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知识教育本身包含着思想教育。任何学科的内容,都蕴含着德育因素,中学物理也不例外。在物理教学中加强德育的渗透,不仅是世界各国教育制度的普遍特征,也是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之一。因此,我们要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依据课程标准的德育要求,  相似文献   

2.
高校师生对高校德育课堂渗透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比较正确的认识,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高校德育课程中生命教育的内容不够明确,导致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效果欠佳;高校德育教师生命教育的相关知识储备和研究较少,导致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不足;高校德育课堂功利化倾向与生命教育格格不入;高校德育课堂教学缺失个别关怀影响了生命教育的实效性。因而要挖掘高校德育课程的独特资源渗透生命教育;全面提升高校德育教师生命教育的素养;构建生命课堂教学模式;注重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3.
<正>教育要讲求实效,德育也不例外。但从一些学校的德育工作来看,目前仍然存在着片面追求实效、强制"灌装"的现象,甚至一些教师存在着"合算"即是实效的错误认识。这与时代的精神格格不入,阻碍了德育目标的落实和学生的均衡发展。德育要有实效,必须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在他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德育思想贯穿始终,并且占据着重要地位。陶行知的德育思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坚持德育为首的宗旨;其次,要树立生活德育的原则;再次,总结出了独具特色的德育方法。研究和学习陶行知的德育思想,对于改进和加强我们今天的德育工作是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5.
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这既是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要求,也是我们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必然选择。一、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德育理念人性化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就是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道德教育的实质就是要造就德育主体,造就具有自主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的社会成员。基于这样一种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我们要求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着力营造尊重…  相似文献   

6.
古代德育中,生命教育"抑"中有"扬";在近代德育中,生命教育"扬"中有"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德育中,生命教育在革命人道主义中发展;在建国初期的德育中,生命教育在继续发展中出现断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德育中,生命教育面临着褒扬和挑战。要促进生命教育的发展,在德育中必须要避免"整体主义"和"个体至上"两个极端;要处理好"义"和"利"的关系;大力继承和弘扬人道主义原则;处理好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和社会性功能的关系,同时还应继承传统德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我们常说:教育学生首先要教会学生做人,学会做人的核心就是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因此,教育者必须把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德育。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的总称。在与时俱进的新形势下,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心理特点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加上社会环境的多样化,这给学校德育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德育的方法可以说是一个重要方面。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任何心理活动都与一定的行为有联系,并通过一定的行为表现出来。德育也不例外,思想品德的好坏,是通…  相似文献   

8.
我们常说:教育学生首先要教会学生做人,学会做人的核心就是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因此,教育者必须把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德育.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的总称.在与时俱进的新形势下,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心理特点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加上社会环境的多样化,这给学校德育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德育的方法可以说是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9.
浅谈高师化学教学中的德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中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作为培养未来人民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加强学生的德育尤其重要。因为高师学生既是现在德育的对象,又担负着对下一代青少年进行德育的重任。他们的思想品德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教书育人,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思想品德教育,既是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化学学科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德育因素,只要教师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就可以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化学史教育、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以及化学美教育等。通过专业课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相似文献   

10.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是我国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的一次重大改革。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言的,高等教育同样也要随之进行调整和转变,然而高等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在德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中的德育是否存在着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问题?在高校德育过程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  相似文献   

11.
要更加重视德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面对世纪之交我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朱基总理提出在德育和智育的关系上要更加重视德育是具有战略眼光的一着。可以预见,更加重视德育的提出及实施,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振兴、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产生深远的影响。1.提出更加重视德育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有很强的针对性重视德育是我们党和国家一以贯之的教育方针和办学指导思想,也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1978年4月,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讲话中明确提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之后,他多次强调“要加强各…  相似文献   

12.
朱玲秀 《生活教育》2010,(10):70-72
思想品德课程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含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陶行知先生也曾强调“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当前“生活德育论”告诉我们德育源于生活,生活需要德育。  相似文献   

13.
高校德育工作中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这是新时期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德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密切,二者可以相互配合,相互渗透,相得益彰。我们要在德育理念、德育方法、德育过程和德育内容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构建新的高校德育工作模式,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相似文献   

14.
<正>"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德育之重要无须多言。也正因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德育研究和德育实践一直在不断摸索,不断实践,不断进行着创新。然而,我们的德育工作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何如此?这里我们不妨引入一个概念来进行阐述。这个概念即德育的品质。所谓德育的品质,是指德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是指向学生成长的根源性界定。经过多年实践与思考,笔者以为高  相似文献   

15.
国家的兴衰系于教育,教育的首要工作是德育。要加强德育并不如我们想像的那么简单,也不是仅靠学校教育就能实现的,社会影响和家庭言传身教同样重要。做好德育工作,学校应体现德育组织者的重要地位,同时协调、发挥好家庭和社会的德育职责与作用。首先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  相似文献   

16.
《海南教育》2013,(2):73-73
<正>德育是人生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在长期的德育工作探索研究中,广大教育工作者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为社会造就了一批批全面发展的人才。但是,社会的发展变化给学校德育注入了新的内涵。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以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我们要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工作思路,不断进行德育创新切实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做好整体规划,构建德育系统  相似文献   

17.
一、德育要融入生理和心理教育就学科和领域而言,我们可以把生理教育、心理教育和德育分开进行研究。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又很难把他们截然分开。因为很多的德育问题都是由生理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滞后带来的,或者有些德育问题本身就是生理或心理问题。在我们的初中教材中有关于这部分的知识,但也只是浅尝辄止地进行了粗描淡写的叙述,没有做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正>一、渗透德育的基础是找准教育点一篇课文,往往同时包含着几个方面的德育因素。哪些因素最能切合实际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呢?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材实际和学生可接受的层次去准确把握。所以,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找出课文的知识点、训练点,还应找出德育的突破口,也  相似文献   

19.
在学校教育中,德育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也告诉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国家和民族,具备正确三观的人。好多人觉得数学和德育关系不大,其实德育教育无时无刻不渗透于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本文就将从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这个角度展开具体的论述。  相似文献   

20.
通识教育的发展过程始终包含着对德育功能的关注,通识教育与高校德育具有相通相融之处,通识教育课程模式是实现德育功能的重要途径和载体。然而,对通识教育内涵的认识、师资队伍总体水平、课程设置等诸多因素均影响了通识教育德育功能的发挥。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充分发挥通识教育的德育功能,其前提就是要寻求大学通识教育的改革之路,即提高对通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但不能厚古薄今、厚西薄中;优化课程体系,但不能重通识轻思政;完善教学评价体制,调动教师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完善制度,强化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