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当今众多的电视节目中,作为审视人类自身生活状况和周围环境的纪录片,在近一段时间内越来越受到电视制作者和观众的注视,目前有许多电视台在以往播放电视剧的黄金时段播放纪录片。比如,上海东方卫视每周六的《东方全纪  相似文献   

2.
赵丽江 《视听界》2004,(3):83-83
纪录片是电视节目中一个重要的项目。在制作纪录片的时候,我们往往关注的仅仅是片子的主题和大量的事实和数据,在审片的时候,审片者也通常只注重片中提法是否得当,事实是否准确,等等。至于如何表现这些事实,让艺术作品在观众的心灵激起震荡,却不重视。艺术性对于电视人决不仅仅提供审美创造的借鉴、启示或原则,它也是一种生存的智慧。没有艺术性的电视人是思想感觉的瘸子,因而也是专业的瘸子。那么纪录片用什么样的叙事手法去结构故事?用什么样的叙事结构去感动观众?本文试以创作《因为有爱》短片来谈点体会。  相似文献   

3.
在纪录片的讨论中,“真实”、“客观”等是最容易引致混乱,但又无可代替的概念。为避免混乱,在讨论之前必须加以界定。“真实”、“客观”在本文中除特别指出外,均指:拍摄对象的行为在被拍摄时没有因拍摄者的存在而受到任何影响,观众在纪录片中所看到的就是拍摄对象在拍摄者不存在时的生活,拍摄者对素材剪辑时其理智和情感处于“休眠”状态。 对将要使用的概念进行如此严格界定的原因是,许多人在使用时如果不加以界定,结果往往不知所云。问题是在这一界定基础上我们无法讨论任何一部纪录片,因为任何一部纪录片都不能在上述条件下…  相似文献   

4.
卢英  杜谦  王峰 《新闻传播》2004,(10):56-56
最近刚刚看了长纪录片《英与白》,它在第六届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奖评选中荣获了“人文与社会类”最佳长纪录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创新奖和最佳音效奖。有人说《英与白》比较另类,也有人对此片颇有微词,但它在评选中获得如此殊荣绝非偶然,笔者觉得它代表了现  相似文献   

5.
6.
袁伟  陆凯达 《视听界》2001,(3):34-35
在确定新安镇的“鹌鹑大王”邹仁堂作为我们的采访对象之初,我们对他的了解几乎都来自于各媒介的相关报道。人物的形象虽然是笼统和模糊的,但由于对他的报道已经很频繁,似乎不再有可挖掘的新闻价值,我  相似文献   

7.
郑建国 《视听界》2004,(5):44-45
一、开放性艺术结构的审美取向所谓结构艺术是各种表达主题思想的材料的搭配、排列、组合方式。结构艺术既决定作品的外部形态,又直接影响作品的内部性质。结构在体现作品审美特质的同时,直接关系到艺术作品优劣成败。创作者在结构自己的作品时,应当以人文的精神去理解分析和适应观众的审美需求,为观众提供学习、分析、判断和思考的机会,并使观众在参与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领悟、有所感受,从中获得审美情趣。从这个意义上说,一部纪录片的成功是创作者与观众共同完成的。而电视艺术的创作中,最能唤起观众兴趣,为观众留下丰富联想和思考空间的就是开放性电视艺术结构。  相似文献   

8.
齐萌  曾卓昆 《视听界》2004,(5):89-90
《透视人体》系列节目是由BBC拍摄,通过《探索》(DISCOVERY)频道引进到中国的一套科技题材的纪录片。科教题材几乎一直是纪录片的必选。用记录的方式讲述科学,有一种权威感,这与科学的权威感是一致的。另外,用纪录片的方式讲述了科学之后,再利用大众传媒进行传播,符合人们对于传媒教育功能的期望,虽然关于传播效果的争论由来已久。不管怎么说,人们在用纪录片记录知识。在“一切皆娱乐”浪潮的影响下,似乎连纪录片也出现了娱乐化的倾向。《探索》亚洲网络的中国区副总裁曾指出,将《探索》的节目称为纪录片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探索》的电视片是纪实娱乐节目。  相似文献   

9.
后纪录时代的纪录片——观大型纪录片《故宫》有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斌 《声屏世界》2006,(4):41-42
为纪念故宫博物院成立80周年,由中央电视台、故宫博物院联合摄制的12集大型纪录片《故宫》(精华版)在央视一套播出。《故宫》展现的是一种全新概念的纪录片。它迥异于以前的纪录风格和理念,呈现出纪录片创作中的一种新的趋势。技术·奇观化当我们批评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即讯息”中体现出来的技术决定论观念的时候,技术却已经实实在在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改变着纪录片的创作。《故宫》片中近80分钟的三维动画创造了纪录片中动画创作的新纪录。央视和故宫的相关领导都表示,此次拍摄“不敢说绝后,但一定空前,而且估计20年之内不会再有”。…  相似文献   

10.
石倩 《新闻世界》2010,(9):180-181
本文以多次荣获国际奖项的《牧魂》为例,通过对其民族文化、情感性、结构、画面、拍摄手法等方面的创作特色的分析,概括出了人类学纪录片的创作特色,并探讨我国人类学纪录片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1.
搬演的纪录片在国外并不鲜见。如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中被誉为长镜头最早范例的纳努克猎海豹一段就是搬演的。纳努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拉上来的海豹.其实早死多时.只是为了拍摄需要.将当时的情景搬演了~遍。搬演的作品在国内也有.如早期的纪录片《丝绸之路》、东方时空中播出的《南京血证》等.都运用了搬演的手法。不管接受与否.搬演在纪录片创作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2.
郭雨丽 《视听》2021,(1):109-110
《香巴拉深处》是由国务院新闻办策划、监制的国家级纪录片,全面展现了藏族人民的真实生活和瑰丽旖旎的藏族地区风光.该片一经播出,好评如潮,在众多人文地理纪录片中脱颖而出.本文主要从该纪录片的视听语言运用、叙事结构、叙事视角以及文化底蕴四个方面评析其创作特色与创新之道,以期为我国同类型纪录片的创作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3.
生命题材纪录片创作发兴适应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契合当前广大电视观众对生命的思考、适应人们对医疗类电视题材消费的发展趋势、产生较高的社会价值,符合受众对包括医疗话题等社会重大突发事件关注的心理需求等重要的创作意义和现实价值。《生命通道》节目创作的成功之道在于其定位准确,类型丰富;坚守真实是这一纪录片的核心;通过细节展现节目魅力;注重艺术手法的运用。在更好地发掘节目在表达生命哲学时的优势、特点和戏剧张力,更好地激发节目创作人员的创作潜能和职业信仰等方面还存在有待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赵志洋 《今传媒》2016,(9):138-139
《纪录片创作》是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检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课程之一。这门课程不但实践性较强,而且还涉及到社会、历史、传播等多个学科的综合知识,对授课教师和学生都有较高的难度。随着广电教育格局的改变,大量的实践课引入教学计划,对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的培养也由新闻采写人向综合素质人才转变。在这当中《纪录片创作》课程的综合性对学生的培养不无裨益,同时也对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16.
在2005年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上,中国影片《大家庭》被大会授予最佳纪录片的荣誉。评审团认为:“这部杰出的影片极好地展示了现代纪录片的风格,也就是一种真实而又具有故事性的表现手法。本片的叙述方式清晰、真实而且朴实,片中的主人公虽然各自性格和目的互相冲突碰撞,却  相似文献   

17.
谷兵兵  张申 《声屏世界》2012,(12):23-24
一部优秀的纪录片一定有它独到之处,或是前期拍摄,或是后期剪辑。由大连广播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黑尾鸥之生死》先后获得中国广播电视星光奖最佳纪录片奖、国家广电总局国产纪录片扶持奖、四川电视节评委会奖。就其拍摄手段以及使用设备而言,此片没有任何过人之处,是什么原因使其获得如此殊荣?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剪辑,是剪辑使那些散乱的甚至是平淡的素材生发出新的魅力,有了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刘群 《新闻世界》2010,(7):266-267
黄梅戏是我国影响最为广泛的地方剧种之一,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享誉大江南北、海峡两岸,舞台上呈现了《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徽州女人》等经典剧目,推出了严凤英、王少舫、马兰、黄新德、韩再芬等一批艺术家。  相似文献   

19.
《乡情》是秦皇岛电视台拍摄的一部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视播出后,获河北省好新闻一等奖,并被收录在全国百部优秀纪录片之中。笔者参与了拍摄、制作的全过程,颇多心得体会。现梳理出来与业界同仁交流。  相似文献   

20.
短小精悍易于传播的微纪录片,逐渐成为新媒体环境下最为流行的纪录片创作形式。2017年,《了不起的村落》在互联网上一经发布,就以其独特的年轻化表达方式,引发了年轻观众的共鸣,在行业内外广受好评。本文以《了不起的村落》第一季为例,分别从主打内容、叙事风格、视听语言三个方面,对该片的"轻氧"创作手法进行了分析,旨在探究其受到当代青年追捧的原因,为其他传统文化类微纪录片的创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