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题呈现】一位老师上《五彩池》一课,引导学生欣赏一组五彩池的图片,结合课文描写,充分体味了五彩池瑰丽的色彩。有一位学生突然提出了一个问题:“五彩池能游泳吗?”这一质疑引起了许多学生的响应,不少同学纷纷表示“能”。执教老师深感意外……随后,教师鼓励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并让全班同学进行了一番讨论。师:你为什么会想到这个问题呢?生:因为我看见五彩池的水很清,很漂亮。我想,在里面游泳一定很舒服。师:哦,你观察得真仔细。那么,适合游泳的水应该怎样呢?生:水要清,要干净。师:对。除此之外,你还想到什么呢?生:爸爸说,不能一个人去游…  相似文献   

2.
[问题呈现]一位老师上《五彩池》一课,引导学生欣赏了一组五彩池的图片,结合课文描写,充分体味了五彩池瑰丽的色彩后,有一位学生突然提出了一个问题:“五彩池能游泳吗?”这一质疑引起了许多学生的响应,不少同学纷纷表示“能”。执教老师深感意外……随后,教师鼓励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并让全班学生进行了一番讨论。师:你为什么会想到这个问题呢?生:因为我看见五彩池的水很清,很漂亮。我想,在里面游泳一定很舒服。师:哦,你观察得真仔细。那么,适合游泳的水应该怎样呢?生:水要清,要干净。师:对。除此以外你还想到什么呢?生:爸爸说,不能一个人去游泳。师:是呀,安全这一点很重要。现在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课文,五彩池到底能不能游泳呢?生:我认为不能。因为“池底生着许多石笋”,我看见过石笋,长长的、尖尖的,在这样的池里游泳就会有危险。生:五彩池根本不能游泳。文中说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到3米;小的呢,比菜碟大不了多少,水浅得用手指就可以碰到它的底。这样的池怎么能游泳呢?生:(不少学生都情不自禁地在下面应和)是的!师:你很会读书,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生:同意!师:(面对提问的学生)现在,你还想去游泳吗?生:(不好意思地笑笑)不想。师:还敢吗?...  相似文献   

3.
当前,由于对“生成”本质的理解偏颇,引导缺乏智慧点化,致使一些语文课堂步入迷茫,甚至走向极端,这就需要寻求和把握课堂“生成”的平衡。举一个课堂现象来阐释生成性课堂的平衡。课堂现象:小学语文第七册《五彩池》教学片段——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一组五彩池的图片,结合课文的描写充分体味五彩池瑰丽的色彩后,有一位学生突然提出一个问题:“五彩池能游泳吗?”这一质疑引起了许多学生的议论,执教老师深感意外……随后,教师鼓励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并让全班学生进行了一番讨论。师:你为什么会想到这个问题呢?生:因为我看见五彩池的水很清。我想,…  相似文献   

4.
一、欣赏课件,提炼主线1.给课题《五彩池》加一个修饰词:“摇摇摇的五彩池”。通过初读课文,我们对“五彩池”有了一个整体感知。现在,老师请你根据自己的初读理解,给课题填空。(请学生板书)2.欣赏“五彩池”的奇异风光。这么多词儿,到底哪一个能最全面、最恰当地体现五彩池的美呢?别忙着下结论,还是让我们一起先来欣赏欣赏“五彩池”吧!在欣赏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产生更真切的感受。(课件出示)3.确定最能体现五彩池美的词语。你从刚才的欣赏中发现了什么,能给大家说说吗?五彩池的美是一种异常的美,是一种不同一般的美,你认为哪个词最能体现…  相似文献   

5.
读罢“朱老师骗人”这个案例 ,我首先是一声叹息———唉 ,现在的语文课 ,越来越难上了 !朱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转告” ,精心创设了情境 ,可谓用心良苦。可学生却大呼上当受骗。唉 ,我们的学生到底怎么了 ?接着 ,很自然地回想起我曾经执教过的几堂语文公开教学课。在《五彩池》的教学中 ,我对学生说 :“老师有一个朋友 ,是专门负责宣传五彩池旅游的 ,他听说我们今天要学习《五彩池》这篇课文 ,想请我们帮一个忙 ,帮助他设计几条宣传五彩池风光的广告语 ,你们乐意吗 ?”在《智能鼠捕鼠》想像作文教学课中 ,我对学生说 :“最近 ,科学家…  相似文献   

6.
教学完《五彩池》(人教版第七册),我让学生为“五彩池”写份广告词,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我的话音刚落,一位学生就模仿“脑白金”广告笑着念道:“今年国庆不出游,要游就游五彩池”。我表扬了这位同学的创意,请同学们就怎么写好这份广告词,发表意见。学生纷纷发言:“广告词里应写明五彩池在什么地方?五彩池有什么美景?”“广告词里应该说明,如果碰上阴雨天,千万不要到五彩池,否则会白跑一趟。”我明知故问:“为什么阴雨天不要去呢?”“阴雨天,没有阳光,池里的石笋就不能折射出各种不同的色彩,五彩池也就没有瑰丽多彩…  相似文献   

7.
笔最近听了两节六年级语课《哲学家的最后一课》,两位老师都让学生质疑,两个班的学生都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种上庄稼就一定能除去杂草吗?”(因为农村小学的孩子对农事并不陌生)两位老师是如下解决的。  相似文献   

8.
老师,您的眼里是否真的有学生?请看下面的一些实例———例1:一位教师在上《五彩池》一课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当一位学生读完“明明是清水……有的像起伏的丘陵……有的像成簇的珊瑚”之后,教师让其他学生对这位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评价。有位学生评价说:“他读的声音响亮,但是把‘丘陵’读成了‘丘岭’。”这时教师赞扬道:“你听得真仔细!”接着教师又让其他学生读自己喜爱的句子。这个过程看上去似乎很注重学生,其间不仅有“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还有“让其他学生评价”。但是…  相似文献   

9.
阅读《“五彩池能游泳吗?”》这个案例时,笔者的心情也跟着包老师的描述经历了一番跌宕起伏。在被学生敢于提问的勇气打动的同时,也不禁为包老师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机智击节叫好。这不就是我们语文教学期盼已久的文、师、生三者之间灵动对话的一种生动体现吗!首先,学生的问题是真正有价值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向学生提问,总是用老师预定好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在问题“圈套”中一步步接近教学目标,这样才算是教学的成功。其实,由于有些问题是从成人的角度提出的,不是发自学生内心的,很难激发起学生的探…  相似文献   

10.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欣赏五彩池的绮丽风光,感受它独特的魅力。现在同学们打开书,请几位同学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思考:课文围绕着五彩池主要讲了什么?(老师先根据举手情况指名3人,请第3名同学推荐一人读书)师:你为什么推荐他呀?生:他平时读得好。师:看来你很懂得去欣赏别人。(请第4名学生再推荐一人读书)老师有个建议:平时由于性格等原因不爱发言的同学,能不能给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5位学生读全文)师:几位同学都读得很好,基本上做到了正确、流利,相信在深入学习之后会读得更好。谁能回答刚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案例《五彩池》是经我几次试教后展示的一节观摩课。从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到制作课件,我都已经比较满意了,觉得只要按既定教学设计进行教学,一定会取得成功。课上,学生在音乐声中欣赏了一组五彩池图片后,结合书上的描写,充分体味了五彩池瑰丽的色彩,学生还在黑板上写出了“五光十色”“五彩缤纷”两个词语。我暗自惊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思维也很活跃,看来,这节课没问题了。”正在我得意之际,一只小手高高举起。难道还有问题芽我有一种不祥之感。但是,我们在教学中不正是要鼓励学生质疑吗芽不容多想,我示意让他说。他好奇地问道:“五…  相似文献   

12.
曾在一所学校看到一位老师教学《蜜蜂》这一课的场景。到自由讨论的时间里,该老师请学生自由质疑。学生的问题各种各样:蜜蜂是怎样传播信息的?蜜蜂为什么飞行时是呈“8”字形的?一只蜜蜂一生会活多长时问,它会产多少蜜?……面对这些“大问号”.该老师显然准备不足,出现短暂的冷场.但他还是“机智”地处理了这一难题,告诉同学们这不是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学生跟中求知的热情顿时暗淡了下来。  相似文献   

13.
一位老师与学生一起学习法国作家雨果的小说《“诺曼底”号遇险记》时,讲读完课文之后。一位学生针对第19自然段阿尔威船长与洛克机械师的对话:“炉子怎么样了?”“海水淹了。”“火呢?”“灭了。”提出了一个令人始料不及的问题,学生质疑:炉子淹了,火当然灭了,后面这句话是不是多余?  相似文献   

14.
在课堂上,对老师的讲解,学生能积极发问,大胆质疑,对老师的提问能积极回应,能反映一个学生的性格和学习态度。针对“课堂发言”这一话题。孩子们还是有话要说的。  相似文献   

15.
紧扣一个“彩”贯穿一片“情”———《五彩池》教学谈□江苏省宜兴市林宣龙史佩英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第11课《五彩池》一文,描述了四川松潘藏龙山五彩池的瑰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向往。“五彩池”,顾名思义,其美在“彩”,全文紧扣“彩”字,展...  相似文献   

16.
读了《山东教育》上徐会、刘飞两位老师的文章《对“我和学生演数学”一文的质疑》,我陷入深深的思考。边老师把“做数学”这一新理念真正实践到教学实际当中,这种做法值得提倡并发扬。徐、刘两位老师的质疑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数学用于生活”的思想,当然也体现  相似文献   

17.
2004年第3期《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点”燃智慧的火花》和2004年第3期《小学语文教师》中的《课堂竟能如此美丽——特级教师孙双金采访记》两篇文章都列举了孙双金老师执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的一个教学片断:孙老师让学生质疑,一位学生(黄菲飞)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燃烧弹烧着之后,为什么只烧邱少云而不烧‘我’和其他战士呢?”孙老师不作正面回答,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8.
同学们对经典戏曲的大胆质疑让老师惊叹,但细细想来。也有它一定的道理。“三桩誓愿”似乎“合情不合理”.学生提出了种种质疑:窦娥“太假了,违背常情”,“窦娥太自私”,“这样的结尾不能真正打动人心”。对此,丁老师并没有随便应付。而是立刻改变教学设计,在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大胆质疑后,从容不迫地拿神话传说作比。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做了明确引导.引导他们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深入作品、了解作、解读本,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思维评价作及作品。丁老师能及时抓住学生在课堂上产生的学习问题因势利导。  相似文献   

19.
新学期伊始,笔者要求学生以“伞”为话题作文。全班55位同学有21位的文章涉及学校、家庭教育,其中18位同学对家长、老师的溺爱和迁就做法提出了质疑,这引起了我对现在的“民主德育”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只有切实贯穿在教学活动中,衍化为自觉的教学行为,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益。那么,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需要把握哪些策略呢一、播下质疑的种子世界上许多发明创新都源于“疑问”,小学语文中《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便是例证,伽利略的发现,其原因是敢于对权威产生怀疑。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多多质疑,善于提出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一位老师在教学“倒数”时,有位学生问:“任何数都有倒数吗”老师听了学生的提问后,立即表扬这位学生提得好,然后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讨论解疑,使其享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