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颜师古《汉书注》成于贞观十五年,《汉书注》中师古反切条例众多,运用反切系联法考定师古精庄系声类,分组考察精庄系各声母之间混切情况,得出结论:师古精庄系声类分用井然。  相似文献   

2.
考察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中重纽反切的反切上字、反切下字以及重纽字作反切上字的情形,发现胡三省音注中重纽A、B类不互相用作反切上字,重纽A、B类都与唇、牙、喉音字以外的三等韵关系密切,而且胡注中重纽B类字与一等韵、二等韵、四等韵也有混切现象。胡三省力求恪守《广韵》的重组韵的区别特征,但也透露出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共同语的实际变化。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颜师古《汉书注》音切声韵分别系联后考察师古韵类开合口和重纽的性质,认为师古音切韵类开合关系相当一致,唇音字不分开合;师古音切喉牙唇音重纽韵在反切下字上无对应关系,不能用师古的反切下字定被切字属于寅A类或寅B类重纽韵字。  相似文献   

4.
运用重纽研究类相关法对玄应《一切经音义》中重纽韵的舌齿音作切情况进行考察,可以发现章组、精组、来母与重纽四等唇牙喉音关系密切,知组、庄组与重纽三等唇牙喉音关系密切。这一研究结果可与黄笑山对《切韵》中重纽韵的研究结果相印证。  相似文献   

5.
《资治通鉴释文》音切反映的宋代音系--声类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华 《柳州师专学报》2004,19(3):35-37,53
史炤《资治通鉴释文》三十卷是一本作于南宋时期的音义著作,其中大量的音切集中反映了宋代的语音特点。作者采用“反切比较法”,从3万余条音切中,整理出《资治通鉴释文》的音系,即宋代音系,旨在揭示该音系声类的特点,分述以下四部分:轻、重唇音相混;舌头音与舌上音相混;知、庄、章合流与精组合流;牙音和喉音相混。  相似文献   

6.
颜师古注《汉书》,不仅以其文字、训诂取胜,而且有其强烈的音韵意识。他在《五行志》里把“萧墙”注为“肃墙”(1504页),就是采纳《论语·季氏》的郑玄注。因为上古音萧、肃心母迭韵,幽觉阴阳对转[u:uk],二字在上古音同义通,这正是古人“义寄于声,声同者义多相类”的论断。再比如《五行志》里师古注曰:“婾与偷同,谓苟且也。”(1087页)《韦贤传》中又注为“婾与愉同,乐也。”(3103页)为什么从“俞”得声有两读呢,原来上古音,俞属侯部喻四,偷属侯部透母、定透旁纽,喻四近定,则俞和偷不仅迭韵,而且喻透邻纽,今音虽异,古音却同也。明末音韵学家顾炎武对此加以首肯:“偷,古音俞,《汉书志》,作婾,颜师古亦音  相似文献   

7.
《汉书》颜师古注和《文选》李善注相同作品注列古今字差异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古字(即正文用字)不同,但今字相同,如《汉书》注“鼌,古朝字”《文选》注作“晁,古朝字”;古字(正文用字)相同,但今字不同,如《汉书》注引如淳曰“甿,古文萌字”《文选》注引作“甿,古氓字”;《汉书》《文选》正文用字相同,颜师古、李善注释用字也相同,但颜注用术语“古”,李注用术语“今”,如《汉书》注“廑,古勤字”《文选》注作“廑,今勤字”;《汉书》正文用古字,颜师古注以今字释古字,用“即”沟通字际关系,《文选》正文用今字,李善注误用“古”沟通字际关系,如《汉书》注“歫即距字”《文选》注作“距,古岠字”。  相似文献   

8.
《切韵》是研究中古音最重要的参考资料,精髓在于其中的反切.陈澧首创"反切系联法",并系联考求出40个声类,311个韵类.其后,曾运乾、白涤洲、罗常培、陆志伟、王力、董同讯、周祖谟、李荣、邵荣芬等先生,先后致力于此,大大丰富了"反切系联法"理论,使得《切韵》音系声类韵类的考求结论更加完善.因为所据版本和材料有别,加之对一些切语的不同处理,以上诸家在最终的结论上还存在一定分歧.盘点理论,理清分歧,将给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切韵》系韵书奠定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广韵》次浊声母有牙音的“疑”、舌头音的“泥”、舌上音的“娘”、重唇音的“明”、轻唇音的“微”和喉音喻母三等的“云”、四等的“以”及半舌音的“来”、半齿音的“日”等共九个。现将这九个次浊声母的发音部位和方法表列如下。  相似文献   

10.
《切韵》是研究中古音最重要的参考资料,精髓在于其中的反切。陈澧首创"反切系联法",并系联考求出40个声类,311个韵类。其后,曾运乾、白涤洲、罗常培、陆志伟、王力、董同龠禾、周祖谟、李荣、邵荣芬等先生,先后致力于此,大大丰富了"反切系联法"理论,使得《切韵》音系声类韵类的考求结论更加完善。因为所据版本和材料有别,加之对一些切语的不同处理,以上诸家在最终的结论上还存在一定分歧。盘点理论,理清分歧,将给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切韵》系韵书奠定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汉语中大量相关的语言现象,如形声字谐声关系、双音词的结合与形成、一些古读、古注、方言、通假以及反切等方面作了全面系统的考察,证明上古喉牙声转是毋庸置疑的,那种认为喉牙合一,甚至认为上古没有喉音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2.
《汉书》应劭注包括注音和释义两部分。音若类注音法已明显处于劣势,直音是最主要的注音法,反切正日趋流行。认为反切为孙炎、服虔度所创制的现点不确。其释义体例在汉未具有与众不同的特征,不但揭示了汉未汉语词义的系统性,更重要的是展示了汉语调汇词义的复杂性、具体性和抽象性。具有较高的语言、历史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3.
《汉书》学专家陈直先生在其《汉书新证》中说:“世人但知《汉书》之注,始于服虔、应劭,现在当提前开始于桓帝时之延笃。”认为延笃著有《汉书音义》一书,只不过较早亡佚。延笃果注《汉书音义》否?这很值得怀疑。陈直举出三条证据以证其说,其中两条出于《汉书》颜师古  相似文献   

14.
《汉书》颜氏直音释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颜师古《汉书注》除了用反切注音以外,还大量使用直音注音。《汉书》颜氏直音是颜氏注音实践的组成部分,是研究颜氏语音系统的重要资料。为使颜氏直音能在颜氏音系研究中更充分地发挥作用,本文对颜氏直音体例试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重纽问题的研究一直是音韵学研究的一大难题。本文分别就重纽研究中的三个焦点问题简要地进行了论述:一是到底那些韵系存在重纽,除传统八韵系的观点外,各家的看法不尽相同;二是重纽韵舌齿音的归类,在用系联反切下字的方法难以解决的情况下,日本学者提出的“类相关”理论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三是重纽韵究竟反映了什么样的语音事实。  相似文献   

16.
新版《辞源》系以旧《辞源》为基础大加修订而成。修订开始于1958年,至1983年四册全部出版(称“修订本”)。在此期间,虽也曾受到一些干扰,但工作一直坚持下来,计前后历时二十余年。新版删去旧《辞源》中的百科词语和一些过于冷僻的词目,增补了大量的新词语和书证;并在单字下注出汉语拼音、注音字母及《广韵》反切,标明声纽;释义力求简明确切,源流并重;书证文字都作了复核,注出作者、篇目和卷次,有  相似文献   

17.
《唐律音义》是研究宋初语音的重要材料,安徽师大曹洁曾作过研究。我们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反切比较、反切系联和反切用字分析三法,拾遗补阙,为曹文归纳的“非敷混”、“浊音清化”、“船禅混”、“浊上变去”等语音现象补充例证,并进一步作出定量和定性分析,对音注中存在而曹文未涉及的“部分三等尤韵明母字读同一等侯韵”、“部分尤侯部唇音字变入鱼模”、“支鱼混切”的语音现象作了论证。  相似文献   

18.
《潮语十五音》音系与《广韵》音系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潮语十五音》与《广韵》的音系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首先,我们将《潮语十五音》所收例字与《广韵》进行逐一对比,按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的顺序对比了《广韵》的声母与《潮语十五音》声母。其次,对比了《广韵》与《潮语十五音》韵母系统,并重点考察了不同发音部位的声母对韵母演变所产生的影响。最后,总结了二者声调系统的异同。通过与《广韵》的对比,明确了《潮语十五音》语音系统中声、韵、调各要素的来源,为确定《潮语十五音》的音系性质、深入研究该韵书准备充分的证据与材料。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与研究》今年第二期载李丹同志文,认为《论语》的“论”应读lùn,以《现代汉语词典》注lún为误。引《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按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文章谓《论语》意为“议论的答述”,故“论”字应读去声。文中还  相似文献   

20.
与譬况注音或直音相比较,反切注音应该说是一种比较完善的注音方法。它一方面有较高的准确性,另一方面除个别的独字韵(如《切韵》残卷里的“拯”字)外,没有注不出来的字音。反切注音法早在汉魏时期就被发明出来,在当时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 反切的构造原理很简单,人们应用或理解它本来是很容易的。只要对一个字的声、韵、调三方面能加以区别,就可以了。作为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