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气韵生动与道禅哲学有着深深的渊源关系。可以说,没有道弹文化哲学的滋养生发,气韵生动说根本不可能出现,更何谈枝叶繁茂,蔚为大观,气韵生动说深得古典艺术家心许和首肯,乃在于这一学说深深植根于中国士大夫倾心向往和接纳的道禅文化哲学,气韵生动说深长隽永的文化意味和美学意义,也完全得自道禅哲学这一深厚的根基。  相似文献   

2.
意境说的道禅哲学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境说由情景交隔、虚实相生、动静相成、意在言外等四种美学范畴构成。其文化内涵源自道禅哲学中的“道德玄同,天人合一”,“有无相生”、“完全无妙有”、“无动而无不动”、“无言而无不言”、“不落言筌,不涉理路”等哲学理念。  相似文献   

3.
传统注释家主刘勰虚静说源出老庄,王元化认为<荀子·解蔽篇>的"虚壹而静"才是其渊源.最近,青年学者李金松博士等著文,从知识论的角度对原有材料进行了新的阐发和解读,对王说提出不同意见,维护传统观点.本文认为李文的分析方法和认识见解有欠缜密.笔者赞同王元化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说虚静     
在中国古典艺术理论中,“虚静”说几乎广涉了各个艺术领域,其中重“心”、重“虚”、重“神”是“虚静”说被普遍接受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刘勰的虚静学说作为古典文艺美学范畴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直接本源于老子和庄子的虚静哲学观。刘勰的虚静学说不仅在文艺创作上有其重要理论意义,而且在审美观念上亦有其独特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6.
汪曾祺作品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典哲学美学思想,以及超时空的人生精义和心理蕴含,本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等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7.
邓绍秋①一从广义来看,生态是一个包括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精神生态等四个子系统的巨大系统。从狭义来看,生态是指人所处的环境状态,而环境主要是指人生活必须依赖的自然环境,即自然生态。大多数学者认为,德国生物学家海廓尔提出了生态学的概念。他把生态学定义为研究有机体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也有人认为,生态学是美国作家梭罗1858年提出的。梭罗在其名著《瓦尔登湖》中披露,他曾经只身一人,在瓦尔登湖湖畔居住两年,亲身体验心灵与大自然的高度和谐。他认为,熙熙攘攘的城市不好,而树林和溪流的世界十分美妙。在他看来,最高…  相似文献   

8.
以“道”为中心范畴的老子哲学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影响之深,表现在中国古典美学的体系、表达方式、感知方式等几个方面,同时美学重要的范畴也多源于老子哲学。  相似文献   

9.
刘勰的虚静学说作为古典文艺美学范畴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直接本源于老子和庄子的虚静哲学观.刘勰的虚静学说不仅在文艺创作上有其重要理论意义,而且在审美观念上亦有其独特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德国的古典美学当中,诗与哲学之间的地位争斗一直是关注的焦点所在。德国历史上的各位哲学家均对这一论点发表了自己的个人观点。诗与哲学之争早已成为欧洲古典美学中的一种常态化,故本文从德国古典美学的角度对这一论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力图从多位哲学家的思想观点内找到真理。  相似文献   

11.
“虚静”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质的古典美学范畴之一,“去知去欲、去物去我、追求无限”是其审美内核.“虚静”并非是精神世界的自我封闭,而是审美之心脱离种种私心杂虑和世俗世界的束缚而进入无限自由世界的基石.“虚静”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为中国历代士子文人所钟爱,其原因在于“虚静”与中国传统精神和价值取向一脉相承,“虚静”中渗透着中国人的超越意识,蕴含着中国传统精神中的“超越”情结.“虚静”的超越精神最终是要实现内在和外在的和谐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已更成为当代教育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道家的虚静理论认为,虚静是人的生命之本,人处于虚静状态时其生命力最为旺盛,因此养生就要由“动”重新回归于“静”以减少对生命力的消耗.当前青少年学生的过度的学习、过度的带刺激性的娱乐活动和频繁的交际活动挤占了他们在虚静状态下的休息时间,导致了他们一系列身心健康问题的出现.道家的虚静说启示我们:要保持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我们必须引导他们适度地学习、健康地娱乐、合理地与人交际.  相似文献   

13.
"生"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对"生"的本原的探讨可导出生之要义———"独化"、"创生"、"生动"。而对中国古典美学"虚静"命题的同步思辨能挖掘出其丰富的内蕴。由此得之,"生"之要义是宇宙万物本体"生"与中国古典美学"虚静"观二者相互通达的内质。  相似文献   

14.
主要从语言哲学的角度对中国古典美学“得意忘象”、“得象忘言”的美学观进行探讨,认为中国古代始终是从语言的功能性和对这种功能的局限性上把握语言的,注重语言和现实生活世界的真实联系。  相似文献   

15.
文学创作中的“虚静”说本为一哲学命题,从《老子》的“涤除玄鉴”到《文心雕龙·物色》中的“入兴贵闲”,也就是“虚静”命题从哲学领域进入文艺美学领域的过程。由于在“虚静”状态下,文人与哲人会产生类似的思维活动,进入相同的精神状态,“虚静”的概念便被“采撷”到文苑中,并以其丰赡的内蕴逐渐成为一重要的美学命题。当主体达到“虚静”状态时,其身心必然处于一种空明澄静的境界,心境清明,思想集中,就可以达到创作佳境。  相似文献   

16.
“道”是《老子》中的核心范畴,老子正是通过这一范畴,建立了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哲学体系。然而,老子创造出具有哲学形上意义的道的概念,并不是凭空的臆造,而是有其客观的条件及其内在根据的,也就是说,老子的道的提出,正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必然结果。首先从字源上看,“道”有能够上升、抽象为哲学范畴的内在根据;其次从神话、宗教角度审视,“道”的观念取代“天”的观念有其必然性;最后从探求世界统一原理角度来看,作为统摄宇宙和人生的最高本源或本体概念的“道”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7.
虚静,即一种清虚、空明、宁静,不受任何主客观干扰的心态。庄子的虚静说,从哲学上讲,属认识论,是悟“道”的途径;从文艺上讲,属创作论,是创作主体进行艺术构思时的一种精神状态。在文艺创作中,虚静能使创作主体获得思想解放,创造才能得到充分施展和最大限度地发挥;能使创作主体思维空前活跃,闪现灵感火花能使创作主体提高艺术概括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哲学中老庄的"虚静"说可谓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建构。它超越了有限存在而与人类灵魂达成了"先行对话",在深层次上触及到了现代人的生存方式这一本质问题。其中的许多思想对现代人的精神安顿有着很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美学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几代学人的辛勤耕耘与努力探究,已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可谓著述颇丰。然而多数论述,或是一次“匆忙的历史巡礼”,或是“粗糙的随笔札记”,往往没有构建在一定的体系之上。其中能从东方美学的角度,审视其独异于西方美学特性的论述则更寥寥可数。曾祖荫老师关于中国古典美学的研究便是这为数不多者之一。  相似文献   

20.
“自然”之道和虚静观是刘勰《文心雕龙》中的重要文艺观点,将它们与老庄的道家“自然无为”思想和虚静观相比对探究,可以看出道家对刘勰创作《文心雕龙》的影响十分巨大,可以鲜明的感受到其中的道家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