作的思想性和社会意义。“淡淡说”的依所,无非是月光下“轻淡朦胧”的荷塘景色,或荷塘上如纱和如梦的月色,认为作者“感受到  相似文献   

7.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写的一篇写景抒情的优美散文.此文流露出的情感是"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其中用"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准确地展现了作者虽无法摆脱内心的愁闷,但仍要借月下荷塘的美景来暂时超脱现实的心理.文章认为,作者在游荷塘的步履中,向读者形象而生动地传达出一种艺术的"移情"与体验的"忘我"心理状态,悄然无声,意味无穷,"恰到好处".  相似文献   

8.
《荷塘月色》和《又见荷塘月色》两篇散文虽然创作于不同的背景 ,但都采用移步换景、情景交融等手法 ,可谓异中有同 ,同中见异。《荷塘月色》是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于 192 7年 7月写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这篇散文描写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素淡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水乳交融 ,通过写景抒情、联想抒情 ,反映了作者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找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又见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又侧重于议论抒情的散文。这篇散文追慕先贤、寻访胜迹 ,因景抒情 ,感慨良深。通过记叙夜游荷塘的见闻 ,歌…  相似文献   

9.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写的一篇写景抒情的优美散文。此文流露出的情感是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其中用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准确地展现了作者虽无法摆脱内心的愁闷,但仍要借月下荷塘的美景来暂时超脱现实的心理。文章认为,作者在游荷塘的步履中,向读者形象而生动地传达出一种艺术的移情与体验的忘我心理状态,悄然无声,意味无穷,恰到好处。  相似文献   

10.
美读激情。高尔基说:“人们爱听悦耳而有旋律的声音,爱看鲜明的色彩。”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范读课文,“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这样以声传情,可为学生创设阅读审美的情境。只有当学生的情感与作品中的情感相互交融,产生共鸣,才能产生审美愉悦。披文入情。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揣摩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再现文中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教《荷塘月色》时,应扣紧描写“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中的月色”的重点语段,体味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感受作者那超越现实的“宁静”和回归现实的“…  相似文献   

11.
<正>佩弦的《荷塘月色》是一篇毋庸置疑的脍炙人口的散文,也是中学教材里一篇经久不衰的名篇。但教参及众多解读者对文章情感脉络解读趋于简单化,皆认为是从不宁静到寻求宁静,获得短暂宁静,尔后又回归现实,其间是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笔者认为,作者沿着荷塘获得的喜悦是断断续续的,处于悲愁与喜悦的不断斗争中,悲愁与喜悦也就交替呈现,行文中常见作者努力挣扎的痕迹。  相似文献   

12.
1927年的一个夏夜,朱自清先生为排遣心中的“不宁静”,独自漫步在清华园的月下荷塘边。把“淡淡的喜悦”和“隐隐的哀愁”融入优美的景物中,由此诞生的《荷塘月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名篇,也一直作为中学语文教科书选用的范文。这篇文章有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是描写荷塘月色的景象,  相似文献   

13.
童海霞 《语文天地》2012,(17):33-34
《荷塘月色》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蕴涵着作者丰厚的艺术修养,体现了作者表达技巧的高超,如无平不陂的开篇技巧,细针密线式的描写手法,善于变换的描写角度,以景寓情的抒情方式等。一、开篇技巧——无平不陂由标题性质看,《荷塘月色》为写景散文即借景抒情散文。然而在开头时,朱自清并没有急于描写"荷塘"之景,描述"月色"之色,却是先表述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以抒发自己的情感。乍看之下,这岂不是跑题?其实不然,这正好是作者创作的高明与独特之处,符  相似文献   

14.
对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作《荷塘月色》,评论者都强调作者那种"淡淡的喜悦夹杂着淡淡的哀愁",的确,这种微妙心情是讲授的重点和难点。这就对讲授者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作者在写作《荷塘月色》时为什么会有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喜悦什么?哀愁什么?这种喜悦和哀愁为什么又是淡淡的?在这种瞬间的微妙感情的背后,是否还有历史积淀下来的更  相似文献   

15.
访荷塘     
学生时代读过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我就渴望能在淡淡的月色下漫步静静的荷塘。  相似文献   

16.
激发学生兴趣,是语文教学的首选方法。教师在引入课文之前,用相似的乐曲开篇,以诉说方式引起学生联想。在教学中,有许多课文能够激发学生的感情共鸣。如讲《荷塘月色》前,先给学生听一段《思乡曲》,让《思乡曲》的旋律跳跃在学生的耳畔,使学生沉浸到一个寂寞、感慨万千的环境中,这样就营造出与《荷塘月色》相应的气氛。先暂不说课文的内容,而是对学生感叹道:“唉,这几天心里很是不宁静,心烦意乱,晚上去荷塘散散心,荷塘在月光的倾泻下显得非常寂静,荷塘边上长有许多的树,路上阴森森的,月色淡淡的……我这人,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相似文献   

17.
又见炊烟     
王黎冰 《高中生》2010,(36):54-54
读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得知他是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月夜踱步来到荷塘,看到月色映照下那满塘婀娜的荷叶,才写了这篇美文。我不敢与这位散文大师并论,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相似文献   

18.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192 7年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写的一篇写景抒情的优美散文 ,它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写作技巧著称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过较大的影响。《荷塘月色》属于抒情散文 ,读抒情散文必须善于把握作品的抒情基调和抒情线索。《荷塘月色》一文的抒情基调 ,教参一般释为“淡淡的喜悦夹杂淡淡的哀愁。”重读几回之后 ,我发现 ,《荷塘月色》一文里 ,根本看不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来 ,只见作者的“哀愁” ,而且是“浓浓的哀愁”。何以见得呢 ?作品开始写“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是作品抒情线索的缘起。由于心里颇不宁静 ,…  相似文献   

19.
现行《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认为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抒写的则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笔者不同意这种看法。如果我们从文章的两个“忽然”入手分析,就可以发现,《荷塘月色》反映的恰恰是作者浓浓的哀愁。 第一个“忽然”在文章的开头: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  相似文献   

20.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关于对《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的理解,近几年较为统一的说法是,表现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及其希望在自由宁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