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束光明 《新闻世界》2011,(12):183-184
近年来,“媒体审判”现象有所抬头,如何避免这种现象,一方面要认识它带来的危害;另一方面媒体要尊重司法独立原则和新闻规律,维护司法机关的公信力,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2.
程丹 《新闻窗》2010,(5):25-26
有人将媒体所代表的言论自由与公正审判并称为人类文明中最为重要的两种权利,媒体和司法将推进社会公平与正义的责任义不容辞地担当起来——媒体通过舆论来评判是非,扬善贬恶,追求社会道德上的公正与正义:司法通过法律来解决纠纷.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利,追求法律上的公平与正义。二者在“公平与正义”的根本目标上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3.
"媒体审判"是近年来国内学者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以往学者评判是否形成"媒体审判"主要从效果来分析,而本文从舆论监督权利的防卫性本质出发,以权利的启动是否具有合法性,运用是否有正当性作为判断"媒体审判"的标准.舆论监督权利一旦异化为进攻性权力则可能形成"媒体审判",这一全新的视角可望为评判"媒体审判"提供较为清晰的标准.  相似文献   

4.
“媒体审判”的原因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放 《记者摇篮》2006,(10):52-52,47
新闻舆论监督正改变着中国新闻传播业的形态,对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对司法工作的监督,促进了公开司法,弘扬了社会正义。然而如果运用不当,又可能造成“媒体审判”。一、何谓“媒体审判”“媒体审判”一词出自美国,指新闻报道形成某种舆论压力,妨碍司法独立与公正的行为。英美法系国家的审判实行大陪审团制度,陪审团由普通公民组成,如果媒体在开庭审判前就对案件做过多的渲染,就会影响陪审团的公正投票,从而影响判决的公正。“媒体审判”与“罪刑法定”原则相悖逆,然而媒体越俎代庖的情况却时有发生,其原因何在呢?二、“…  相似文献   

5.
中国语境下的“媒介审判”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美国“媒介审判”背后的司法陪审制着手,与目前我国司法审判过程中采取的陪审制进行分析比较后,提出我国不存在本原意义上的“媒介审判”之结论。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我国语境下“媒介审判”的形成机制,并提出解决中国式“媒介审判”的办法不仅在于规范媒体,更在于国家权力的配置及司法本身的独立。  相似文献   

6.
在中里,“权”字,既可以是指权力,也可以是指权利。学生初学政治时,也往往“权力”、“权利”不分,而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也往往“权力”、“权利”闹不清。我国宪法规定,在权利面前,每个人生来而且始终都是平等的,每个公民都有追求权利的自由。而权力体现的是支配和被支配、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权利体现的则是平等的关系;权力是一种强制的力量,权利则是在习惯、道德或法律范围内行为不受侵扰的自主状态。  相似文献   

7.
李敏 《新闻世界》2011,(5):190-191
近年来,不少案件由于媒体的报道引发了社会舆论"一边倒"的情形,司法界和学界因而产生了"媒体审判"的担忧。笔者认为,舆论评价与法律评价完全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至少在当今中国以及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媒体还没有如此大的力量,能够真正左右司法审判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新闻舆论监督一直是新闻传播业的重要职能,多层次多形式的媒介对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社会媒介,广大受众参与到对司法工作的监督,增强社会的透明度,进一步弘扬了社会正义。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媒体逾越手中权力,违背新闻精神影响舆论氛围的案例,而当司法中也出现"沉默螺旋",这便形成了"媒体审判"。但是,"媒介审判"作为新的传播环境衍生出的产物,其对舆论风暴的号召力不可小觑,所以我们需要对它进行更为理性的思考,让其在安全轨道上正常行驶。  相似文献   

9.
谢辉  姚莉  李媛 《新闻前哨》2007,(12):41-42
有一次网上聊天,网友问我是从事什么职业的,我如实告之——新闻工作者。“你们传媒厉害呀!要谁死,谁就死”,网友随即在屏幕上敲出一行字。生杀予夺?传媒当然不可能拥有封建时代皇权般的力量,这位网友的意思不过是传达出公众对媒体的一种印象:权力。诚然,大众传媒因掌握着话语权而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权力中心之一,也就是所谓的“第四权力”。我们知道,一个健康运转的社会,任何权力都应有其边界,受到一定的制约。  相似文献   

10.
本课题从媒体融合的角度,以厦门日报融媒体的探索实践和国内融媒体的先进做法为研究对象,结合传播理论成果,辩证、系统地论述了互联网场景下"舆情从众"与"舆论导众"的关系。本文提出,"舆论导众"应以"舆情从众"为基础,在从众中实现导众。因此,必须实行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传播,实现两个舆论场的相互呼应;必须多中心合力设置议程,找出最佳切入点引导舆论,通过流程再造形成舆论引导的"叠加效应";必须创新传播方式,做好中性新闻、轻新闻的报道。  相似文献   

11.
夏琼 《中国广播》2012,(7):93-94
所谓“全民记者”,其实是指诸多不具备新闻专业素养的公众在新闻事件的报道和传播中发挥“线人’作用的一种现象。深入来看,他们与专业记者存在根本性差异,主要体现在职业特征、社会功能和具体操作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技术与数字技术不断将传统媒体推向险境。技术洪流改变了媒体形态,让人类的信息消费不再依赖大众传媒。传统媒体以内容换销量,再以销量换广告的经营模式似已走到尽头。于是,"内容为王"的法则被质疑,而一时找不到新的赢利模式又令传统媒体的转型面临困境。真是技术把传统媒体推向了绝路吗?实质不然。新媒体技术只是把人类潜在的对于信息传播的真实需求最大程度激发了,并赋予其梦想成真的可能。比如对于某些敏感事件,人们渴望知晓的内容在传统媒体上难以获得或者  相似文献   

13.
罗朋 《当代传播》2011,(5):45-48
微博作为自媒体,因其强大的即时信息发布功能和互动功能等优势,能够在突发事件和热点事件中发挥强大的信息传播和舆论功能.本文在梳理了药家鑫杀人案审理过程中一些关键节点的媒体报道和微博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微博舆论对此案审判的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一 "媒体审判"一词出自美国,指新闻报道形成某种舆论压力,妨碍和影响司法独立与公正的行为.西方学者认为,"媒体审判"是一种不依据法律程序对被告或犯罪嫌疑人实施的非法的道义上的裁判.实际上,"媒体审判"就是那些违反"观棋不语"游戏规则的棋迷(媒体)指手画脚,最终取代棋手(司法审判),亲自上阵.  相似文献   

15.
王莉 《新闻爱好者》2011,(11):33-34
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频发。2002年至2004年均保持在4万宗以上,2005年上升至5.7万宗,总体数量相当于12年前的10倍,每年以9%~10%的速度递增。①2005年后,该类事件的发生频度与广度呈扩大之势。国家行政学院专家任竹立认为,未来十年群体性事件将是社会稳定的最大威胁,也是对地方  相似文献   

16.
庞海峡 《新闻知识》2012,(10):99-100
面对"媒体审判",司法应有更多反思。单方指责媒体对"媒体审判"的责任,或过分夸大媒体对司法的影响力,并试图通过控制媒体报道和公众舆论的方式去解决"媒体审判"问题,无异于头痛医脚,隔靴搔痒。司法把"更高的法官素质、更多的司法公开、更强的判决理由、更好的沟通互动"作为努力的方向与应对的突破口,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媒体与司法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7.
纵观曹操墓质疑全程,笔者认为,正常舆论监督演绎成具有破坏力的舆论暴力,往往来自媒体人的职业操守缺失和法律意识淡漠,甚至涉法侵权.  相似文献   

18.
论公共危机事件中地方媒体舆论监督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我国公共危机事件频发,其后果不仅仅体现为经济损失巨大,更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公众的恐慌心理,严重影响了社会生活的良性发展。作为承担着社会发展嘹望哨功能的大众媒体在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处理过程中,理应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职责,在事件发生之前做出预警,在事件发生后及时、迅速地传递信息,监督相应部门对危机事件的处理。  相似文献   

19.
梅明丽  张晶 《采.写.编》2020,(2):152-155,190
随着“互联网+”行动的推进和众筹这一新融资方式的扩散,网络公益众筹迅速发展成为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从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上,我们可以轻松看到公益众筹信息,参与讨论或者直接行动,培养良好的公益习惯;另一方面,近年来,公益众筹“诈捐”“虚假信息”等问题频发,影响着公众对公益和公益众筹的认知,造成了严重的社会信任危机。本文以“吴鹤臣百万众筹事件”为案例展开分析,通过搜集微博平台上事件相关微博文本,研究其传播特点和公众关注焦点,来分析公益众筹信任危机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0.
日前,《人民日报》一篇《执政者要在众声喧哗中倾听"沉没的声音"》引起了热议,更引起了执政者的关注。"沉没的声音"是指淹没在强大的声场之中的弱小声音和一些"说也白说",即意愿虽表达,问题未解决的声音。媒体如何打捞"沉没的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