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2008年4-5月,由烟台市博物馆组织考古队,在烟台市芝罘区夏家村东北约0.5公里的一处台地上,清理墓葬3座,均为塔式墓,由地上墓塔与地下墓室两部分组成。根据考古发掘资料并结合文献记载,文章认为,夏家墓地为金大定十六年(1176年)僧人法常建的洪福寺的僧侣墓地,也为当地民间传说的玲珑塔所在地。其次,塔式墓主要分布于胶东地区,迄今其它地区尚未见到。同时,塔式墓的地下墓室部分均为大石板(块)砌成的覆斗形顶,是唐宋以来通常的墓葬形制,可见其传承之制。三是墓主的身份有两种,僧侣和佛教在家居士,后者可能是受到佛教墓塔的影响。夏家金代墓地是烟台市首次正式发掘的僧侣墓,填补了烟台市僧侣墓葬材料的空白,为研究金代僧侣墓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3.
东吴村商墓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绛县古绛镇东吴村北约1300米处的一块台地上.2019年,运城市文物工作站在配合绛县公安局进行涉案墓葬勘探时发现,随即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墓中出土随葬品5件,年代为殷墟一期.墓中出土铜礼器为典型殷墟风格,出土陶器则具有地方特色.该墓的发现对于殷墟一期遗存研究,对于研究殷墟一期商文化与北方青铜...  相似文献   

4.
2001年秋季,辽宁省西丰县钓鱼乡钓鱼村村民陈立仁在小育英屯后山放牛时,发现一座石棺墓,随即揭去盖石,将该墓挖掘到墓底。2002年春,铁岭博物馆接到消息.于是派员会同西丰县文物管理所一起去现场调查,发现石棺墓的墓圹暴露在山坡上,周围散布  相似文献   

5.
2011年11月,北京市丰台区靛厂村回迁安置房建设过程中发现一座古代墓葬,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立即赶赴现场开展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该墓编号为2011FDM1,墓葬为石室墓,坐北朝南,墓门以南结构均被破坏.残存部分长4.3米,宽3.37米.墓室内部较为特殊,墓室四角各立一断面呈方形石柱,柱头辟长方形卯,卯内穿木额枋.墓葬未经...  相似文献   

6.
2016年9月2日至16日,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保健中心项目建设用地范围内发掘了两座唐代砖室墓。这两座唐墓均为单墓道砖室墓,基本结构较为清楚。尤其是2016BYM1,是迄今所知北京地区规模最大的唐代砖砌单室墓,其甬道内东西相对的两座砖雕仿木结构假门在北京地区也是首次发现。墓葬中出土的釉陶武士俑、伎乐俑等,制作较为精美,为附属构件,在北京考古中罕有发现,对于进一步认识北京地区的唐墓具有较为重要的价值。根据幽州城的四至范围,可知这两座砖室墓位于唐幽州城外的东北部,应属幽都县礼贤乡管辖。元大都的兴建很可能是这两座唐墓被损毁的重要因素。这两座砖室墓的修建和毁坏,对于了解和探讨唐代至元代北京城的变迁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2008年6月,为配合密云镇中心小学工程建设,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密云县文物管理所对工程用地进行了考古钻探和发掘,发掘区位于密云镇大唐庄村北,东部约700米处为白河河道。本次发掘的墓葬以辽金时期为主,仅有一座西晋时期的砖室墓,编号M12。该墓保存情况较好,由墓道、甬道和墓室等部分组成,墓道、甬道偏于墓室中轴线一侧,方向340°,通长12米。墓室内共清理出随葬品10件。通过对墓葬结构及出土文物进行分析,我们认为其年代为西晋时期。  相似文献   

8.
傅慧娟 《新闻世界》2012,(6):294-295
明光市(原嘉山县)明代隶属凤阳府,地处皖东平原,位于安徽东北部边缘,居江淮分水岭北侧,与滁州市南谯区接壤,北临淮河,东与江苏省盱眙、泗洪等县相邻,西邻定远、凤阳两县。据《泗州志》记载:“明光山,集主之山也,明太祖生时有光灼天,因赐名。”明光得名由此而来。一、李贞其人及墓葬结构和随葬品的基本概况李贞,明光人,氏三十岁娶妻,其妻是朱元璋的二姐,婚后生子取名李文忠。其子长大后随其舅舅朱元璋驰骋疆场,是明初的开国功臣,既是义子又是外甥,与朱元璋的关系在义子中算是最亲近的。  相似文献   

9.
姑苏城外,颇多明清古墓。近岁或专程或便道过访数处,印象最深的,是四位明代大画家沈周、文微明、唐寅、董其昌之墓。兹就实地所见,参以文献记载,依次作一介绍,以供喜爱四家画者之谈助。古物稀存的沈周墓沈周墓在吴县的湘城乡。湘城乡位于苏州城东北20多公里,距苏南著名的水域——阳澄湖不远。此地明代称为相城里,属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明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后来被誉为“明代第一”画家的沈周就出生在该里西部的一个小村庄。那个小村庄如今因曾造就了一位杰出的艺术大师,并且这位大师死后也安葬于此,放已改名叫“沈周村”。…  相似文献   

10.
2018年3月至8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郑州森林公园基建工地抢救性发掘了一批汉代墓葬。M18形制较大,墓道结构独特,出土文物33件(组),其中陶羊尊、百枝灯座、博山炉保存完整,造型优美。这一墓葬的发掘,为研究郑州地区东汉中期的墓葬制度、丧葬习俗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1.
2009年11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铅山县博物馆联合对江西铅山古墓群进行考古发掘,其中清理了一座元代至元二年(1336年)墓葬,出土了墓契、堆塑瓶与仿哥釉瓷碗等。  相似文献   

12.
2015年3月,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洛阳市魏紫路蒋沟段基建考古过程中清理了4座墓葬.其中C4M1020为西晋墓,形制为竖穴墓道方形单室土洞墓,出土有陶罐、碗、盆、灶、井、圈厕、马、帐座及2面连弧纹铜镜等.C4M1019、C4M1021、C4M1023为唐墓,形制为竖穴墓道单室土洞墓.C4M1019出土有陶侍俑、天王俑...  相似文献   

13.
2010年5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雁塔南路发掘了一座北宋墓葬(M3)。墓主范天祐,官至普州安居县(今四川遂宁)知县,皇祐元年(1049年)去世,熙宁八年(1075年)安葬于宋永兴军万年县洪固乡。墓中不仅出土了铜镜、金饰、玉梳等妆饰用品,还出土了一批富有特色的酒器、文房用具,反映了北宋官僚士大夫的生活意趣。出土的32件黑色生漆薄片,是我国北宋漆器的重要发现,为研究当时漆器工艺的发展提供了实物资料。出土铜钱将近300枚,有北朝、唐代、五代南唐、北宋时期铜钱多种。该墓结构较为完整,随葬器物种类丰富多样,是一座典型的北宋纪年墓,为宋代考古学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4.
2018年10月至2019年4月,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对南京市高淳区井头村土墩墓群进行了考古发掘,在2号墩上发现15座墓葬。其中,2座宋代砖室墓保存相对较好,出土银帔坠、瓷洗、瓷碗等多件器物。这2座墓葬的发现为研究宋代墓葬的形制和葬俗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15.
李瀚是明代山西刻书家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刻书不仅数量大、种类多,而且以刊刻地方文献为主要特点,为保存地方文献、推动山西出版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通过考察李瀚的刻书活动,以期更深刻地了解其刻书特点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兔儿墩墓地是一处汉代墓地,该墓地经过多次下葬、封土,在地表形成了高大的土墩。2007年9月至11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大邑县兔儿墩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了10座墓葬。通过此次发掘,基本了解了兔儿墩墓地形成过程及封土结构。其下层为西汉土坑墓,上层为东汉砖室墓,宋明时期又在汉墓封土上下葬。其中3座西汉土坑墓(M8-M10),均未被盗,出土了丰富的器物。陶器有罐、瓮、盆、豆、钵、釜、壶、盘、井、熏炉、鼎、盒等,铁器有釜、锸、削,铜器有带钩、环、车軎等,及200余枚半两、五铢钱。M8、M9时代大概为文景时期墓,属于西汉早期晚段;M10为武帝时期墓,属于西汉中期。兔儿墩墓地的发掘提供了一批西汉早期墓葬新资料,对于探讨汉代土墩墓在四川地区的传播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06年8月至2007年1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位于辉县市东约3公里的赵庄墓地进行了勘探、发掘工作,清理了汉至清代墓葬140座,其中汉代墓葬22座.本文介绍的4座东汉墓葬保存相对较好,分布较为集中,M41、M51、M50由早及晚自西向东一字排列,M43位于M41、M51北部,墓向一致、排列有...  相似文献   

18.
2011年4月,配合中卫—贵阳输气管线建设,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在阆中市沙溪街道办事处嘉陵村二组大雁山发掘清理崖墓7座。墓葬排列有序,依山势呈"一"字形排列。墓葬均为单室墓,其中4座保存较好,出土有陶俑、陶器、五铢钱等,属于东汉晚期墓葬。大雁山崖墓的发掘以及出土的陶器、釉陶器、陶俑等随葬器物,为嘉陵江流域汉代崖墓的分期研究积累了新的资料,对探讨当地东汉时期社会生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9.
后寨墓地位于山西省朔州市窑子头乡后寨村西约2公里的山前黄土台地上,地处北方长城沿线的农牧交错地带.2019年至2020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朔州当地文物部门对该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现东周至辽金时期墓葬400余座,以东周及秦汉墓葬为主,约占98%;另有个别北魏、唐及辽金时期墓葬.其中的3座小型唐墓,为朔州地区发现的...  相似文献   

20.
青白釉瓷器是景德镇窑宋元时期主要瓷器品种,发展至明代已经呈现衰微之势,但墓葬、遗址、窑址等考古资料证明,青白釉瓷器在明代并没有戛然而止,而是延续着一定的烧造规模和数量,生产中心仍在景德镇地区,辐射周边多个地区。明代青白釉瓷器的器型、纹饰都相当丰富,一方面继承宋元以来烧造传统,另一方面也在积极创造新风格,提高工艺水平,创新装饰方法。本文通过对明代纪年墓出土青白釉瓷器的梳理,对明代青白釉瓷器的器型、纹饰进行了整理,并做初步分期研究。根据纪年墓出土青白釉瓷器的特点和风格,初步将其分为两期,第一期为洪武至正德时期(14世纪中叶-16世纪初),第二期为嘉靖至崇祯时期(16世纪初-17世纪初)。嘉靖以后,青白釉瓷器逐渐退出陶瓷生产的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