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朦胧美是客体事物在模糊状态下的呈象与主体心态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特异审美情致。客体事物具有自足整体性,人们在进行审美反映时可能将整体形象加以简化,造成一定“空域”,于是产生朦胧美。朦胧状态在人的视知觉中的模糊呈象蕴藏着不够确定的丰富内涵,通过形象转换和情景对应来表现,往往“见仁见智”,触类多通。从朦胧美的角度看类似审美体验传达出来的是可能有而不是必然有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模糊语言的审美情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童兆升  方英姿 《黄山学院学报》2004,6(1):119-121,124
模糊语言的出现由来已久,其存在发展的客观根源在于现实世界中事物界限的不确定性以及由止引起的人类思维的模糊性,主观根源在于人类交际过程中有目的地使话语言外有义。模糊语言有其审美特质,本文主要分析了模糊语言作为审美客体所带给审美主体的模糊朦胧美、精确美、以及得体美和幽默。  相似文献   

3.
王忠玲 《教师》2010,(21):68-69
所谓诗歌的意象,是指主体(诗人)审美思想与审美情感的“意”同作为审美客体的景象、事物和场景的“象”,在文学语言中的融会和契合。换言之,它是诗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客观物象经过选择、提炼重新组合后而产生的一种含有特定意义的语言形象。说得再简洁一些,就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语),它是诗的语言,诗人往往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感受和思考,也要用意象来进行表达。  相似文献   

4.
模糊修辞是运用语言的模糊性来提高表达效果的一种艺术。模糊修辞有多种构成方法 ,借助这些方法给人们提供审美再创造的广阔空间 ,及由此产生的含蓄美、朦胧美、残缺美、色彩美、和谐美等内蕴丰富 ,韵味绵长的美感效应  相似文献   

5.
在学习初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时,我们有必要了解诗歌的意象。所谓诗的意象,是指主体审美思想与审美感情同作为审美客体的景象、事物和场景的“象”,在文学语言中的融汇和  相似文献   

6.
王维五绝组诗《辋川集》所载信息量非常丰富。作为审美客体,它透过模糊的意象,创造了多重不定性意绪,提供了数个多层次的未定点,让审美主体——读者凭借自己的审美想象,多维度地去作深层的哲理思考。本文结合作者的思想和经历,在这些诗的模糊内涵中,分析和探讨了“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的象下之意。  相似文献   

7.
模糊语言是语言学现象中独具魅力的表达方式,成功的翻译能传达出原作模糊语言运用的含蓄美、得体美、形象美、意境美和朦胧美。模糊语言的翻译方法有模糊方法、模糊加注释和直白翻译等。  相似文献   

8.
使君在《陌上桑》中是作为罗敷的反面形象出现的,一直以来都被人们认为是丑恶和愚蠢的象征。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给使君的形象重新定位。从审美的角度看,使君的形象是审美主体被审美客体所感染的一种本能反映,美的事物能引起人高度的审美注意,能使人逐渐进入审美着迷,忘情的状态。由于罗敷具有沉鱼落雁之容,竟使“行者见罗敷,  相似文献   

9.
模糊语言具有意象美、含蓄美、朦胧美和神秘美等审美具体形态;清晰与模糊,具体与抽象,相对与绝对的不确定性;简要、委婉、幽默的审美表达的选择原则。恰当运用模糊语言进行表达能给人一种愉悦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0.
模糊语言具有意象美、含蓄美、朦胧美和神秘美等审美具体形态;清晰与模糊,具体与抽象,相对与绝对的不确定性;简要、委婉、幽默的审美表达的选择原则.恰当运用模糊语言进行表达能给人一种愉悦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1.
所谓诗歌的意象,是指主体(诗人)审美思想与审美情感的"意"同作为审美客体的景象、事物和场景的"象",在文学语言中的融会和契合.换言之,它是诗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客观物象经过选择、提炼重新组合后而产生的一种含有特定意义的语言形象.说得再简洁一些,就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语),它是诗的语言,诗人往往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感受和思考,也要用意象来进行表达.  相似文献   

12.
朦胧美是《聊斋志异》的美学特征之一。它写的人物变化,不是有客观条件为依据,而是虚幻的、想像的,因之也是模糊的、朦胧的;其艺术世界的情景和人物,使人产生心理距离,距离感产生模糊体验紫朦胧美;《聊斋志异》的人物塑造,千姿百态,作者主要用“虚”笔,笔端变化,用多种自然形态的类比以传其神,具有很大程度的朦胧美。《聊斋志异》的评点家对小说的朦胧美是充分肯定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变异修辞是一种意象化的言语。变异修辞言语所描绘的“象”是一种符号的象征,它是表现主体情感的符号。意象在变异修辞中,具有“动力型”的特点,其生成是以生活为源,从表象的获取到意与象浑、心与象共应的运动,其产生,是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的双向审美变形的结果。变异修辞的创造,是审美创造中为构建既顺应于客体的必然,又适合于审美接受主体需要的审美意象,对因审美主体因素提出的审美变形的要求。由此,作者指出,从对客体的描写来看,变异修辞具有对客体反映的变形性,从词的运用来看,它具有对词的动态的使用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书画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美学观念和美学体系。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对大自然的审美观照方法一般有四种;一是对审美客体外观的审美追求;二是超越了审美客体外观的审美追求;三是审美主体对自身的审美追求,四是对审美客体“象“及“象外“审美追求的综合提炼。对于今天的艺术创作,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根据美国科学家札德的模糊集理论,认为“儿童文学”的概念是一个模糊集。首先,作为“儿童文学”根本属性的“儿童”、“文学”都是具有模糊义素的模糊词,这就使“儿童文学”内涵成为由两个模糊概念组成的集。其次,“儿童文学”的外延模糊。无论儿童文学的创作主体、文本,还是读者的范围,都是模糊的。这三重模糊又构成一个模糊集。造成“儿童文学”概念是模糊集的原因,一是与概念涉及的对象。儿童文学创作的复杂性有关,儿童文学创作是儿童直觉的产物。直觉的特点是形象的,它凭借心灵的力量对事物进行整体性的把握。用以表现作家直觉感受的东西只能是意象,并且具有独特性。创作是形象而具体的,而儿童文学概念却是理性的、逻辑的。用理性的、逻辑的语言去概括形象的、极富个性化的创作,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理论不可能准确地指涉对象本身。儿童文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它多姿多彩,博大精深,每一个理论家受到历史的局限,都只能站在一个特定的点上给儿童文学下定义,要让一个固定的有局限的概念去阐释不断发展变化的儿童文学创作过程,也是难以做到的。这些就是造成儿童文学概念是模糊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在客观世界的运动发展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存在着性质不稳定、类属不明确的模糊事物,即处于事物普遍联系的中介和某些运动发展的过渡状态的“亦此亦彼”的事物。例如颜色.在黑与白之间有灰色。在从猿到人中间有类猿人或类人猿,等等,都属于模糊事物。由于模糊事物的存在,使得事物之间的界限具有了模糊性。人类在长期的实践和认识过程中,形成了用以把握模糊事物的认识工具——模糊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7.
意象即意中之象,也称”审美意象”,是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简单地说,指诗人心中的物象。它是审美主体(人)对审美客体(物)进行能动反映的产物,是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客体的审美特征的有机统一。诗歌是以不同的感情色彩感人的,而组成诗歌用以感人的基本因素正是意象。我们要鉴赏诗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审美关系和形象的发生发展是在实践中相互依存的:审美关系是主、客体实践关系的丰富化;而形象则通过自身发生发展的特殊性——“假定性”消融并凝聚着这种不断丰富化的关系。这就构成了形象与审美关系的内在统一。文章从审美需要的产生入手,说明了审美关系的内涵和特性,认为审美关系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藉形象的“物态化”。最后论证了审美关系和形象的发生发展不但相互依存,而且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从而在“实践一审美关系”的历史“场”中发生形象效应,进而展现美的魅力。文章在展开论证的过程中,对“对象化”论、“积淀”说等当今所谓“实践美学”的局限性提出了批评。  相似文献   

19.
《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是周代秦国的民歌。它描写了一个热恋者对意中人的急切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的心情。这首诗空灵悠远、执著缠绵而又略带伤感.渲染出一种渺远迷茫的境界气氛,给人一种“花非花.雾非雾”、“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朦胧美。朦胧美作为一种特殊表现形态的美.它往往将其内容通过某种朦胧、模糊的形式,含蓄蕴籍地表现出“象外之象”,使欣赏者通过创造性的想像、联想,  相似文献   

20.
一、审美想象的本质及其与诗歌释义的关系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和作家所谈的想象,都是审美想象。关于审美想象,一直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理解,在西方,影响较大的,有下列几种说法:“记忆”说。亚里斯多德写道:“一切可以想象的东西本质上都是记忆里的东西。”这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认识审美想象的。维柯的思路与亚氏基本一致:“想象不过是扩大的或复合的记忆。”“感觉”说。汤密达诺说:“想象是一种心理功能,它象纯洁而经琢磨的水晶,照映出感觉所获得的具体事物的形象。”霍布斯说:“想象’无非是‘正在衰退的感觉’。”“形象表达”说。伏法纳尔格说:“凭形象的方式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