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冯至研究近年得到较大发展,但视角多集中在他四十年代的较为成熟期的创作。在新诗最初的十年里,冯至这一流派定位模糊的诗人取得的成就和贡献少有人触及,本文着力评析冯至早期诗歌创作,认为冯至早期诗歌在匆促的时代脚步下却保持了一份少有的雍容、理性,在一片激情的喧哗声中锤炼出内敛的节制,从而使其诗具有了超越时代的诗歌张力之美。  相似文献   

2.
冯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诗人,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对冯至的抒情诗作出高度的评价,认为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对冯至诗歌作出如此高的评价,和当时诗坛以及鲁迅个人的审美趣味有关,同时与鲁迅个人的情感经历也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3.
马炜 《文教资料》2009,(18):91-93
冯至早期叙事诗中的爱情都是以悲剧收场.他通过爱情悲剧的叙述达到了对荒诞的人生处境的揭示,以及对正常人性被压抑的痛苦挣扎过程的展示.对人性和人的本质生存的关注,使他的叙事诗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4.
文章主要分析冯至在四十年代发表的以《十四行集》为主要代表的现代主义诗歌,旨在揭示出浪漫主义这一重要诗学要义在其诗歌中潜移默化的嬗变,并以此来说明外国诗人及其诗学理论对冯至的影响。可以这样说,1920年代兴起的中国新诗中的浪漫主义在1940年代并没有消失,而是隐秘地被诗人们以现代主义的技巧和手法表达出来。诗人冯至的现代主义诗歌就是一个蕴含浪漫主义因子的典型例子。  相似文献   

5.
冯至的诗歌在中国新诗的发展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其诗歌风格独具一格。从三个方面深入剖析了冯至诗歌的艺术特色:“孤独”的诗人情怀、“明心见性”的哲理沉思以及中西结合的艺术手法。诗人的深情与哲人的沉思、古典意蕴与现代精神皆完美地融合于他的诗歌中,使其诗歌具有恒久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冯至笔下的自然经历了前期和后期的转变,也存在着内在一致性。冯至的自然与五四及以后时期诗人笔下自然的不同;冯至受存在主义影响,加之中国古典文化的浸染的“秘响旁通”对其诗歌中反复出现的自然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是自然让冯至完成了“蜕变”,探索山水自然在其诗歌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冯至各个时期诗作的解读、分析,揭示了冯至诗歌艺术个性最突出的特征:在表现内容上以对生命的独特体验,沉思入诗。冯至诗歌中的体验是主动积极地对有限生命的反思,是寻求意义、指向意义的活动。  相似文献   

8.
受"五四"思潮的浸染和熏陶,冯至早期诗歌创作中的抒情主体"我"——以个性解放、自由为诉求,以"个我"为本质特征,浓缩着鲜明的"五四"精神。这种人称话语呈现是诗人与自我、与时代相遇对话的结果,是其诗思独特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张琰 《文教资料》2007,(24):99-100
冯至早期的三首叙事诗《吹箫人的故事》、《帷幔》、《蚕马》,通过描写三个幻灭了的爱情故事,揭示出了人类永恒面对的"宿命式的两难困境"。  相似文献   

10.
在1950年代这个特殊的社会政治语境下,冯至仍然创作了大量的政治抒情诗。他放弃了之前诗歌的美学特色,采用当时流行的颂歌范式,在颂歌架构下穿插了一些悲歌文本,以期谨慎地保留其一贯的诗学素养。在颂歌创作中,他大量地运用对比的修辞策略,将时间和自然意识形态化。然而,尽管他做出了如此大的努力,他的诗歌总体上还是失败的。  相似文献   

11.
冯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在二十年代早期创作的几首叙事诗经历了八十多年的淘洗,至今仍不失为中国现代叙事诗的典范。这几首诗打破了传统叙事诗的形式,建立了一种新的叙事诗规范。从情节到人物,从题材到语言,诗人对传统叙事诗作了全面而大胆的突破和革新。尤其是在诗歌语言及形式上,诗人从中国古典诗歌中吸取有益的营养,与现代白话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12.
冯至的诗( 特别是《十四行集》) 文字朴素、蕴含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中国新诗的高峰。他的标志性是:1 .诗与哲学的结合。2 .现实和艺术的结合。3 .中西文化观的结合。4 .中西诗艺的结合  相似文献   

13.
冯至的诗歌创作在1949年前经历了一次由“浪漫主义抒情诗”向“现代主义抒情诗”的巨大转变,二十至三十年代的诗歌与四十年代的诗歌在主体精神的介入程度、描写对象和思想意蕴等方面发生了变化。在冯至留德期间,德语诗人里尔克以及盛行于当时德国的存在主义哲学对冯至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且在冯至诗风转变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陈书斌 《现代语文》2005,(11):11-11
读一首精美的诗歌,就如同聆听一首抒情的小夜曲,观赏一幅清新的水彩画。冯至的爱情诗《蛇》就是这样一首极具感染力和浪漫情怀的好诗。  相似文献   

15.
冯至早期的叙事诗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就,由于它们运用传统的神话传说作为题材,虽然没有及时表现社会的现实生活,却表现了至深至真的人性。同时,冯至在吸取西方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把自我孤独与苦闷融入诗歌的艺术形式,用叙事诗的表现技巧,展现他对于人性的感伤。  相似文献   

16.
冯至对诗歌艺术个性的追求,使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个性,即以对生命的体验和沉思入诗,在诗歌艺术形式上力求有所突破或独辟蹊径,这使他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同时也使他陷入了两难境地,使其在走向巅峰之时也走向了绝路,难以自我超越,这其中既有时代的原因,也受自身局限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十四行集》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经典之作,蕴涵了浓郁的存在主义意蕴与“蜕变论”思想。如:死亡的先行;生命的承担,沟通的隐喻,蜕变的具化。  相似文献   

18.
吴晓雷 《考试周刊》2009,(34):30-31
文艺复兴运动将人的感情从中世纪的宗教桎梏中解放出来,爱情作为感情的强烈表现,也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作品中得到了尽情的展现。在众多的爱情诗中.爱情的主题也各有侧重。或谈情,或言性。本文选择了这一时期不同诗人的三首不同爱情诗,通过比较诗中意象的异同,揭示了这一时期多元的爱情观和对爱情各异的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19.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冯至的诗歌创作及作品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中,他早期的现代叙事诗创作为叙事诗这种文学类型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典范。笔者通过对冯至早期叙事诗所蕴涵的现代意识及其创新的文体形式这内外两个层面的分析,力图对其早期叙事诗作品所具有的现代意义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20.
冯至的抒情诗、十四行诗历来众说纷纭 ,而“堪称独步”的叙事诗则相对寂寞。冯至的叙事诗受德国谣曲及荷尔德林《沉钟》的影响 ,充满爱的痛苦以及爱与艺术的矛盾 ,一波三折的传奇性和沉郁浪漫的抒情性为其创作增色不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