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辛汶 《老年教育》2006,(5):59-59
医学和药理学工作已证实,药物的药理作用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人体生物钟的节律呈周期性变化。因此,在不同的服药时间,同一种药物的治疗作用和毒副作用也会有差异。不同药物的服用时间如果把握得好,疗效可增加30%~50%。选择合适的服药时间,既可提高疗效,又能减少毒副作用,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反之,药物在不当的时间服用,药效会大打折扣,这就是时间药理学。  相似文献   

2.
古人根据太阳的出没、天色的变化和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将一昼夜分成若干时段,并赋予它们以特定的名称,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称说形式,这就是一日之内的时间词。说到一日之内的时间词,最主要的应该是十二时辰。所谓“时辰”,是古代的计时单位,一个时辰合于现在的两小时。《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又吃了半个时辰,算还了酒钱”,这“半个时辰”就等于现今的一小时。“时辰”又单称“时”,例如赵翼《陔余丛考》卷34说古人“以一日分十二时,而以干支为纪。”用十二地支来称说十二时辰,始于汉武帝太初年间。到了近代,又将每个时辰细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和/或冠心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临床上根据病情多采用一日三次给药方法,饭后服用。本文观察“时辰给药法”,并与常规用法比较,显出其疗效稳定性、服药安全性及一定的Ⅱ级预防性。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人们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早晨天气凉,中午天气热,晚上又转凉,这是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早晨空气湿润,下午空气干燥,晚上空气又转潮湿,这是空气湿度变化的一般规律。但很  相似文献   

5.
时间问答ABC     
问:什么是“时辰”?答:中国古代,把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1个时辰就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问:“小时”是怎么来的?有没有“大时”呢?答:钟表从欧洲传入中国后,人们把1个钟点叫做“小时”,又把1个时辰叫做“大时”。现在,我们习惯用小时来计算时间,“大时”的叫法已经自然消失了。  相似文献   

6.
经络运行的规律我们把一天分为24个小时,而在古代人们则把一天分为12个时辰,也就是两个小时相当于一个时辰,所以日养生也叫12时辰养生。12时辰和我们的五脏六  相似文献   

7.
在旧小说和戏文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或听到在处决犯人时,那些朝廷命官总会这样说:"午时三刻,推出去斩了!"当犯人被押送到法场时,如果时辰不到"午时三刻",还得等,等时辰一到才开刀问斩。为什么当时行刑总是选在"午时三刻"?其实这是有一定讲究的。  相似文献   

8.
《孔雀东南飞》中的“鸡鸣”、“黄昏”、“人定”如何理解,这应从我国古代的记时方法来考虑。我国古代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即夜半,子时;鸡鸣,丑时;平旦,寅时;日出,卯时;食时,辰时;隅牛,已时;日牛,午时;日昳,未时;日入,酉时;黄昏,戍时;人定,亥时。每个时辰又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如夜半子时,就相当于现在前一日的二十三点至次日的一点;日中午时,就相当于十一点到  相似文献   

9.
每天早上将孩子送到校门口,看着孩子进校园;每天下午再到校门口,把孩子接回。这样的场景发生在幼儿园或小学低年级学生身上,并不奇怪:可现在所说的“孩子”,是一名大学二年级的学生。  相似文献   

10.
Q我怀孕早期有过两次感冒,并都有用过药:第一次是在第8周左右,用过维C银翘片和甘草片一天,打过两瓶青霉素吊针,无发烧;第二次是在第13周左右,也用过同样的药3天,也打过两瓶青霉素吊针,医生还给开了止咳糖浆和含片。现在是第18周,又有轻微感冒,没有用药,请问专家,我这样反复感冒对胎儿的影响会有多大?A你第一次感冒服药是在孕早期,第二次感冒服药及现在都在孕中期,从你的描述来看你患的是普通感冒,一般对患者及  相似文献   

11.
自然界的钟     
虫“钟” 非洲热带密林中有一种爬虫,当地人称“12 时虫”。它每隔 1 小时变换一次身体的肤色。有时淡红,有时草绿,有时金黄……人们利用这种虫身上的颜色变化来确定时间。 鸟“钟” 在危地马拉有一种鸟每隔半小时就发出悦耳的叫声,每次误差不超过 15 秒,就像一架活时钟。当地人叫它“啼纳鸟”。 花“钟” 阿根廷有一种野花, 每到初夏时节的晚上 8 时左右就 纷纷开放。而这时正是当地青年 男女约会的黄金时间。人们叫它情人花”。 树“钟” 马来西亚有种叫“新 宝”的树,每天凌晨 3 时开花,翌 日下午 4 时落…  相似文献   

12.
人过中年发胖,虽有复杂的原因,但与晚餐关系至为密切。试验表明,每天早上一次摄入2000千卡热量的食物,对体重影响不大,而晚上摄入同样的食物,体重就会明显增加。正如一位医学教授所说:‘什么时候吃比吃什么更重要!’这是因为人体的基础代谢每天下午高于上  相似文献   

13.
“三更半夜”一词,是夜已经很深了或者时间已经很晚了的意思.把深夜称为“三更”和“半夜”,还要从古人的计时习惯说起. 古代一昼夜分十二个时辰,其中完全属于夜晚的有五个时辰,也叫五更.十二时辰按十二地支划分,一个时辰,占现代计时法的两个小时.“三更半夜”能成为人们的一个常用俗语,不能不说说宋朝的夜生活了.宋朝的夜生活是自由和开放的,人们可以通宵达旦地过自己喜欢的夜生活了.“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解断愁.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这些都为“三更半夜”一词的诞生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14.
经常会有生病的孩子带药来园,需要幼儿园医生在午间给他们喂服。对于喂药的时间,过去惯常的做法是选择在幼儿午餐后、午睡前。这样做是出于一个考虑:幼儿服药后,再睡一觉,有助于其身体恢复。不经意间,我们忽然发现,这样做并不合理,甚至说是错误的。因为,孩子来园时间参差不齐,从7时半到9时左右陆续都有。有的孩子生病了,早晨到医院看完病服完药后才来幼儿园,相应地其午间服药时间肯定也应推迟。通常幼儿园孩子午餐结束时间大约在11时45分左右,此时喂药,不是太早了吗?于是,我们把午间喂药时间改在了午睡起床后(下午两时左右),这样就很合适了…  相似文献   

15.
古人根据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变化及日常生产生活习惯,将一昼夜平均划分为十二个时段,每个时段叫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且每个时辰都有其特定名称。这些名称从周代起沿用已久,但直到汉代实行了太初历,才基本固定下来。夜半:又称"子夜"、"中夜"等,即现在的23点至1点  相似文献   

16.
孙君 《学前教育》2006,(2):18-21
在每天下午的离园时间,总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有些家长一接到孩子,就会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白开水或各种饮料让孩子喝。细细分析,家长带水接孩子无外乎以下三种情况。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本材料书,供在农村工作的人们看的。本来在九月间就给这本书写好了一篇序言。到现在,过了三个月,那篇序言已经过时了,只好重新写一篇。事情是这样的。这本书编辑了两次:一次在九月,一次在十二月。在第一次编辑的时候,收集了一百二十一篇材料。这些材料所反映的情况,大多数是一九五五年上半年的,少数是一九五四年下半年的。当时,曾经将这些材料印成样本,发给参加一九五五年十月四日至十一日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扩大)  相似文献   

18.
教师每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似乎是日日重复,但每天所备的课不同,所针对的学生不同,产生的问题也小同.我们要用敏感的心体会这些不同,要耐心地对待这些"重复",以崭新的眼光去看待这些"重复",这样我们便能从这一次次的"重复"中感知教育的规律,提升教学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美国小学生一、二年级时,每天下午2点就放学了。学校规定,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没有家庭作业。到了三年级以后,每天放学后会有10分钟左右的英语基础知识、算术加减法及个位数乘法练习。随着年级上升,所学课程增多,家庭作业才相对增加。  相似文献   

20.
我们现在把60分钟说成一个“小时”,这好像是丝毫不成问题的。但是许多人却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叫“小时”?那有没有“大时”呢? 其实,的确有“大时”,而且我们现在的“小时”就是相对“大时”而言的。中国古代人把一昼夜,即24小时分成12个时辰,用地支12个字,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戍亥来计数12个时辰。而每个时辰就是两个小时。当时没有“小时”的概念,所以只叫“时辰”,简称“时”。后来到了清朝末年,外国的时钟传到中国。外国的一时,并不等于中国古代的一个时辰,而恰好是中国一个时辰的一半。因为他们把24个小时24等分,不像中国是把一昼夜12等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