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对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正确认识和理解,直接关系到21世纪创新型语文课程的建设和<语文课程标准>的贯彻执行,乃至整个基础教育的导向问题.况且所谓"人文性"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从西方的"人本"到我国古代的"民本"等无所不包.因此,研究、探析语文课程"人文性"理念的问题显得非常重要和迫切.本文就语文课程"人文性"理念进行辩证发凡,管窥蠡测,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2.
学生语文素养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生存素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由于"语文课程的多重  相似文献   

3.
刘晓琳 《青海教育》2007,(11):24-24
语文素养是一个人的人文素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内容,也是语文课程的一个核心目标。正因如此,《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把"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放到了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在这个前提下,新课程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强调"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特别是中职语文教学,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性质定位呢?长期以来,人们争论不休,归根结底,无非是语文课程的性质归属问题,即在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认识上存在着不同意见。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的性质首先是具有工具性,然后具有人文性,人文性就是语文课程所体现出的人文思想内涵,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分析语文课程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接受思想的洗礼,成为一个有"品德修养"和"高尚情怀"的人。借助海量阅读,通过文本背景知识,联系文中生活实际,抓住文章地域,文化差异,多途径发掘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6.
造成目前高职语文边缘化困境的核心因素是"人"的缺位,课程目标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让位于职业技能学习,学习者在课程中"跑位",教育者施教之"心"不诚。高职语文课程亟待转型。当下"文化育人"的背景为高职语文课程转型提供了现实与可能,转型也催生了语文课程新的生命意识。以"人"为核心,呼唤着高职大语文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其实践途径——课内外结合的人文语文课程体系能够明确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课程目标定位。  相似文献   

7.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之一,然其基本要义在<语文课程标准>和众多专家的"解读"中,却始终未能清楚解释.究其原因,一是我国当今流行的权威辞书对"人文"二字的释义有误;二是我国语文教育界对当代出现的一个重要概念--"人文文化",缺乏必要的了解.与"科学(工具)"相对的"人文"一词,只能是指"人类社会中一切以人为中心、主体的,能体现人的本性的各种文化现象",而不是如<辞海>所解释的"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文章在澄清以上失误之后,着重对"人文性"及其相关术语作出简要而规范的解释,并以课文为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8.
国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真正的和谐统一,语文教师应加强提升人文素养,变"匠"气为"灵"气。  相似文献   

9.
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提到"文化"一词,在讨论语文和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定位的时候,"课程标准"有着非常明确贩的文化视野,它是在文化这个宏观的层面上认识语文和语文课程的.以往关于语文课程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论争,这种论争发生在语文课程的内部,事实上,工具性也好,人文性也好,很难以一方否定另一方.<语文课程标准>跳出语文看语文,把语文作为一个整体置放于文化的语境中,从文化这个更高的层面上看,工具性与人文性都是语文课程的必要组成部分,它们相互融合,统一实现语文课程的文化功能,无法截然地分割开来,这样,"课程标准"实际上解消了那个没有结果的论争.语文教师要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学习和实践"课程标准",应该有非常自觉的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课程性质、特点的表述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是一个客观存在,关注语文课程和教学的人文精神,不是什么应该不应该的问题,而是一个自觉程度高低的问题。《课程标准》中强调了语文要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从提高人文素养的  相似文献   

11.
仇敏 《湘南学院学报》2007,28(4):97-102
语文课程肩负发展性教育的使命,传统课程领域的范式是课程开发,满足于语文课程历时性的工具意义。而在新的历史语境下,注重的是语文课程的共时性的人文价值。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课程,必须凸显语文教育的文化特质和人文精神,消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二元对立,突出职业基础教育的特点。强调语文课程的普遍性和共时性的人文价值,必须和"技术兴趣"要旨以及具有"程序主义"倾向的"课程开发"相区别。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古诗文作为语文课程中的一个载体,大量、自主、长期地吟诵之,无疑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诵读经典,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相似文献   

13.
国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真正的和谐统一,关键在语文教师。教师观念的更新、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应在文化素养、审美素养、人格素养、道德素养、科学素养、实践素养几方面加以提高。  相似文献   

14.
从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应还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本来面目,高扬人文精神旗帜的观点出发,提出了语文教育必须深刻理解人文教育的基本内涵,充分利用和挖掘语文课程中的人文精神,凭借文学作品以及多元文化资源,让中学生受到文学、文化、情感、思想等方面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现就现今阅读教学中的"伪人文性"现象以及如何打造小学语文人文性课堂谈一下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刘莹 《教书育人》2011,(30):68-69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基本性质的表述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其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在原语文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新增添的内容。于是,有学者就把这种对语文课程基本性质的重新界定看作是一个"新的理念",[1]这其实是对新表述的错误理解。长期以来,  相似文献   

17.
《考试》2007,(Z1)
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明确提出了"人文性",强调语文教学应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感染。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标中的一个误判及其负面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两课标")在阐述课程性质时都说:"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笔者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判断,其负面效应是严重的.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给我们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应该是语文课程最本质的特征。本文通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和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统一两方面浅析了语文教学的本色。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这一特性,决定了语文既要落实"语言文字运用",也要"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二者应相辅相成,乃相得益彰。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