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西北干旱地区遗存的古代建筑遗址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石窟寺,另一大类是土建筑遗址.本文阐述了中国西北干旱区石窟与土建筑遗址的病害、赋存环境、保存现状、研究进展、保护中存在的主要科学技术问题,对今后西北地区石窟与土遗址保护研究的重点问题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最后提出应积极开展国内外相关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大联合,多学科、多领域进行文物保护科技攻关,大力培养高水平文物保护科技人才,开创西北地区石窟与土建筑遗址保护科学研究和保护实践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2.
高句丽的建筑工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主要根据宫室、寺庙、墓葬、城郭等遗迹、遗址,论证了高句丽人在建筑工艺上的显著特点,指出高句丽建筑工艺水平较高,既具有民族性,又体现了中原典型的传统艺术风格和特征。  相似文献   

3.
从保护研究的角度,可将土建筑遗址分为两大类,即露天土建筑遗址和现已保存在室内的土建筑遗址。因两类土建筑遗址所处的环境不同,遭受自然侵蚀破坏的主要因素亦不同,保护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也不相同。如露天土建筑遗址主要解决防止雨水冲刷和风蚀破坏,而保存在室内的土建筑遗址主要解决防风化问题。过去,我们以交河古城为例,发表了露天土建筑遗址的保护研究。本文以半坡上建筑遗址和秦俑坑土建筑遗址为例,介绍保存在室内的土建筑遗址的加固试验。一、概况半坡遗址位于西安东郊产河东岸,是黄河流域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聚落遗址,…  相似文献   

4.
两汉都城的礼制建筑主要包括明堂、辟雍、灵台、太学、宗庙社稷以及郊祀遗址等。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两汉都城礼制建筑布局上的异同及其发展演变的轨迹,东汉在继承西汉礼制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了革新,从而基本确立了中国古代都城礼制建筑的规划原则。  相似文献   

5.
从武夷山城村的距今两千多年前的闽越王城宫殿遗址和城门遗址,探究其当年的繁华和汉代闽越国的城邑建设,它们受中原文化影响,又融进了自身的艺术特色,以及利用地方材料和因地制宜的营城手法,充分体现了闽北远古时代闽越人民创造的建筑艺术和灿烂的地方文化。  相似文献   

6.
历年来有关闽越国(公元前202 年至公元前110 年) 的考古工作发现了该时期丰富的建筑遗存,不仅出土了大量的瓦当、铺地砖等建筑材料,而且还发现了王城、要塞、宫殿、官署等建筑遗址。 闽越国时期建筑是吸收中原汉文化,并与本地土著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 其中的若干因素,诸如杆栏式建筑、木骨泥墙、河卵石铺砌地面等不但未因闽越国灭亡而消失,而且流传至今,成为福建乡土建筑区域文化特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相似文献   

7.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营建土建筑在中国西北部和中亚地区非常普遍,至今还有大量的土建筑遗址得以较好保存,并且成为探寻这些地区历史变迁不可多得的实物遗存。这些土建筑的建造工艺,可以指导今天在这些地区的建筑设计。本文以新疆吐鲁番交河故城保护研究和文物本体保护工程实践为基础,阐述了土建筑遗址保护理念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8.
徽州是我国古代村民和村落遗址资源最为丰富的地方,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刘敦祯教授就曾经发表关于徽州建筑的论文。80年代之后,对其进行研究的专家逐渐增加,不断刷新着研究成果的榜单。专家的研究内容多是关于徽州经济、古村庄、古建筑等。为此,打破以往单独研究建筑外形和内部构造的方式,创新性地使用美术考古学研究法和艺术研究法对徽州的建筑展开探究,赋予建筑生命力,联系其地域文化的特点,对徽州建筑的艺术特征和审美特征展开详细地剖析。  相似文献   

9.
交河古城土建筑遗址的加固试验李最雄王旭东田琳古代土建筑遗址的加固研究,是国家文物局“八五”期间的重大研究课题。在完成实验室内的研究工作后,我们决定把交河古城遗址作为典型的露天土建筑遗址,进行重点现场加固试验研究。现将现场加固试验研究做一总结。一、概况...  相似文献   

10.
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导致了建筑面貌的一致,忽略了环境与人情;而后现代主义建筑恰恰是针对“建筑面貌”做出了回应,使得建筑在“建筑面貌”上丰富起来。  相似文献   

11.
古代土建筑遗址的加固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古代土建筑遗址的加固研究李最雄,张虎元,王旭东一、前言我国西北地区的新疆、甘肃、宁夏和陕西境内,遗存下许多古代土建筑遗址,如著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居住遗址──西安近郊的半坡村和甘肃秦安县的大地湾遗址;新疆吐鲁番地区的交河古城、高昌古城以及甘肃安西县的锁...  相似文献   

12.
从举世瞩目的环保角度对建筑的发展史和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向作了较深层次的论述,同时阐述了用建筑表现图表现建筑平面与环境建设的关系。现代建筑正朝着功能的综合化、形象的艺术化、色彩的多样化、地域特征的交叉化和布局的环境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三星他拉碧玉龙被誉为“华夏第一龙”,是红山文化的显著标志。追要溯源,前红山文化查海遗址出土的玉器和巨型摆塑龙、陶塑龙片表明查海遗址是玉龙的源头。红山先民雕磨的碧玉龙独具一种升腾、高昂的气质,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相似文献   

14.
通过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阐述,结合建筑结构本身的特点,说明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西北地区分布着大量的古代生土建筑遗址,它们利用天然土质材料经过简单施工而成,性质脆弱,在长期风沙场作用下遭受严重的侵蚀破坏.本文综述了土壤风蚀领域的试验研究成果,分析了影响风蚀的最主要因素,如土的粒度、风速、土的含水量和冻融循环次数.本文区分出土易于风蚀和难于风蚀的粒径范围,说明了含水量差别及冻融循环对风蚀程度影响的原因,指出了今后生土建筑风蚀机理研究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6.
红山文化先民已具备了成熟的易学思想,牛河梁遗址庙、坛、冢的布局是按着伏羲先天八卦的卦位和太极曲线分布的。女神庙的位置和建筑形制印证了《周易·系辞》中关于帝的记载,从而说明了牛河梁女神像是五帝的祖先,是中华民族的共祖、始祖。  相似文献   

17.
在介绍绿色建筑及建筑评估体系之后,对与规划相关的主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得出如下结论:1.绿色建筑已经逐渐受到建筑师和开发者的关注;2.绿色建筑的经济学对于其广泛的应用依旧是严重的障碍;3.目前绿色建筑的政策和项目不处于规划中的常态;4.目前绝大多数关于绿色建筑实践和研究的重点都是聚焦于新的建筑物修建,而不是攻造旧的建筑。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历史悠久,拥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其诸多艺术元素被应用到现代建筑中,更加丰富地展示了传统建筑艺术的魅力。目前,建筑艺术作为一种文化正向着功能综合化、形象艺术化、色彩多样化和环境地域交叉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以建筑摄影的专业化服务于中国建筑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摄影是摄影学科日益受到关注的分支,由于城市化发展及建筑创作的需要,建筑摄影的建筑表现及传播方式愈来愈需要专业化。本文从组织中国建筑摄影学会的多年实践入手,对比分析了建筑摄影的作用及对建筑文化的意义,从创作与艺术观及学科建设角度探讨了建筑摄影可行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燕下都遗址是已知已发现的战国都城中最大的一座,建于战国末期燕昭王时代(公元前311年)。它的最大特点是其高台建筑,即在地平面上用夯土技术建立起高度不同、体积不同的高台,再在高台上建造宫殿,高低错落,巍峨壮观。考古材料证实,商、周、秦、汉时期,重要建筑的高大台基都是夯土筑成,宫殿台榭也是以土台作为建筑基底,可以说我国古代的夯土技术是非常发达的。统治者之所以兴建如此多的高台建筑,除了这些建筑本身所具有的实际功用之外,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文化层面的需要。因此,高台建筑作为我国古代社会步入文明阶段的一种标志性建筑形式,对中国人观念的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本文就试着从这方面入手,对中国人的"台文化"做一翻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