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谜语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谜语又称民间谜语,包括儿童谜语及猜谜形式的山歌等;广义的谜语则还包含灯谜。可以这样说:谜语分为民问谜语和灯谜两大类。它们都由谜面、谜目和谜底构成,又有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3.
拙文《红楼梦春灯谜解读》在《内蒙古大学学报》1996年第 2期发表后 ,曾被《新华文摘》1996年第 6期摘登、《复印报刊资料》当年第 7期复印、入选《中国新时期社会科学成果荟萃》。但是回头再酌 ,发现仍有欠妥之处 ,且关系非浅 ,为求真知 ,有必要予以更正和补说。前拙文认为 :暖香坞春灯谜 ,李纨、李纹、李绮三姊妹编的 ,它“完”全是篇“奇文”,通过浮面的符号 ,携带着有关宏旨的信息 ,隐喻着深刻的意蕴。这组灯谜是由四则相互关联具有因果逻辑、描述事物发展过程的谜语构成的有机整体。“观音未有世家传——虽善无征”,意谓善心、善行、善…  相似文献   

4.
暖香坞春灯谜,是由四则相互关联具有因果逻辑、描述事物发展过程的谜语构成的有机整体。“观音未有世家传”,意谓善心、善行、善政并未在贾府世家中体现,王夫人等礼佛事佛,俨然观音,可是名善实恶,“虽善无征”。“蒲芦”是标示性符号,由此端绪引出“为政在人”的真义,政策宽严因人(君主)而异。指康、雍、乾三朝的宽仁严刻苍黄翻覆,及对曹家的影响。“山涛”,山洪,指政治风波使曹家败落。“腐草为萤”是败落的象征,曹寅用“事去东园钟鼓散,司马流萤衰草”总结了一个王朝的灭亡,曹雪芹用一组灯谜隐喻贾氏世家的败落。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体包括散与韵两部分,散(即小说)是主导体,韵是辅助体,曹雪芹选择白话小说这一俗体,与宋代以来的欲体作家遭遇及心态有共通性,但也有其特殊性,后的作用更重要。由于逆逆性不彻底,曹雪芹既想“按头制帽”,又想“揣大家高唱”,导致自相矛盾,这点在诗上表现尤为突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运用白话的成就和运用的韵的矛盾,预示了白话体的兴起和体走向纯净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是中国封建末世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制,读者因个人不同的立场、观念会产生不同的兴趣中心,作出不同的评价,笔者选取社会政治内容和思想文化内容进行论析。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中的悲与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红楼梦》是从曹雪芹死亡意识中生长出来的文本。他把自魏晋以来中国诗人的生命虚无感推至极限。贾宝玉是典型的诗人,也是生命中的沉思者,执著于一种唯美主义的生命态度,以美抗拒时间的流逝,填补生命的空虚,美是其居世的唯一意义,一旦识破美的虚幻与瞬间性,他必然走出这个劫难的世界,重新回到冷漠无情的自然永恒。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的故事主要发生在大观园,因而小说的基本情节也依托大观园,可以说,庭园建筑支撑起整个小说的结构大厦。“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锡大观名。”(贾元春《大观园》)在小说中,曹雪芹用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座别样美丽的清代园林。  相似文献   

9.
论张爱玲小说与《红楼梦》的死亡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亡是学作品的永恒主题。本比较了曹雪芹和张爱玲对死亡的不同理解和不同处理方式。前将整个人生看作轮回的一个阶段,死亡是一次性的。它不是毁灭而是从红尘世界退出;后将死亡看作时间对人的精神、肉体逐渐侵蚀的过程,最终以肉体的死亡完成了它的最后一步。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喜爱《聊斋志异》要从《红楼梦学刊》说起。 香港回归不久,《红楼梦学刊》编辑部来了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要求购买创刊以来全部的《红楼梦学刊》。学刊编辑部主任孙玉明教授接待了老人。他解释:现在仅有部分过去的学刊,要想补齐,已不可能。  相似文献   

11.
12.
据统计,《红楼梦》一书共写了32个梦,曹雪芹在前80回里写了20个,高鹗在后40回写了12个。最长的是第5回写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写了整整一回书,用了8300多字。最短的是第13回里写贾宝玉梦中听见秦可卿死了和第89回里写林黛玉梦中听见有人唤薛宝钗“宝二奶奶”,这两处都只有一两句话,仅仅用了十二三个字。  相似文献   

13.
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高峰。曹雪芹堪称是我国的一代语言艺术大师。其简洁又内涵丰富的语言,不仅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而且也展现出了一个小说家非凡的才能。本文从自然美、通俗美,以及哲理美三个方面具体论述了《红楼梦》语言的"三美"。  相似文献   

14.
爱情这个题材在中国学史上最先把它提到理性的高度,使它充满了政治性内容的要数曹雪芹的《红楼梦》。本通过对宝黛爱情主线和元春、迎春、司棋、尤三姐等的爱情悲剧进行分析,从而感受这些爱情描写所闪烁的反封建主义的光芒。  相似文献   

15.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不仅向世人展示了一幅由复杂的生活组成的广阔的封建社会后期的时代画卷,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了作家本人的多才多艺,表现方面之一,就是小说的“备众体”。本所要讨论的是作为众体之一、出现在《红楼梦》中的对联。这里所说的对联,是相对于诗词、曲赋而言的一种独立的学形式,是用于特定时间或地点,以悬挂张贴为传播方式,有相对独立意义的对偶句。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文学的生命,语言运用反映出作家的艺术功力,体现出作家的独特风格和鲜明个性。《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经典,其作者叙述语言、小说人物语言以及作者对民间语言的提炼与运用,都达到了很高水平。《红楼梦》的语言艺术,为汉语叙事文学创作提供了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17.
18.
小说写人,或喜或怒,或哀或乐,作通过作品及其人物形象征服读,使读同样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这就是小说的艺术感染力。《红楼梦》的艺术感染力在于,客观冷静地塑造人物形象,给人以个性、以生命,并不过多提示读人物是好是坏,而是多侧面、多层次地描写、渲染。读有时确实闹不清作到底是褒还是贬。其中最典型的是对薛宝钗的描写,引起了热烈的无休止的争论,有人甚至为此而“几挥老拳”,这种感染力可以说是达到了极至。  相似文献   

19.
《神曲》与《红楼梦》同产生于封建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历史时期,但由于两部作品不同的化,哲学及社会背景差异和两位作家对学的不同创作态度,致使作品在取材,结构,色空对比等方面产生了种种差异,同时,但丁与曹雪芹毕竟不能摆脱其阶段属性,因而他们不能彻底地反抗他们存在的社会,只能走入对圣母之爱的信仰或轮回报应的虚无之中。  相似文献   

20.
人类的称谓是在社会中使用的,我们从交际双方所使用的称谓可以看出参与语言交际双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研究和分析《红楼梦》的贾府中数百人物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和其交际中使用的称谓,论述其反映的中国古代上层社会称谓的特征和文化内涵,可以看出《红楼梦》的家族网正是一个封建国家的缩影,整个封建国家就是一个扩大了的父权统治的“大观园”。封建社会创造出一整套世界上最复杂、分化最琐碎的称谓,来规定和强化复杂的亲缘关系,正是为了维护建于其上的封建统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