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她以灿烂的文化传统著称于世,历代说话艺术就是这一宝贵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翻开史册,许多杰出人才以其巧妙的说话艺术立下了丰功伟绩。唐睢不辱使命。触龙说赵太后,烛之武退秦师等,都对当时国家的存亡,人民的安危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可谓“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相似文献   

3.
4.
语言和文字合为语文。前者是口头语言 ,后者是书面语言 ,二者在语文教学中同等重要。但过去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 ,语文教学往往重“文”轻“语”,使学生的说话能力没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其实 ,口头语言比书面语言起着更直接、更广泛的交际作用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讨论问题、交流思想、反映情况等 ,都需要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高社交化、高效率化、高信息化的现代社会 ,对人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成了语文教学中的一项艰巨任务。当然 ,口头表达能力的高低 ,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知识水平、人…  相似文献   

5.
说话能力太重要劝君掌握五法宝公众场合莫畏惧放胆陈词壮情豪无论东南西北中侃烂三寸广结交良辰美景莫虚设寻机训练口才好大胆功能显神威思维畅通话也巧综合素质是根本听说读写齐提高提高说话能力五法宝@陈思淦~~  相似文献   

6.
7.
学生的说话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重视学生的说话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从说话教学与道德教育,说话教学与思维训练,说话教学与写作等几个方面阐述了说话能力对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说话教学的直接目标足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而说话能力是中学生必备的语文能力之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有多种,那么作为课外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主要载体——课外活动,其方式主要有哪些呢?  相似文献   

9.
10.
小学阶段是训练学生想象力的极佳阶段,因为学生大脑思维、心理情感正在萌动中,为训练提供了生理和心理基础。"想象力比知识更为主要",学生只有拥有较强的想象能力才能写出更好的文章,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多方面地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为基础,探讨在语文教学中如何通过大量的想象练习来提升学生的说话能力。  相似文献   

11.
李小英 《广西教育》2013,(18):65-66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须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7—9年级)的口语交际的目标要求更为明确,用八个条文进行了规范。由此可见,培养初中生的说话能力是初中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之一,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中学语文教学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重点。这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培养学生的能力,用简洁的话概括,就是听、说、读、写能力.以及与之紧密联系的思维能力。长期以来我们各类语文考试中只注重书面表达能力的考查,故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说的能力训练明显不足。实际上,读、写都足无声的说。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早就说过:“读就是用眼睛来听,写就是用笔来说.  相似文献   

17.
在说话教学中,让学生围绕中心来说,充分展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从“说不好”向“会说”方向转化,促使学生自主活泼地学习。由此可见,推行说话教学,势在必行。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呢?  相似文献   

18.
说话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它是指依据不同场合、对象、心境和“话题”。在短暂的时间内。把思想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发表能力。说话能力。不单指说话的技能、技巧。一般还包括说话人的思维能力、知识水平和其他智力因素。  相似文献   

19.
庞飞 《广西教育》2011,(26):42-42
说话能力的高低,影响到交际效果的优劣。因此,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是摆在中学语文老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那么,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说话能力呢?  相似文献   

20.
张金华 《考试》2009,(6):76-76
说话是语言交流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从不同方面,采取多种方法切实加强说话训练,培养说话能力,才能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