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克孜尔石窟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克孜尔乡的明屋依塔格山上。始凿于公元3世纪,公元8世纪下半叶以后逐渐废弃。克孜尔石窟洞窟类型多样,壁画精美,艺术风格独特,在东亚佛教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佛教东渐的重要一站。克孜尔石窟第38至40窟是一组洞窟,包括中心柱窟、僧房窟和方形窟。其中38窟是中心柱窟,是礼拜活动场所。主室正壁有佛龛,龛内原有佛像。洞窟其它壁面则绘制有本生故事、因缘故事和佛传故事,以及天相图、弥勒说法图等,体现了小乘说一切有部"惟礼释迦"的观念。第39窟为方形窟,穹窿顶,窟内没有绘制壁画,可能是用于讲经的。40窟为僧房窟,窟内有生活设施,如壁炉和床,壁炉用于取暖,床用于禅修和休息。这三种洞窟的组合,共同服务于信徒观像和禅修功能。根据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等因素,这组洞窟应当开凿于公元5世纪。  相似文献   

2.
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耳饰大体包括玦、耳珰、耳环及耳坠。玦又分为素面、阴刻环纹及配宝珠三种类型。耳珰可分为圆柱形和圆环形两种类型。耳环表面有的为素面,有的刻环形纹或花瓣,有的镶嵌两排宝珠。耳坠则分为挂穗形、尖锥形、桃心形和宝珠形四种。其中,素面耳环和宝珠形耳坠一直流行。在古代龟兹,只有王公贵族佩戴耳饰,而且地位越高佩戴的耳饰越复杂,说明佩戴耳饰是身份和等级的象征。尖锥形的耳坠仅有女性佩戴,说明不同的性别在佩戴耳饰的种类上有一定的差别。龟兹地区民众在耳饰的佩戴上表现出强烈的选择性和一定的创造性,他们没有佩戴玦和耳珰,显示了与古代新疆地区耳饰传统的一致性。与此同时,在耳环样式的选择上,又选取了源自印度和中亚的样式。至于耳坠,则是在借鉴印度中亚耳珰的基础上,经过改造而形成了具有本地审美取向和社会风尚的类型。  相似文献   

3.
"新疆十大杰出母亲"、"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自治区优秀乡村医生"夏忠惠于近日将个人珍藏的与国家、自治区、地区领导人的合影及各类荣誉证书奖章等44件物品移交到新疆拜城县档案馆。夏忠惠在41年的从医生涯中,诊治患者50余万人次,为贫困群众垫付医疗费和农资、煤、粮款16万元。先后荣登"助人为乐  相似文献   

4.
2008年7月,沈阳铁路局吉林分局房产生活施工队在图们市三小学院内操场铺设供热管道,先后出土铁铡刀一把和铜瓶一件,学校领导了解情况后,随即与图们市博物馆取得联系。博物馆第一时间前往现场进行调查。当工作人员到达后发现现场基本被破坏,在供热管道两侧被掘出的堆积中散布  相似文献   

5.
莫高窟第361窟建于吐蕃统治敦煌的晚期,本文通过对南壁金刚经变、无量寿经变和北壁弥勒经变、药师经变的考察,整理出了这些经变中图像的组成及所展现的佛经内容,进而找出了该窟经变画的特点与组合意义。其中,金刚经变突出种种比喻、弥勒经变突出一种七收、药师经变突出燃灯放生与接引、无量寿经变则突出佛来接引,四铺经变联系起来似乎可以看到一个现世虚妄、暂居乐世、延命祈福、往生净土的渐进过程。这四铺经变画也暗示了洞窟中供养人修持的目的,最终仍是希望能够借此往生佛国净土,体现了此时密教发展的一个特征,即通过密教手段仍希望达到往生净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鲁班窑石窟位于武周川水西岸,东距云冈石窟约700米。据其洞窟形制及造像风格判断,为云冈石窟早、中期作品,是云冈石窟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辽代重修该窟,明代窟顶曾筑有烽火台,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及艺术价值。该石窟的地理环境及岩石特性与云冈石窟相似,其病害调查及保护研究对于云冈石窟的保护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2015年以来,相关专业团队曾两次对该石窟展开实地调研。经调查发现,由于长期暴露于外,且无人看管,石窟处于半坍塌状态,尤以第3窟最为严重,窟顶塌陷,洞窟内存在废土及石块堆积问题。鲁班窑石窟整体病害情况较为严重,主要存在风化、危岩体、窟顶砌体堆积及岩体破碎等问题。基于实地调查及已有的工程实验结果,建议在"最小干预"和"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下,采用裂隙灌浆、预应力锚杆加固、钢梁支顶防护、混凝土浇铸及窟檐搭建等措施治理病害。  相似文献   

7.
记者的采访大多是事先瞄准目标进行的,当然也会有瞄着老虎去、打得兔子回的 遗憾;但有时也会有顺手牵羊的意外惊喜,那大多是碰巧遭遇的偶然事件。我所经历的新疆库车重大文物考古发现──“阿艾石窟”的采访报道.则属于“歪打正着”一类,带有一点喜剧色彩。所谓“歪打”,是指我在游玩中遇到了这个石窟,而当时却毫无报道的意识;所谓“正着”,是指我后来“顿悟”,又第一个报道了“阿艾石窟”,并且还写出了我国有关“阿艾石窟”的首篇论文。 差点漏了大新闻 去年11月下旬,我赴新疆阿克苏地区采访上海援疆干部。在阿克苏机场,上…  相似文献   

8.
再现石窟壁画神韵──评《中国新疆壁画全集》曹淑勤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中国新疆壁画全集》,在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美术分类全集编辑委员会及相关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的精心指导热心关注下,历经十个年头的艰...  相似文献   

9.
白崖沟遗址是山西省考古研究所2015年8月调查时发现,此后又对其进行了复查。该遗址地处蔚汾河中游,面积达120万平方米,是目前蔚汾河流域所见规模最大的一座龙山石城。城址依托河谷为天然屏障,在此基础上修建围墙,形成较为完整的城圈;城内居中位置的台地附近发现数层石砌护坡,沟谷两侧台地上分布大量房址,居住面流行绘制黑色地画。该遗址与蔚汾河下游龙山晚期的碧村遗址相距约40公里,两者也是龙山时期该区域规模较大的两个聚落,且时代存在一定的相继性,这为进一步认识蔚汾河流域区域社会的发展演变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薛河流域是山东古遗址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2010-2012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山东大学合作在此区域进行了区域系统考古调查工作,共发现遗址和遗物分布区180余处。项目在田野调查和聚落研究中使用GPS定位、分区采集和Arcview软件分析等手段,主要考察了本地区北辛文化时期至秦汉时期的宏观聚落形态和变迁情况。大体而言,这一区域聚落发展的总趋势为聚落数量不断增多,分布范围逐步扩大,聚落规模逐渐增大,聚落间的分化逐渐明细。具体又可以分为后李文化和北辛文化时期的萌发期、大汶口文化至商代的稳定期、西周至秦汉时期的高速发展期三大阶段。宏观聚落变迁的整个过程以稳定和继承为主,突变始终居于次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东团山古遗址,1961年公布为吉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包括东团山山城,山麓以北铁路两侧平地。早在1921年东北考古先驱李文信就对该遗址做过初步调查,此后又专门研究并有报告发表。  相似文献   

12.
李祎  彭红斌  万青 《山西档案》2015,(2):120-124
石窟档案是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纸质档案的特殊结合体,在我国古代历史档案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安阳灵泉寺石窟是中国石窟体系中的重要代表,其中大住圣窟窟门两侧的"那罗延神王"与"迦毗罗神王"浮雕图像,造型精美,刻画精细,无论尺度和样式,均为国内石窟中罕见。本研究利用档案学的研究方法,从鸟翼冠、着装、脚踩神兽三方面对二神王图像的艺术价值进行分析,探讨其图像来源。  相似文献   

13.
焦树峰 《档案》2023,(10):28-32+40
第148窟开凿于盛唐末期,属于敦煌李氏家族的“原创性”洞窟。按照“长时段”理论,应该将其开凿背景放置在整个8世纪来观察。在此视野下,第148窟是在吐蕃与周边政权的战争、李氏家族对密教的信仰、李氏的开窟传统以及节度使周鼎的支持等多重背景下所开凿的。吐蕃围攻敦煌是第148窟开凿的直接原因,并不是根本原因,其开凿背景具有多重性。  相似文献   

14.
林霖  邵晓霞 《今传媒》2023,(11):122-127
随着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革命的不断推进,媒体融合已成为一种趋势。本文对融媒体视域下麦积山石窟文化传播现状调查情况、麦积山石窟文化融媒体传播效果进行了分析,提出融媒体时代麦积山石窟文化的传播策略,旨在促进麦积山石窟文化的有效传播,提升麦积山石窟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强石窟的保护利用工作。  相似文献   

15.
龟兹石窟中的立佛列像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以立佛为画面主体,佛旁绘供养者,多在中心柱窟甬道内,与表现菩萨功德的誓愿题材有关,见于克孜尔第100、163窟、玛扎伯哈第9窟等。画面中的立佛为过去诸佛,而佛旁行供养的人物则为菩萨。这些菩萨像大都可视为释迦牟尼的前世,但也包括其他菩萨的形象。第二类为单纯表现立佛列像,佛像尊格有一部分可推断为过去佛,见于克孜尔第176窟、新1窟等。因此,以立佛列像来表现过去诸佛,在龟兹地区似已形成一种传统模式。龟兹壁画中的誓愿题材成为吐鲁番回鹘时期誓愿画的直接源头。但是,与高昌、北庭相比,龟兹地区的回鹘人在创作誓愿图方面,更多地保留了龟兹本土文化因素。众多誓愿图的涌现,反映了菩萨思想在龟兹地区的上升,这与当时人们对成佛的追求和对"菩萨道"的践行有关。  相似文献   

16.
2021年1月和4月,山西大学考古系对长治市沁源县韩家窑摩崖造像、社科摩崖造像、马刨泉摩崖造像、康家庄摩崖造像、渣滩摩崖造像五处摩崖造像进行了调查。这些摩崖造像中,主要题材为一佛二弟子,另有两龛立佛和两龛菩萨造像。摩崖造像共留存有题记十二处,其中纪年题记有北齐“武平五年”三处、“天保七年”“天保九年”各一处,隋“大业三年”两处,唐“中和三年”纪年一处。根据造像风格与题记,可知五处摩崖造像主要开凿于北齐至隋代,唐代续凿两龛。这些摩崖造像为研究晋东南地区沁河流域北朝晚期至隋代佛教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7.
资阳半月山大佛是四川第三大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认为是唐代弥勒大像。2019年,配合大佛保护工程进行了考古调查。调查中发现大佛身体比例极不协调,龛口不规则,通过现场观察及文献梳理,我们认为,资阳半月山大佛不是一次性工程,开凿过程中曾改变设计。大佛始凿于唐代贞元时期,当时仅开出了头部,之后又有人接续前工,向下开凿到肩至腹部,向下开凿时双肩以下所在龛壁两侧有所加宽,形成了不太规整的龛口,没有雕刻双腿。南宋绍兴元年,汝南人梅修请人用石块垒砌了双腿并为大佛开光。明代中叶之后,有人重新发现了大佛,于1456至1531年的70多年间,在大佛前兴建佛殿,用石块垒砌方式修补了大佛的双手、双脚,又扩修寺院及装塑各类神像。上世纪70年代寺院尚存,1991年维修时,拆掉原来石块修砌的双腿,再次用石块重新修砌了双手、双脚。  相似文献   

18.
我们派人从六月上旬到七月上旬分别赴云南、四川、陕西、广东、湖北、河南六省,对出版工作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广泛征求了有关同志对即将召开的全国出版工作会议的意见和要求。各省同志一致认为从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央对出版事业是重视的,国家出版局抓了许多工作,特别是批判了“两个估计”,使出版战线的同志解放了思想。两年多来,出书品种和数量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艺术造像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时期,这个时期的佛教艺术经历了从西域模式向中原模式的转化,在图像的转变中体现了佛教的汉化过程.敦煌莫高窟地处西域与中原的交接地带,它的佛教造像的汉化过程在这个时期具有典型意义.本文以432窟胁侍菩萨为例,从时代背景,图像演变过程和佛、儒、道合流的文化趋势讨论了莫高窟汉装菩萨出现的原因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和新疆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六届新疆"双十佳"报纸评选活动,于2008年1月28日揭晓,共评出10种汉文"十佳"报纸和10种少数民族文字"十佳"报纸,现将获奖名单刊登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