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故宫博物院"金漆花鸟琴"为清宫旧藏古琴,与其它传世古琴不同,它的漆地表面有用金粉和颜料描绘的龙纹、花鸟、山石等纹饰,琴上龙纹图案,琴侧的花菱纹,琴面和琴背的花卉等,均与传统中国漆器上的纹饰存在明显差别,具有日本纹饰的显著特征。从髹漆工艺看,琴上纹饰和花鸟图案,创作技法上采用日本平莳绘、高莳绘、色粉莳绘等不同莳绘的髹漆技法。考察日本古琴发展及中日贸易关系,江户时代(1603—1867年)后期,古琴在日本颇为流行,并一度在日本成为一种时尚,古琴文化的发展在日本达到鼎盛时期。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张"金漆花鸟琴",具有江户时期日本莳绘漆器的艺术风格,应该就是受中国古琴在日本盛行风气影响的产物,它是日本江户时期制作的莳绘工艺品,而后流入中国,并为宫廷所收藏。此琴进入清宫的时间,当在乾隆末期前后。  相似文献   

2.
《浙江档案》2008,(3):29
宁波朱金漆木雕简称"朱金木雕",主要技艺是在木雕上贴金漆朱,它以浙江省宁波市为中心,延及慈溪、余姚、奉化、象山、宁海、镇海、鄞州等地。宁波朱金漆木雕与汉代雕花髹漆盒金箔贴花艺术同源,髹漆工艺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至唐代,随着木结构建筑的发展,出现了彩漆和贴金并用的装  相似文献   

3.
谭莹 《兰台世界》2015,(3):144-145
宋代的莲花纹饰,图案精美,构图新颖考究,以不同形态展现自然、祥和,对幸福生活的祈福之意。伴随着审美意识的改变,和雕刻技法的丰富与完善,莲花纹饰在不同时期瓷器上,展现出各具特色的艺术魅力,成就了宋代青瓷艺术精华。  相似文献   

4.
琴是中国古代流传最广泛的乐器之一,有非常悠久的发展历史,但直至魏晋南北朝才真正进入高度发展阶段,存世的古琴图像和古琴实物资料可以为证。就目前所知,相关图像分别见于孙吴朱然墓漆盘、佛爷庙湾西晋墓彩画砖、南昌东晋墓彩画漆器、顾恺之《斫琴图》、邓县学庄彩画砖、南京西善桥刘宋墓模印砖画、丹阳萧齐三陵模印砖画、大同北魏宋绍祖墓石椁内壁彩绘画、巩县北魏石窟寺造像、杨子华《校书图》等;实物则有日本正仓院藏金银平文琴等,均具很高的参考价值;另有一些存疑图像、伪作之器及学界误释者,亦有助于澄清史实,推进古琴历史之研究。  相似文献   

5.
古琴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孕育出古琴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宋代时期,受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文人、僧人因在古琴上有共同的审美追求而交往密切,尤其出现了儒佛相容的现象,为琴僧师传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本文对北宋琴僧师传体系的琴乐传习进行研究,以期为古代音乐教育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琴是中国古代流传最为广泛的乐器之一,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文物资料,中国历史上至少出现过"无弦、一弦、两弦、三弦、五弦、七弦、九弦、十弦、十二弦、十三弦、十五弦、二十弦、二十五弦、二十七弦"等十四种弦数的古琴形制,其中又以五弦琴制和七弦琴制流行较广。特别是七弦琴,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使用的普遍性上虽略逊五弦琴一筹,但到了唐代,古琴演奏便完全成为七弦琴的天下,并一直影响、沿用至今。众多古琴弦制的存在,使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到古琴发展历史的复杂性,对于纠正过往音乐史研究中的一些偏失亦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7.
唐代以前的铜器习惯上称为古代青铜器,其历史既久,发展变化也很大。从商代至唐代,各个时期的铜器在铸造工艺、花纹、铭文上各有特色。如商代青铜器的花纹,多为平纹、二层花纹、三层花纹;图案则是被夸张与改造过的各种动物形象,如四条腿的动物,在有的铜器图案中被改为两条腿,有的动物羽毛被代之以篆形纹等。平纹铜器的饕餮纹,在形象之间多以回纹填空,大空间填上大方空细回纹,小空间填上小方空细回纹,微小空间填上小点方细回纹或小长方空细回纹。二层花纹的纹饰多是窄而凸,常为夔龙纹,空间填上细回纹。三层花纹的纹饰在器物上凸起,旁边凹下去…  相似文献   

8.
中国漆艺史上的名作《髹饰录》诞生于明代嘉万至天启初期(1522-1625),该书总结了明代流行的各类漆艺知识,包括漆器制作的工具、材料以及规则,还介绍了各款漆艺类型。中国的漆艺历史源远流长,相关知识积累至明代终成此书。明代正是中国自汉唐以来另一个漆艺的黄金时期,明代的漆艺之发达从此书的丰富记录中可见一斑。通过对《髹饰录》的产生及其作者的社会背景的分析,可见其时的漆艺文化受到了发达的商品经济与知识密集传播的双重影响,并形成了早期专擅某项工艺的"名工"雏形。  相似文献   

9.
唐龙 《新闻爱好者》2011,(1):137-138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拨乐器.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古琴艺术体现着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体现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古往今来,在文人墨客的心中。“诗、书、礼、易”为安身立命之本,“琴、棋、书、画”乃修身养性之源。而从上古到商周时期,古琴的审美价值取向却与现代不同.本文从文化历史背景更替的角度略论这一时期古琴文化功能和审美角度的演变。  相似文献   

10.
潘天波  胡玉康 《文化遗产》2013,(6):106-113,158
唐代诗人皮日休《诮虚器》所述"库露真"名实,历来众释纷纭。释其"名"者包括"库路贞"、"库路真"、"胡洛真"、"斛洛真"、"库露格"、"库穆什"、"骷髅真"等;释其"实"者包括漆器、游牧民族职官、作坊名、书格、胄甲与马鞯等。本文基于"库露真"的史料、语素、音韵、形制与实物等维度考名责实后发现:在史料与语素上,"库路真"是两个语素;在音韵上,"真"或通"针",唐末有语料显示其有混并迹象;在形制与出土实物上,"真"属于"锥(针)髹"技法。据此认为,"库露真"是合成词,它或为"库露针",它是唐政府供北方少数民族使用的木胎锥髹饮食酒具,也是襄阳漆贡器生产与唐政府外交文化的见证。  相似文献   

11.
古琴于2003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首先体现在"琴器"之上。在琴制上,是将"道"与"器"完美结合,依易学"观物取象"之理而造,其深意是"君子所以比德",其中包含着五音、五行、五端、五事及至人体五脏之间的相互映衬、相辅相成的关系;良质美材与用工精良是琴材之美的核心,良质美材是取天地之灵气,精工细作使琴成为承载着文人精神的"作品";弦与徽是使琴能够发出动听感人声音的关键,古人通过七弦、徽位与声律关系的"弦象"问题,将古琴琴器之美,上升到道德层面。  相似文献   

12.
岭南古琴文化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遗产中具有重要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宝贵遗产。在高度都市化的珠三角地区,岭南古琴文化空间具有与当代社会生活异质而又并置存在的独特性,体现出当代古琴传承人和爱好者们个人和团体的经济能力、政治地位、社会号召力,是当代都市的"异质空间",体现了岭南琴人的行为、经验、心理状况、集体记忆。这种作为文化记忆场所的"异质空间"具有特定的生成条件。根据古琴文化与文化生态条件的相关程度进行区分,具有密切关系的文化生态条件的整合即构成了古琴的"文化生态壁龛",它超越了实体空间的范畴,具有多方面的审美心理内涵:岭南琴人关于艺术与人生的洞见;士人的审美品位、风度与道德情操;相关的古琴文化知识。对古琴文化进行活态传承保护的空间基础就是建设岭南古琴文化生态壁龛,使文化形态、审美内涵、空间整合、社会生活条件和群体关系等文化要素得以有机地组织起来,这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琴艺术在当代保护、传承的生态依据,是传统文化在当代获得生存、发展生命力的源泉。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在大陆图书发行市场上,美术画册(包括文物鉴赏和装潢设计类图书)的销售情况,一直呈现着上升的、较为畅销的趋势。这类图书的共同特点是:装帧精美,价格较高。有的单册定价高达五六百元,竟也能有相当的销售量。这一情况,不能不说是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市场繁荣、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高的总趋势,为我们美术出版业的发展带来了美好的前景。从上海书店近年来所出版的美术图书来看:技法类图书如《写意山水花鸟技法》、《篆刻法》、《篆刻自学指导》等,均已再版三次,印数均在2万册以上,图案类书如《中国陶瓷图案集》、《中国玉器图案集》,《中国古典建筑装饰图案集》、《中  相似文献   

14.
唐龙 《新闻爱好者》2011,(2):137-138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拨乐器,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古琴艺术体现着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体现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古往今来,在文人墨客的心中,"诗、书、礼、易"为安身立命之本,"琴、棋、书、画"乃修身养性之源。而从上古到商周时  相似文献   

15.
《兰台世界》2013,(20):161
<正>该证书左右长约46厘米,上下宽约33厘米,绢质表底,绘制有精美的彩色龙凤戏珠图案,婚书全部内容均为楷体书写。婚书上共同部分文字是印制的,个性文字是用毛笔书写的,文字的字体和大小与印制部分基本一致。该证书左右长约52厘米,上下宽约38厘米,采用纸质材料印制。该证书绘有吉祥花鸟图案,并印有"同心永爱"四个大字为背景。  相似文献   

16.
资讯     
<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再现"甲午战争全面公布所藏4500余件档案来源:新华网在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之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对清宫甲午战争档案进行了系列开发,将清宫所藏4500余件甲午战争档案全面整理公布,为正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的《历史不能忘记——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展》提供40件甲午战争时期的档案,影印出版的《清宫甲午战争档案汇编》50巨册也即将面世。  相似文献   

17.
山水、花鸟和迎客松,这些图案作为经典背景频繁出现在中国国家领导人们的身后,被电视传播出去成为大会堂的一种符号。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些画作如何被创作又如何被收藏十八大新常委的亮相,让人们注意到他们身后的一幅画。很快,这幅以大画幅著称的《幽燕金秋图》火了。这幅书画家侯德昌携弟子创作于1994年的画经常亮相于《新闻联播》,被网友称为"出镜率最高的国画"。人们开始关注和议论谁的画可以被人民大会堂这个中国举行政治、文化和外交活动最重要的场所收藏和展示。  相似文献   

18.
红铜铸镶作为一种青铜器装饰工艺,在东周时期存续了较短的时间。红铜铸镶可以分为透镶和半镶两类,其中半镶红铜的固定又存在"自带支钉"以及"使用芯撑固定"两种不同的技法,通过X射线成像分析可以有效地进行甄别。从红铜铸镶的工艺演变来看,透镶属于早期的探索,然后过渡到成熟期的半镶,其艺术风格影响了其他一些青铜器;最终红铜铸镶由于技术上的困难和局限,逐渐让位于其他装饰工艺。从最初简单几何纹以及少量龙纹的透镶,发展到纹饰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布局工整的半镶的过程,伴随着铸镶青铜器种类的显著变化。铸镶工艺的发展,与青铜容器的实用性和装饰需求有密切的联系。此外,半镶的复杂红铜纹饰,在形制相近的不同青铜器上,存在两类截然不同的细节处理,这些信息能为铸镶铜器的生产问题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明清以来书目文献在日本有不少收藏,其传入日本时间可分为两个时期,一为清前中期,由商人舶载而来;一为清末民国,日本书店及日本学者从中国购访而来。文章根据对日本公私收藏机构所藏明清以来书目文献的调查结果,介绍日本收藏稀见明清民国中国书目情况,并对日藏书目辨伪存真,简介日藏书目文献情况所反映的书籍流通史。  相似文献   

20.
刻本汉籍在中、日两国都是重要的古籍版本类型,相互之间虽然有很深的历史、文化渊源,版本形态也有诸多相似之处,然本质上却是打上很深民族文化烙印的独立文化遗产,因此,在版本学研究中不能混为一体。本文以中国清代与日本江户时期的刻本汉籍为对象,对这一观点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