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依风小语]关于亲情,似乎无需说太多,但我还是特别想向读者朋友推荐这两篇文章--《树篱后面的父亲》《我的叹息妈妈》,这是两篇精致的文字,也是两篇别致的文字,更是两篇让人感慨的文字。两篇文章一写父亲,一写母亲。写父亲,不写其高大无私而写其躲躲闪闪;写母亲,不写其无怨无悔而写其声声叹息。篇幅短小,文字纯净,故而精致;人物形象饱满,描写视角独特,故而别致;感情真挚,意蕴深长,故而读之感慨。  相似文献   

2.
<正>初中实验课本《语文》第二册的第六单元“说明文”选了六篇例文,其中第一篇是我父亲写的《景泰蓝的制作》。这篇文章写于1955年。我父亲对手工业制品很感兴趣,曾经想写一组文章,把每种手工业品的制作过程记录下来;结果只写了两篇,另一篇是《荣宝斋的彩色木刻画》。《景泰蓝的制作》开头说:“一天下午,我们去参观北京市手工业公司实验工厂,  相似文献   

3.
《新诗历程》是我父亲用英文撰写,1936年在上海一个非常著名的大型英文杂志《天下》上发表的一篇文章.那篇文章发表的时候我才四岁.后来长大了,在父亲身旁也经常听到他和友人们谈文说诗,却从来没有听他提起过这篇文章.去年,国家决定为父亲出版专集,委托武汉大学中文系负责骗辑.当两位同志专程前来南京向我母亲征集父亲生前著作和有关材料时,母亲才从她珍藏的文稿遗物中找出了几张已经泛黄发酥的英文印刷品.我一看之下,原来是父亲用英文写成的一篇编年史形式的诗论.这篇文章的题目是《Poety Chronicle》(《新诗历程》).我母亲找到的这几张纸是《天下》杂志赠送给作者的抽印本.  相似文献   

4.
在韩愈纵横捭阖的诸多散文名篇中,《进学解》显得深沉委婉、别致动人。写这篇文章时,韩愈刚被贬为国子博士,一个朝廷大员忽然做起了教书匠,感慨良多,由此便有了一篇满把辛酸泪的戏谑之作。  相似文献   

5.
新一期校报出来了,爸爸特意挑出一篇文章让我读一读,并让我读后写一篇读后感。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为儿女发奋读书的母亲》。初读这篇文章,给我感受是这位母亲太伟大了,继而结合自身的学习情况产生很多感想。  相似文献   

6.
尹玲玲 《现代语文》2013,(10):35-36
欧阳修先生曾写过一篇《秋声赋》,在这篇文章里,他从感慨秋声到感叹人生,百感交集,黯然神伤,而身边的童子却垂头而睡,只有那秋虫唧唧,似乎在伴着欧阳子叹息。在我们的人生中,究竟是该做那个心思细腻、感伤于怀的欧阳子,还是做那个垂头而睡的小童呢?读欧阳斌先生《生命的暗示》,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7.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经典散文,也是一篇记事散文。先生在后来写道:“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写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相似文献   

8.
想到矫情也可以叫做一种不朽,狡黠也能称作一份挚情,就每每觉得如鲠在喉,阅读时晦涩如青果,讲解时强颜作欢悦。多年来,每每在课堂上遭遇《陈情表》,我都有这样的感受。这是一篇被传颂了近两千年的文字,无论古今,书中被人称道的都是其中的“孝”道。作者李密曾是蜀汉旧臣,六个月时父亲去世,四岁时母亲改嫁,身体瘦弱,九岁时还不能走路,从小被祖母刘氏一把屎一把尿地拉扯大,而“刘夙婴疾病,臣侍汤药,未曾废离”。蜀汉灭亡,晋武帝即位后,征召其为太子洗马,就因为祖母的原因,他辞不赴命,写了这篇文章。文章辞采华美,一字一顿,字字俱是哭诉,故而赢…  相似文献   

9.
《秋天的怀念》和《第一次抱母亲》是两篇从不同角度写母亲的文章。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对这两篇文章的解读独具匠心,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母亲情结,而且领略了其课堂教学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最近看到一篇题为《光荣背后多少母亲痛》的文章,内容是对钢琴明星朗朗母亲的采访。看过文章,我的心情可以用震撼来形容。对朗朗我们都不陌生,但一直以来看到的都是他和父亲的故事,这篇文章谈的却是一位母亲对儿子成长过程中因为缺失阳光和幸福感而承受的苦痛,这让我一直以来苦苦思索的一个问题有了答案,那就是教育要散发人性的光辉。  相似文献   

11.
父亲的希望     
为了把父亲的散文编成集子,又读了一遍他写的《做了父亲》。这篇文章是1930年发表在他编的《妇女杂志》上的。《妇女杂志》的读者不限于妇女,我父亲写这篇文章,是跟有儿女的读者谈谈他做了父亲的心情。我算了算,父亲那时三十六岁,三个儿女,我十二岁,妹妹八岁,弟弟四岁。  相似文献   

12.
丁磊同学问:《母亲架设的桥》和《巴黎的桥》两篇文章中“桥”各是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两篇文章看起来是写桥,其实都不是写桥。《母亲架设的桥》一文中写桥,是写人记事,以母亲架桥一事为依托,叙述母亲的勤劳和爱子之情,表达出儿子对母亲的深切怀念。这是一座凝聚深厚母爱的桥:它是母亲在劳动时能让“我们兄弟”走过峡谷的安全之桥;这是一座伟大精神的“桥”;是一座性命攸关的桥——由此取得一家一年的口粮;这还是一座伟大毅力的桥;不依赖别人,母亲每年要修十几回。它看得见,感觉得到,但摸不着。“桥”在文中是物,“桥”是母亲勤劳一生的见证,“桥”叫我想念母亲,记住  相似文献   

13.
编辑老师:读过贵刊七期《四个子女四个博士》和《我的父亲母亲》两篇文章,对培养教育子女有了更深一层次的理解。尤其对“四个博士”的父母亲的教育方式有很多感想,并写了一篇小文章《成才背后的宽松》,请赐阅!希望能给“盲目投资”的父母们以启迪。读者:柴丽静  相似文献   

14.
季振邦 《新读写》2011,(9):54-54
丁雨涵同学的这两篇文章,总的感觉写得还是不错的。一、不错的内容。应该说这两篇文章,都是有比较充实的生活内容的。《路》写了“我的卧室正对着一条马路”给作者带来的烦恼,并慢慢习以为常的过程;又写了在一次春游中见到一位乞讨老妇人受辱后麻木不仁的情状。《谁把流年暗偷换》写“我”的叛逆,写“我风华正茂”而父亲却如何“逐渐老去”。从这些内容看,  相似文献   

15.
我读小学时,开始喜欢看书。记得有一回写作文,老师要求写出一个人的理想。当时我有十七八个理想,所以想不出该写哪一个。父亲说,当文学家吧。现在想来,父亲不过是随口道出一个美好的愿望,可当我写了这篇作文后怎么也忘不了。仿佛是庄重地许下了诺言;其实,我当时总觉得发表过一篇文章就是文学家了,所以不觉得这是奢望。那时我四年级。交了作文不久,我就开始尝试做文学家了。我根据一个听来的故事写了一篇文章,大意是甲出门拾到了钱包,他费尽周折找到了失主乙;而寻找过程中,甲的钢笔从口袋里漏出来让乙捡到,乙也正四处奔波找失…  相似文献   

16.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巴迪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一首诗作出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父亲对他的诗不满意,皱着眉头评价:"这个糟糕透了!"可母亲却骄傲地说:"这个精彩极了!"为什么同一首诗会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呢?我疑惑不解。经过一番认真阅读,细心体会,我终于解开了谜团:母亲觉得巴迪还小,能写出这样一首诗,已经很不错了,需要鼓励,所以母亲对他大加赞赏。而父亲  相似文献   

17.
韩蓁 《今日中学生》2006,(25):40-42
2001年底,我写了个短篇小说《父亲和城市》。上海《少年文艺》在刊发这篇小说时,却把它安排在“纪实文学”专栏。收到样书后,我有些迷惑,但仔细想想也就明白了。编辑部那样编排是有道理的,我那篇作品写得太真实,如同一篇实实在在的纪实文学,其实却是篇虚构的小说。写这篇小说时,我心底很苦涩,含着泪写,当写到最末一段时,我已完全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几乎哭出了声……“母亲凄楚地笑笑,啥都没说,只把糯米面送给瘸腿师傅,然后抱着父亲的骨灰盒子拉着我的手,踏上了回乡的路……郭幺叔、刘文胜和二三十个民工以及熟悉和不熟悉的乡亲们无言地站在…  相似文献   

18.
朱自清先生在谈到《背影》时说:“我写《背影》,就是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这句话所指的虽然只是《背影》这一篇文章,但同样告诉了  相似文献   

19.
我曾经在班上说,许凯雯的作文可以不按老师的要求写,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同学们都知道,这是因为许凯雯的作文已进入到了一种很高的境界。《石》这篇文章通过描写一块石头,传达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一种淡淡的哀伤氤氲在文字间。一块沉默的石,静静地伫立在时光里,幻想着外面的世界,可"有谁愿意倾听一块石的心思呢?"作者喃喃自语般的叙述,似乎也在为石头而叹息。  相似文献   

20.
我校文科班学生王琰写了一篇散文《我爱家乡》(改题为《海南风情》),它描写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具有海南岛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孩子气息,文字清新,活泼。当我看中这篇文章后,首先了解其内容是否真实,然后对文章进行适当修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