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副动词是动词的一种形式,兼具了动词和副词的主要特征,即动词的时、体范畴意义和副词的疏状意义。就副动词与句中谓语动词的相对时间关系、句法功能等问题进行阐示,说明副动词的作用与地位。  相似文献   

2.
杜丽丽 《知识窗》2010,(7X):62-63
接续助词"~ナガラ"和"~タママ",均可构成一个副词节,表达后项动作进行时的伴随状态。但其在使用中有一定的条件限定,尤其在后项谓语动词的使用和表达方面,后项动词必须具有一定的时间幅度。换言之,后项动作必须伴随着动作的展开或动作的存续。  相似文献   

3.
"对于"句指的是用介词"对于"将动作对象或与动作有关的人或事物介引到谓语动词前的一种句式,在语义上主要表示人、事物、行为之间的判断、评价和对待关系.本文首先从"对于"句的语义角度对"对于"句中的谓语动词进行分类,将其中的核心成员大致分为三类.在分清"对于"句中动词的核心成员以后,本文进一步考察动词与"对于"所带宾语的语义关系以及"对于"句中谓语动词的时态和动作性.最后,本文简单比较一下"对于"句和"把"字句.  相似文献   

4.
英语频度副词,作为颇有特色的副词,其语义上的模糊性和句中位置的复杂性,往往给学习者带来困惑。本文作者从词语数量和是否明确频度时间对英语频度副词进行了分类。本文重点探讨的是英语不定期、独词项频度副词的时态特征、语义等级和结构关系。语义等级从四等分进行了更为细化的区分,而且把含有否定语义的频度副词纳入等级中。时态特征中重点探讨进行时态和频度副词搭配的特殊用法。频度副词在句中的结构关系主要围绕频度副词到底是修饰命题还是修饰动词展开。英语频度副词的探讨,有助于语言学习者的理解和应用,对教学也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对于以阿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来说,掌握“了”字的使用方法是一大难点。因为在汉语中,动态助词“了”有多种用法,其在语法和语意上的功能也与阿语相应的结构不同。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阿拉伯国家的汉语学习需求日益增加。为帮助以阿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更好地学习中文,国际中文教师需要从偏误分析入手,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一、动态助词“了”的用法综述语言学界多数学者认同“二分说”的观点,认为现代汉语“了”可以分为动态助词“了1”和语气助词“了2”两类。其中,动态助词“了”一般用于动词、形容词后,表示动作完成或实现。(一)中阿动态助词(“体”范畴的对比)“体”范畴用来表示行为动作进行的情况。汉语没有通过显性的词形变化形式表示,主要靠一些附在动词或动词词组后面的辅助词来体现,如动态助词“了”。阿语通过一些语法手段,如添加代表时态的标志来体现,只改变词形,不改变词汇的意义。汉语中极少存在这样的“语法标志”。  相似文献   

6.
张颖 《科教文汇》2009,(24):253-253,257
相对程度副词是通过对客观同性质事物进行比较来表示不同的量的程度,都能进入不同形式的比较句武,与形容词或心理动词组合后要有比较对象语义才完整。每一个相对程度副词,在和其他词语进行组合的时候都各具特点。本文总结了四个级别相对程度副词的具体用法,希望能够对对外汉语教学和留学生学习相对程度副词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陈媛 《科教文汇》2012,(31):134-134,139
“si…”结构是法语基础学习阶段要求掌握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可以表达条件,表示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动作,条件是极有可能实现的,故主句谓语动作通常用直陈式(亦可用命令式表达愿望或命令).它可以表达假设,对将来、现在和过去进行假设,假设通常与事实是不相符的,故主句谓语动词用条件式.  相似文献   

8.
谢晓艳 《内江科技》2007,28(12):39-39
大学英语教学中词汇的教学不容忽视,其中动词又是比较常用的。动词的分词形式可以分为以下三神情况:一是甩于常见时态中;二是现在分词表示主动进行,过去分词表示被动完成;三是动词分词活用为形容词。本文对此进行一些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黄字红 《科教文汇》2008,(14):175-176
“对于”句指的是用介词“对于”将动作对象或与动作有关的人或事物介引到谓语动词前的一种句式,在语义上主要表示人、事物、行为之间的判断、评价和对待关系。本文首先从“对于”句的语义角度对“对于”句中的谓语动词进行分类.将其中的核心成员大致分为三类。在分清“对于”句中动词的核心成员以后,本文进一步考察动词与“对于”所带宾语的语义关系以及“对于”句中谓语动词的时态和动作性。最后,本文简单比较一下“对于”句和“把”字句。  相似文献   

10.
"对于"句指的是用介词"对于"将动作对象或与动作有关的人或事物介引到谓语动词前的一种句式,在语义上主要表示人、事物、行为之间的判断、评价和对待关系。本文首先从"对于"句的语义角度对"对于"句中的谓语动词进行分类,将其中的核心成员大致分为三类。在分清"对于"句中动词的核心成员以后,本文进一步考察动词与"对于"所带宾语的语义关系以及"对于"句中谓语动词的时态和动作性。最后,本文简单比较一下"对于"句和"把"字句。  相似文献   

11.
赵雅习 《科教文汇》2009,(4):169-169
和时态、语态一样,虚拟语气是一种语法现象,表示的也是动词的一种形式。本文对虚拟语气的用法作了小结:重点分析了其在条件状语从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同位语从句、主语从句、定语从句以及if only引导的感叹句和一些简单句中的用法。  相似文献   

12.
周莉 《内江科技》2014,(2):122-124,50
<正>与一般的虚拟条件句不同的是,隐蔽性虚拟语气是往往通过特殊的手段来暗示虚拟条件的存在。隐蔽性虚拟语气往往通过两种结构来表达:一种是词组式隐蔽性虚拟语气,即用某一词组表示虚拟语气的条件从句;另一种是句子式隐蔽性虚拟语气,即以定语从句、地点状语从句、并列句和省略型感叹句等形式出现,而其意义则是条件从句。  相似文献   

13.
黄健斌 《学会》2001,(8):37-39
虚拟语气是一种特殊的动词形式,用来表示说话人所说的话不是一个事实,而只是一种主观愿望、假设、怀疑、建议、推断、可能或纯粹的空想等.以下谈谈字母书写相似的六门外语即英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德语、世界语虚拟语气的用法.  相似文献   

14.
孙秀青 《科教文汇》2008,(19):243-243
“故”是古汉语中的一个常用词,本义是动词本为动词“使为之也”,引中为名词“原因、根由”,形容词“旧的”,后来又虚化为副词(包括时间副词、情状方式副词,语气副词等)和连词,经历了由实词逐渐演变为虚词的过程。本文主要探讨它的虚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王佳琪 《科教文汇》2010,(34):90-91
形容词用来指称事物的性质和状态,典型特征是能受程度副词修饰,不能带宾语,不能带时态助词及趋向动词。在我们的语言中却经常看到下面的用例:"红、丰润、发烫、小、好、尴尬、缓和"均为形容词,带了时态助词而且大都做谓语。从句法上来说,这些形容词常出现在动词的语言环境中;从语义上来说,这些形容词不仅能够表现事物性质、状态等静态特征,而且还可以表现事物的变化,也就是暗含着动态的变化过程。无论这种形容词是否转化为了动词,此时的形容词在语义上发生了变化,具有了动态性。这样,构形词缀"了、过"具有另一种功能,是潜在的句法功能的标记,是形容词后加宾语的必要条件。本文着重从对形容词的选择和词性游移的角度阐释形容词+动态助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唐亚娟 《科教文汇》2014,(1):156-157
帮助或协助主要动词构成谓语动词词组的词被称为助动词。助动词经常放在形容词或动词的前面,用来表示愿望、可能、应该、必须等,它属于动词的一种。本文就基于语料库检索的方法来分析研究W1ll和Shall的应用变化,也借此为英语教学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陈琍  郭平 《内江科技》2009,30(1):64-64
形容词加后缀-ly构成的副词做状语时在句中的位置与意义是2008年全国英语专业四级考试语法新考点。这种-ly副词做状语时位置很灵活,表达的意义一般与谓语动词相关,说明动作是怎样进行的。然而,有些位置上的-ly副词,与句子主语直接相关,说明主语在事情发生时的状态,或是说明整个句子,表达说话人对所说的内容、所描述的事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根据藏语副词的语法功能将它大体上可分为六类:程度、范围、时间、肯定、否定和情态。本文主要探讨了副词对藏语的词和短语的修饰方法,并按照修饰词和短语的结构,分别可以分为"d+v"、"d+a"两种词的形式和"d+v+p+n"、"d+n+p+v"、"d+n+v"、"d+v+v"、"d+a+v"等短语结构形式。大部分藏语副词能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它一般被置于动词和形容词之前,也有名词之前情况。有些副词具有名词的功能,如否定副词"?"。  相似文献   

19.
虚拟语气[Subjunctive Mood]表示与事实相反或者不可能发生的情况,也可表示主观愿望或强烈的情感。它是一种动词形式,通过谓语动词的特殊形式来实现,是英语三种语气中较复杂的一种,帮助英语学习者认清这一现象就显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场所副词格助词是韩国语语法中的一个要点,它主要由"-■"和"-■■"两个助词来体现。两个助词表达的语义通常是相反的但同时又有相通的特点。"-■"表示的是动作存在,到达和涉及的场所,而"-■■"是动作活动,出发的场所,表面上看他们是比较清晰的两个相对的概念,事实上在具体的使用上他们又有重合之处,而且从不同分类方法来看他们也有着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