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知识观指导下的高等学校课程建设,过于强调科学逻辑,割裂学科之间的联系,肢解整体世界,把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了一系列毫无生命的抽象符号,给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带来种种弊端。后现代高校课程观力图使高等学校课程回到人类活动的出发点或"原点",为学生建构个性化的世界图景提供更加开放的探究空间,通过更为合理的高等学校课程群或课程体系,寻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平衡。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课程群建设逐渐成为高校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环节,它突破了传统的课程领域,建构起新的知识体系,以适应专业发展需要。本文以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群建设为例,探讨了高校课程群建设的意义及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十三五"规划的深入解读,了解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需求与挑战;以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对硕士研究生课程"现代交通管理理论"的建设问题提出了新思考。从建设意义、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详细阐述了课程建设的内容,对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深入研究和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一、研究背景20世纪90年代至今,国学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在教育领域,国学不仅高居象牙塔,而且开始走进中小学,融入现有的课程体系和学校文化生活。与高校中的国学研究不同,中小学生接触到的国学远远超出"学问"(传统知识体系)与"学术"(对传统知识的探究方式)的范畴。学生们在与国学相关的课程及各类课外活动中不仅了解到更多的儒家经典及民族历史文化常识,还广泛接触京剧、曲艺、书法、武术及各种民间技艺(如剪纸)。这就是说,中小学所谈的国学具有较大的外延,涉及学术与非学术形式的文化。  相似文献   

5.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方针,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强调课程体系的职业性和开放性,建设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综合素质教育相统一的课程教学体系。建构高职文秘专业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符合现代秘书职业特征、与国际接轨的"1 X 1"式优质核心课程群,以此带动专业群建设。  相似文献   

6.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落脚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教育应以培养高等技术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将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因此,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如何构建一种以能力为核心的,有别于学术学科课程体系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7.
以电子技术实验课程群的建设为背景,利用现代虚拟仿真技术,依托国家级电工电子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建立"虚实结合"的电子技术实验课程群的课程体系,通过实践使学生掌握基本电子电路的分析方法与设计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实践、善于创造的现代素质。  相似文献   

8.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关键在于以高质量本科课程体系作为支撑。美国布朗大学的开放课程体系在教育哲学的引领下赋予学生“做自我教育的建构者”的学习自由,以课程系统为实施环节、评价系统为反馈机制、建议系统为提升路径,构建了较为完整灵活的本科课程体系,各部分形成合力,有效保证了布朗大学一流的学术水准。立足于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需求,布朗大学开放课程体系对我国高校完善课程、评估与建议系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高校历史专业必须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在分析综合性院校师范类历史专业课程体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围绕以历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提升学生综合就业能力为导向,以通才教育为目标,以整体知识观为指导思想的课程体系改革方向,从调整与整合课程体系、加强实践课程教学、完善课程体系改革配套条件保障方面提出具体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0.
人们对公共课"教育学"性质与任务的认识有失偏颇,使得这门课程在定位上存在误区,虽然现行教育学课程改革名目繁多,但实际上仍是将教育学定位于"三栖学科"设想的延伸.教育学教材的改革应以教师-学生间直接教学-教育过程为重点,以现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问题和广义德育基本问题为核心,建构起能够提供有关中国现行教育结构与教师工作的起码的理性知识,使学生对教育结构和教师工作有比较系统的认识的教育学体系.  相似文献   

11.
人文艺术类课程是高校为培养和提高人才的人文艺术修养而设置的课程群.在素质教育理念统领世界教育领域的今天,人文艺术类课程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但怎样才能建构起一个科学、合理又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人文艺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开设出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增强学生知识接收能力、提高学生修养的人文艺术类课程呢?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指出:高校人文艺术素质教育课程的体系应是"三位一体"化的结构,即知识普及与专长辅导训练相结合的多层立体式、知识的延伸与互补相结合的学科交叉式、必选与任选相结合的课程开放式三者的有机组合.  相似文献   

12.
许龙成 《教育与职业》2012,(11):150-151
文章运用了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归纳演绎等研究方法,以高等学校为研究对象,以高校开设"应急体适能"课程可行性为目的,对高校"应急体适能"课程概念和研究背景进行阐述,提出了高校开设"应急体适能"课程的现实意义,详细介绍了应急体适能课程框架体系,着重探讨了该课程体系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五个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13.
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是高等教育教学与改革的核心问题,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时代背景下,以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为视角,对进一步明确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重要性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分析中国部分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成功案例,以及从课程设置目标、内容、结构等方面探究构建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明确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目标、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内容、优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结构等对策,解决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市场经济的动态环境,需要高校以灵活的课程体系加以应对.本文提出的"三段教学计划"课程群选修体系的设计,使"一成不变"的教学计划具有了相对灵活性,缩短了计划的执行周期,满足了学生对专业及课程的选择要求,使学生的"所学"更能贴近人才市场的"所需".  相似文献   

15.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既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任务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独有优势。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融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深入挖掘教材的相关知识点,将理论本体与历史、现实维度紧密结合,既创新理论教学又强化实践教学,使二者协同发力,发挥出最佳效率。  相似文献   

16.
高职课程及其体系和目标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职课程研究是随着高职发展而来的新课题,由此派生其体系与目标的研究.现代高职课程体系是一个开放又循环的课程运作系统.高职课程体系的总体目标必然是以就业为导向,瞄准人才市场需求,使课程知识内容与职业资格要求零差异,学生专业技能与岗位规范零差距,从而实现毕业就业零时间.  相似文献   

17.
高职课程及其体系和目标研究   总被引:42,自引:8,他引:42  
高职课程研究是随着高职发展而来的新课题,由此派生其体系与目标的研究.现代高职课程体系是一个开放又循环的课程运作系统.高职课程体系的总体目标必然是以就业为导向,瞄准人才市场需求,使课程知识内容与职业资格要求零差异,学生专业技能与岗位规范零差距,从而实现毕业就业零时间.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课程涉及时段较长、理工科学生普遍缺乏历史和社会改革发展知识的情况下,通过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探索教学方法改革、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思考等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国社会发展历程和改革前景,是普通高校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随着微电子技术进入后摩尔时代,集成电路专业的研究生不仅要掌握现行的硅基微电子技术,还要能够应对行业未来的重大技术变革,引领时代发展。作为本科生“微电子器件基础”的进阶课程,“现代半导体器件物理”是集成电路专业研究生的核心课程,研究生对器件物理知识的熟识程度直接影响其半导体器件分析和集成电路设计能力。本课程改革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为指导,通过梳理课程知识体系,构建模块化的知识地图,将最新学术成果和行业动态融入教学内容,并利用翻转课堂、分组讨论等教学新模式和多元考评体系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提升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课程参与度。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成果为集成电路专业研究生的核心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从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关系反观当前我国高校英语师范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与基础教育的需求相脱节的问题,提出高校英语师范专业应通过课程设置改革,将现有的课程体系整合优化,构建外语"专业+素养+方法"三维形态专业课程体系,以及"模块+平台"教师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立科学、合理、开放的英语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使学科专业、教育学专业与教育实践的职业知识有机融合,夯实英语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基础,以适应基础英语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