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多“阅”。过去许多教师受应试教育的束缚.拘泥于“教参”的课文分析,务必把教参的一字一句讲给学生听,所以总是不放过课堂的分分秒秒,把文章每句话都精讲、细讲。其实,学生对课文还是一知半解,只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自我感悟、自我品味文章的大意,也才能使课堂教学得以进一步进行。  相似文献   

2.
3.
一、研读教材要"厚实"研读教材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前奏曲,这首曲子如果弹不好,一定会呈现"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尴尬之境。要使学生"昭昭",教师自己必须先"昭昭"。要使自己"昭昭",课前研读教材这门功课必须做足、做细、做好、做得厚实。  相似文献   

4.
课堂是一种动态的生命活动过程,是独特的且永远变化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合作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知识带来的视野,在慢慢消化中“悟”出属于语文的东西,属于自己的能力积累。笔者以《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为例,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为此,在感悟阶段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和激励学生步步深入朗读,  相似文献   

6.
孙仕满 《山东教育》2005,(34):31-31
最近,听了几节语文课,深感忧虑。 印象比较深的是一节《桂林山水》。在学习课文第二段时,教师先让学生读了读课文,然后问学生读懂了什么,几名学生举手回答。教师说:“同学们感悟得真好,这一段写了桂林的水的静、清、绿三个特点。现在请一位同学伴着音乐把这一段读一读。”学生读完课文后,便又开始了下一段的教学。  相似文献   

7.
过去的阅读教学,由于偏重“工具性”,而忽略了“人性”,语学科中的阅读教学基本上变成了字词句篇的条分缕析,绝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流程只是把教参上别人感悟的现成结论硬塞给学生,理性的分析代替了感情丰富的体验,学生获得的认识绝大部分不是自己感悟得来的。作为语老师,教学一篇课,应该让学生感悟什么,笔认为:尽管选入中学阶段的语教材体裁多样,风格各异,但我们在教学中选取的感悟点总是有其共性的:它就是每课的重点、难点、疑点、美点。抓住上述四点进行感悟,我们就可以打破过去多年形成的阅读教学程式化的模式,而从不同的侧面真正的理解作品,激活思维,进而张扬阅读主体的个性,培养创新能力、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8.
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如果谁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给课文分段,那么常常会给人扣上“繁琐分析”的大帽子,因此,广大语文教师如今是谈“分段”色变,谁都不愿再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分段”这一手段。对此,笔者经过思考,颇有些看法:一、是否繁烦分析,关键是看教师运用“分段”这一手段的目的前些年,我们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在学生读一遍课文后便要求学生“分段”,然后便是逐段讲读。分段成了教每篇课文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似乎没有给一篇课文分段,就无法进行以下的教学。因此,为了完成给课文“分段”这一任务,不惜花费大…  相似文献   

9.
一、课文类别不同,教法有异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课文分为讲读课文和阅读课文。类别不同,教学方法也应不同。就拿讲读课文来说吧,顾名思义,包括教师的讲和学生的读两个方面。教学这类课文就是通过教师的讲,教学生学会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读的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听、说、读、写的训练 ,虽各有要求和渠道 ,但一个共有凭借便是阅读教学。推进语文教学改革 ,首先必须着眼于阅读教学的改革 ,力求在阅读教学中体现“三性”——即主体性、活动性和创造性 ,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一、在阅读教学中突出主体性 ,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阅读教学要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进行 ,学生是阅读行为的操作者 ,自始至终学生决定着阅读目标的认定、阅读方法的选择和阅读效果的达成 ,因此学生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深化阅读的主体性 ,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一、多种形式,用好教材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篇课文都是经过编者精挑细选的,语言堪称典范。老师应重视引导学生在感悟课文的语言美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语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阅读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中感悟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们应该努力让学生通过读这种形式,去亲近文本、走入文本,调动学生思维与情感的参与,让学生把文本与直接和间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进而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感悟。为此,阅读教学要切实有效地引导学生去读文悟文。  相似文献   

13.
目前,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的略读课文,面对课时不多的略读课,教师应怎样开展才能达到有效教学呢?通过各种理论学习和实践,我觉得略读课文的有效教学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教学目标———求实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必须要整体把握,简明扼要,抓住重点,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情感主旨以及表达方法,决不能求全、求细、求高,否则"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拿《香港,璀璨的明珠》为例,可对课文进行导读:欣赏了北国美丽的风光,让我们再去游览南海边的香港。读读  相似文献   

14.
文章是文、象、道的统一体。阅读教学务必重视“识象”这一重要环节。教师要结合课文,采取成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切实地引导学生去“识象”,加深对课文的感悟、领会和把握。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是编者精心设计选编的,它延伸拓展了教学视野,烘托映衬了文字情境,丰富了情感意韵,是教材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但在实际运用中却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对课文插图或视而不见或无从下手,引起资源闲置;或以图代文,喧宾夺主,影响课堂教学实效,那么在教学中空间该如何充分挖掘,巧妙运用,才能使其为教学生色,甚至成为教学环节中别具特色的高点呢?  相似文献   

16.
利文英 《快乐阅读》2013,(21):127-128
长期以来,"满堂灌"教学、"填鸭式"教学束缚着老师,约束了学生的发展,使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高耗低效的现状。自从新课程改革出台后,"满堂灌"教学、"填鸭式"教学已逐渐被打下了历史舞台,因为这种教学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素质是背道而驰的。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笔者认为,应更多地有赖于学生的学,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到三个"注重",使学生想学、会学和乐学。一、注重教材,使学生想学课程改革首先改的就是教材,教材把教师和学生牵在一起。俗语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吃  相似文献   

17.
举一反三一般是指教师“举一”之后学生很快就能“反三”,这其实是一种美好的设想罢了。虽然举一反三的情况经常发生,但“举一”不“反三”却是教学常态。语文阅读教学尤为如此。对待阅读问题,教师要有“举三反一”的思想准备,从不同角度给予学生启发,如果能够顺利获得“举三反一”的教学效果,这无疑也是一种教学策略的胜利。  相似文献   

18.
一、引导学生对艺术形象进行多元思考。在进行艺术形象分析时,教师应尽量撤去定格好了的框子,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再想象、再创作的空间,努力启发、精心点拨、巧妙引导,放手让他们讨论争鸣。学生通过对作所描写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研究、揣摩,从而提出自己所持的意见,加深对课中心的领悟。  相似文献   

19.
叶海英 《考试周刊》2012,(50):50-50
要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我认为需要关注以下三"点"。1.摸清学生的起点。有效教学必须建立在对学生学习起点的了解上,通过教学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产生"增量"。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探求未知。但现在很多时候我们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点不清楚,不能正确估计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两种情况:一是在理解内容上低估学生,实行“零起点”教学。频繁提问学生已经知道、已经懂得、已经了解的问题,这样浪费了不少宝贵的教学时间,也让学生思维的深度不够,就不能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长期下去。会让孩子们在思想上产生惰性,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二是过高地估计学生的能力起点,脱离实际,学生可能会不知所云,稀里糊涂,也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如二年级学生初读课文后让学生概括主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个学段的教学目标都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到中年段才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就是三、四年级才达到这个水平,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实在太难。这就要求把《语文课程标准》熟记于心并灵活运用于教学中,这样就能够尽可能地避免教师在教学中犯越位和不到位的错误。  相似文献   

20.
新大纲明确规定高中生要“感受学形象,品味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学作品”。教材也相应加大了学教育的分量,在全部课中,学作品可占60%(指高中教材),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诗歌在选中的比重大大增加。诗歌教学成为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