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茅盾的故乡乌镇位于浙江北部的桐乡县,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临近上海、杭州、无锡等繁华城市,是一个物华天宝、群英荟萃的地方。这样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造就了茅盾较为开放的文化心态及细致精巧的写作风格。桐乡的地方文化启发了茅盾文学创作的灵感,也为茅盾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这一点在其短篇小说的创作中有较充分的体现。在此基础上,桐乡的地方文化更进一步地提升了茅盾文学文本的文化意蕴。本文从分析茅盾的短篇小说作品入手,举例说明地方文化在其作品中的体现,并总结出地方文化对其短篇小说创作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茅盾作于1932年的散文《故乡杂记》堪称当时茅盾故乡——乌镇的一幅真实图画,它像一个窗户,只要我们打开它,便可窥见三十年代茅盾故乡乌镇的风貌.昭明太子和鲍廷博当我们轻轻掀开《故乡杂记》,立刻被茅盾笔下所描绘的乌镇历史风姿所吸引.他写道:“故乡!这是五六万人口的镇,繁华不下于一个中等的县城;这又是一个‘历史’的镇,据《镇志》,则宋朝时‘汉奸’秦桧的妻王氏是这镇的土著,镇中有某寺乃梁昭明太子萧统偶居读书的地点,镇东某处是清朝那位校刊《知不足斋丛书》的鲍廷博的故居.”这里,昭明太子是什么时候在乌镇“偶居读书”?“某寺”指何处?鲍廷博为何许人呢?根据史料记载:  相似文献   

3.
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茅盾回到故乡浙江桐乡乌镇,看到故乡在帝国主义势力入侵后的破败景象,广大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他写下了《故乡杂记》。其中对镇上的当铺的情形是这样写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文学巨匠——茅盾,出生于杭嘉湖平原桐乡县乌镇。在他丰富多采的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中,有一部分作品是以他“可爱的故乡”杭嘉湖平原广大农村和市镇为反映对象的。这部分作品就写作时间来讲,基本上集中在从一九三二年到一九三七年  相似文献   

5.
回到乌镇     
“倘若这个世界还有原先,还有旧时的月色,还有过去的时光,这个地方便是江南。”茅盾在《故乡杂记》里写道。茅盾是浙江省桐乡市乌镇人。他口中所谓“江南”,是地理上的“长江以南”.是文化上的“杏花春雨”,是记忆里的“温柔富贵乡”。  相似文献   

6.
茅盾与乌镇     
画面:黎明,曙光洒遍朝气氤氲的杭嘉湖平原。 熙熙攘攘的乌镇街道。繁荣的早市。 轮船码头,汽笛声声。 解说:浙江省桐乡县乌镇是杭嘉湖平原上的一个水乡古镇。她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茅盾的故乡,是茅盾出生和度过童年,少年时代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家庭对作家思想、情感、性格、教养及人生道路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茅盾的家庭对他的影响,同鲁迅的家庭对鲁迅的影响和郭沫若的家庭对郭沫若的影响,同样是很大的.茅盾在乌镇有两个家庭,一个是他出生的沈家即本家,另一个是他母亲的陈家即外家.沈家和陈家的长辈、平辈、小辈以及亲朋故旧和佣人,他们的言行、生活对童年、少年的茅盾都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在他的思想、性格形成中留下了或深或浅的印记.  相似文献   

8.
茅盾与鸟镇     
浙江桐乡市乌镇,是中国现代文学大师矛盾的故乡。乌镇观前街17号是茅盾祖辈居住的老屋,1886年7月4日,茅盾就诞生在这里。当时,他的名字叫沈德鸿,字雁冰。这是一座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江南古镇,虽然位于两省(浙江、江苏)三市(嘉兴、湖州、苏州)的交界处,却是水陆交通的必经之路。她依傍着大运河,镇内  相似文献   

9.
一、背景介绍 水乡古镇——浙江省桐乡市乌镇,是著名文学家茅盾的故乡,茅盾的童年生活就是在这水乡古镇上度过的。近几年,桐乡市人民政府开发本土化旅游资源,乌镇以其古色古香、源远流长的水乡情调,引来了国内外游客,成了江、浙、沪一带闻名遐迩的旅游风景点。  相似文献   

10.
梁明 《语文知识》2010,(1):60-62
二十世纪20年代初期的茅盾以及以他为代表的"为人生"派,在创作与理论等诸多方面都与来自西方的自然主义有着颇深的渊源。从茅盾早期的文章可以看出自然主义对他创作理念的影响。但是,茅盾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对自然主义理念有意识地做了吸收和扬弃,对自然主义怀有复杂的感情。  相似文献   

11.
桐乡县乌镇是我国著名文学家茅盾同志的故乡,那里有他出生和度过童年生活的故居,已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经中央批准,正在修复之中。 茅盾故居座落在这个江南水乡古镇的中心,门前是观前街。街中  相似文献   

12.
《农村三部曲》是茅盾的重要作品,在社会剖析派创作范围下,这一"三部曲"作品表现出其家乡桐乡乌镇地区的乡俗、乡情与乡语,既透露出青少年生活对创作的影响,也表现出他对底层苦难民众的关怀。  相似文献   

13.
茅盾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的一个小镇——乌镇。在风云激荡的清朝末年,这是一个开风气之先的地方。茅盾的父亲虽是个秀才,但他受新思潮的影响,喜爱自然科学,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学“西艺”。茅盾在他父亲的影响下自幼在家塾读书时,就受到“新学”的熏陶。他最初读的启蒙课本,就是澄衷学堂的《字课图说》和从《正蒙必读》里抄下来的《天文歌略》和《地理歌略》。茅盾的母亲古文基础很好,有相当丰富的历史、地理知识,也爱读小说,这些都给幼年的茅盾以良好的影响。茅盾小时候所学的一些古文和历史、地理知识,便都是他母亲教给他的。茅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茅盾七岁那年,进了乌镇新创办的第一所初级小学——立志小学,成为该校第一届学生。学校分两班,茅盾被分在甲班。甲班  相似文献   

14.
同一作家不同体裁的作品之间,在思想内容上,往往存在着互相补充的情况。学习茅盾同志的小说《春蚕》,还可以通过阅读与之有关的茅盾散文,来加深对小说的理解。《故乡杂记》是茅盾一九三二年回乡途中以及回乡以后的见闻录。在《故乡杂记》的第三部分“半个月的印象”中就记有不少《春蚕》的原始材料:早晨七点钟,在茅盾故乡乌镇的一家当铺前,挤满了当棉袄、棉布和土丝的乡下人。作者  相似文献   

15.
一九○四年至一九○九年茅盾八岁到十三岁的时候,在故乡乌镇的两所小学求学.时经七十余年,这两所小学已不复存在.一九八一年,茅盾小学时代的两册作文本发现之后,为了进一步了解茅盾童年时求学的情况,笔者访问了一些老人,查阅了方志资料,发现了一些有关茅盾求学过的两所小学的材料,现整理成文,供茅盾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初中生》2015,(8):12-15
[顶级亮相] 最年轻的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2000年11月11日,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在茅盾先生的故乡乌镇举办盛大的颁奖典礼.获奖的四部作品中,藏族作家阿来最为引人注目,原因有二:一是那一年他刚满41岁,是迄今为止茅盾文学奖历史上最为年轻的获奖者;二是评委们公认,《尘埃落定》视角独特,语言灵动,显示了作者杰出的艺术才华.著名军旅作家柳建伟先生更是大胆地预言,阿来将以本书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相似文献   

17.
茅公少年时,曾就读于湖州府中学堂。他的故乡乌镇,当年又受湖州府管辖,因此茅公对湖州怀有至深的感情。在他生前,给湖州有关单位和个人留下了不少墨宝。其中,为建筑物题字,湖州影剧院恐怕是最早的一家。  相似文献   

18.
乌镇是茅盾的家乡,茅盾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乌镇度过的.一九○四年到一九○九年,茅盾八岁到十三岁先后在乌镇的两所小学——立志小学和植材小学求学.茅盾在《我走过的道路》中写道:“又过了半年,乌镇办起了第一所初级小学——立志小学,我就成为这个小学的第一班学生”.“一九○九年夏季,我从植树学校毕业了,时年十三周岁.”后来茅盾升上中学,离开家乡,只是寒暑假才返回家乡.当他二十岁“叩文学的门”之后,更只是间或返回过几次,一九四○年他母亲逝世后,因种种原因,再没有回来过.但是茅盾对他的家乡,始终深深地怀念着,一九七七年为家乡写的一首《西江月》词中,有“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两句,表达他怀念家乡和对家乡的教育事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正1980年春,茅盾在《可爱的故乡》一文中这样叙述:"我的家乡乌镇,历史悠久,春秋时,吴曾在此屯兵以防越,故名乌戍。何以名乌,说法不一。唐朝咸通年间改称乌镇……乌镇在清朝末年是两省、三府、七县交界,地当水陆要冲……镇上古迹之一有唐代银杏,至今尚存。我为故乡写的一首《西江月》中有两句:‘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梁昭明太子曾在此读书。"  相似文献   

20.
汽车从杭州开出,只要两个多小时,就到了“两省、三府、七县”的交界之地桐乡乌镇。镇子不大,但交通方便,美丽富饶,一踏上这块古老土地,便自然而然地忆起1980年春茅盾在《可爱的故乡》一文中的生动描述:“我的家乡乌镇,历史悠久,春秋时,吴曾在此屯兵以防越,故名乌戍。何以名乌,说法不一。唐朝咸通年间改称乌镇……乌镇在清朝末年是两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