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舆情,是围绕某个事件所反映的网民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总和。基于此,以群体性事件为例分析网络舆情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以期为我国传媒和政府机构在群体性事件中处置网络舆情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微博等新社交媒介的快速兴盛,网络等新媒体对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消解与重构,网络意见领袖逐渐成为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影响公共舆论的重要力量。这个群体能否成长为网络社会这个拟态环境中理性表达与对话的中间力量,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舆情演变有着重要影响。着重探讨了当下网络意见领袖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对网络舆情演变的影响,以期指明网络意见领袖在网络群体性事件及网络社会传播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群体性突发事件与网络舆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网络舆情的演化,都具有相似的从群体认同、群体比较、群体极化、群体迷思到削弱社会控制和发生社会侵犯的心理动力学过程。对于作为群体性事件"助燃剂"的网络舆情,可以做出概率预警。舆情预警与应对,不能伤害民意本身。  相似文献   

4.
从社会学视角探讨网络媒介环境中群体性事件的舆情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群体性事件中,信息传播所形成的舆情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信息传播环境和形成过程的不同,会导致最终舆情的不同.随着新媒体的崛起,网络已经成为言论聚集的一大主要场所,而网络群体性事件往往相对于现实群体性事件更为棘手.因为网络群体性事件一般受到全国的关注,任何网络群体性事件都会接受全国公众的“言判”,同时,网民还可通过“人肉搜索”等方式不断扩大和增加关于某一事件的信息量,既可以引发正面的共振也可能形成恶性共振的叠加,产生巨大的破坏性效应.本文探析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舆论异变,并提出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舆论失控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加快和互联网2.0时代的到来共同助推了层出不穷的社会群体性事件在网络上的发酵、传播,从而导致群体性事件自媒体网络舆情的产生。在此情况下,高校学生群体也得以机会在自媒体平台上更自由地"发声"。探讨自媒体平台上的群体性事件大学生参与现状、发声现状,试图提出有助于控制网络舆情、引导学生理性参与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论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公共议题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如何正确看待、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成为当前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在新媒介技术环境下如何处理好公共关系的重要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探讨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如何有效实施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公共议题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4,(19):49-53
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新的政治环境催生了舆论工作的新变化,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情相生相伴,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作为舆情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社会矛盾和热点问题积聚的突出反映。传统网络和微博平台作为快速发展的舆论思想阵地,形成的"民生舆论场"影响着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决策。在4G移动互联网时代,政治环境与媒体的移动趋势催生了群体性事件的应对与舆情监控的新需求,已显现出了网络舆情的物质载体由PC转向智能手机,内容载体由图文转向视频,内容平台由社交化网络媒体转向视频社交移动APP终端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8.
吴碧琦 《新闻世界》2013,(9):142-143
“虐猫事件”“切糕事件”“躲猫猫事件”“表哥事件”……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百万点击率”网络群体性事件屡见不鲜。现代网民在社会发展与监督中日益增强的地位,已成为我国社会的一道奇观。本文将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9.
2008年11月17日在甘肃陇南市武都区因陇南市行政中心搬迁后可能导致的住房、土地以及今后生活方面的问题引发了群体性事件。结合人民网舆情检测室专家刘鹏飞老师关于网络舆情归类的观点,分析该事件为因强制拆迁引起的涉及官民关系和城乡关系的危害社会安全的规模较大的群体性事件。1."陇南事件"网络舆情综述网络舆情事件的科学分析对于网络舆情研判十分重要,人民在线网络舆情监测平台的长期运行分析将一般社会热点舆情事件归结为6个阶段:舆情发生期、发酵期、发展期、高涨期、回落期和反馈期。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社会结构进入急剧变革的转型时期,大量的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群体性事件的不断发生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而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借助网络平台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当前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新动向.由于网络自身具有的虚拟、平等、开放、互动、快捷、海量以及聚众等特点,借助网络媒体、手机短信、及时聊天工具、博客、BBS论坛等途径而发生、传播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在近年来层出不穷,屡见不鲜,其社会影响力并不亚于甚至更甚于传统的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1.
虚拟空间中的信息博弈:关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审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群体性事件近期频繁出现,给新闻传播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在探讨网络群体性事件生成机制基础上,深化对由此引发的网络舆情的认识和理解,并尝试提出规范与引导措施。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预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志强  龙雅丽 《当代传播》2011,(3):86-87,92
有效预警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可从网络舆情入手.本文提出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预警系统的组成:监测子系统、汇集子系统、分析子系统、警报子系统、预控子系统等五部分,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完备的预警的运行机制,即舆情监控运行机制、舆情汇集运行机制、真情分析运行机制、真情警报运行机制以及真情预控运行机制等五大机制,最后提出了加强大...  相似文献   

13.
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人们能随时随地针对各种事件利用网络发表评论与意见便可能出现网络舆情。公共卫生事件由于其特殊性关系到人们健康甚至生命安危,受到公众高度关注。再者网络媒体中言语评论的高度自由,网民组成整体的相对年轻化、知识层次的差异化,对社会问题的看法还不够成熟,对政府执政能力的评估还不够全面,极易出现极端扇动群体性事件的负面言论从而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因此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监测体系、应对机制的建立,对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刘昕 《新闻世界》2013,(7):151-152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一股影响社会发展和政府决策的重要力量。本文以“微笑局长”事件为例,从传播学角度对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以及政府对网络舆情的治理策略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自媒体背景下有关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的基本特征,提出有针对性的引导策略,以期为完善和优化相关机制以适应快速变化的自媒体环境提供参考。【方法】以扎根分析为理论基础,通过对多个典型案例的分析,整理出自媒体影响群体性事件的模型。【结果】获得了在自媒体背景下受自媒体影响的群体性事件的以下特征:群体成员受到相似的利益驱动、增加分担风险的单位数目、高度的组织化。【结论】通过培育自媒体时代的“公民精神”,对“组织化”行为采取“柔性”手段,构建长效矛盾化解机制能够有效地应对自媒体时代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这些措施有望在自媒体时代中有效应对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失控,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16.
董杰 《中国传媒科技》2012,(12):145-146
网民,借助网络的传播和服务功能表达观点,是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持有者,引导和影响着网络舆论,极易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并有可能推动事件的不良发展。笔者主要对网络舆情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诱发群体性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李兰 《当代传播》2014,(2):60-63
各种群体性事件的频发已经成为转型社会的一道景观。而互联网自身的传播特征,使得它成为现实群体性事件的扩散器和发酵器,网络群体性事件引起了学者的关注,"网络群体性事件"作为一个概念也被学术界大量使用。但这样一个概念是否科学?本文通过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和"网络集群行为"两个概念进行知识社会学分析,认为"群体性事件"的概念来自官方文本,被赋予了负面色彩。其实"网络集群行为"这一价值中立的概念更适合用来界定各类复杂的线上行为。  相似文献   

18.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当下中国社会管理中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议题,能否妥善处理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了社会的稳定与健康发展。由于新媒介环境的出现,群体性事件升级为网络群体性事件,这一媒介环境背景成为理解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征、成因以及应对策略的基本点。笔者通过概念梳理、特征及成因分析,最终提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已经逐渐成为人们发表意见的重要场所,然而,由此引发的网络群体性事件,也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文章从网络群体性事件与受众表达之间的关系入手,深化对网络舆论的认识,并尝试提出规范与引导措施。  相似文献   

20.
综观网络舆情的发展史,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标志性事件寻找其发展的规律,通过梳理这些事件,可以摸清我国网络舆情的发展历程。文章以我国网络技术的发展程度以及政府对网络舆情的重视程度为基准,将网络舆情的发展分为萌芽、快速发展、持续发展、继续发展壮大、跨越发展和理性发展时期,通过对每一时期的代表性网络舆情事件进行分析,得出这一时期的网络舆情特点,为政府如何监管舆情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