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批判精神是一种不惟经典、不唯上、不盲从别人的独立怀疑精神,培养批判性思维是提升研究生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关键。本研究采用CCTDI对国内9所知名高校的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统计分析获得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等影响因素下研究生的批判思维倾向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高校研究生的批判性思维倾向总体较弱,不同高校研究生的思维倾向性存在较大差异,低年级的研究生批判思维倾向性要高于高年级研究生,且随着年级的升高,研究生之间的差异逐渐减小;理科研究生的批判性思维倾向性较强,特别是在思想开放性、分析能力、系统化和现状认知方面明显强于文科研究生。这些研究发现揭示了各因素对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作用,对我国高校研究生的教育培养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中学生思维风格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介绍了思维风格的有关理论和斯腾伯格的问卷以及运用该问卷对于603名中学生进行测量的结果。通过比较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中学生的思维风格特点,发现不同年级的学生在5种思维风格上存在显著差异,但不同性别的学生只有一种思维风格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当前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该文采用量表法对626名不同性别、年级、学科和院校的硕士研究生进行了学习倦怠与自尊、就业压力的研究。结果表明: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倦怠水平偏高,在性别、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学习倦怠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与就业压力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通过构建研究生协同培养和科研能力各变量之间关系理论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全国10所高校的2127份有效问卷进行实证分析和检验,结果显示:研究生协同培养的院际培养、校际培养、国际培养直接显著正向影响科研能力;院际培养、校际培养和国际培养组成的研究生协同培养体系中,院际培养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响最大,依次是校际培养、国际培养;性别、婚姻状况、不同年级、不同担任干部经历在科研能力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需要构建多元的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提供多岗位锻炼机会。  相似文献   

5.
通过构建研究生协同培养和科研能力各变量之间关系理论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全国10所高校的2127份有效问卷进行实证分析和检验,结果显示:研究生协同培养的院际培养、校际培养、国际培养直接显著正向影响科研能力;院际培养、校际培养和国际培养组成的研究生协同培养体系中,院际培养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响最大,依次是校际培养、国际培养;性别、婚姻状况、不同年级、不同担任干部经历在科研能力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需要构建多元的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提供多岗位锻炼机会。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法对大连市965名大学本科生进行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以了解不同群体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健康的特点及其关系,为大学生健康成长、高校教育等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心理依据.结果表明(1)大学生人际交往综合能力在一年级和二年级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一年级高于二年级;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显著高于男生.但在专业上、生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2)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在年级、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在专业、生源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3)大连市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与全国常模相比差异极其显著.(4)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对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能够预测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7.
以心理学的计划行为理论为支撑设计问卷,通过统计检验,分析不同研究生在创新能力影响因素上的差异性是否显著;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验证模型有效性,确定各因素间的因果关系及作用大小。研究表明,不同性别、年级、院校的研究生在某些影响因素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创新意愿为创新行为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创新态度对研究生产生创新意愿有较大影响;知觉行为控制对创新意愿和行为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
用自编问卷和SPSS19.0软件对江苏6所不同类型高校、共计1035名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习适应性及其有关特征变量之间关系进行了调查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从整体上看,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习适应性水平不高。被试研究生学习适应性水平因其性别、年龄、年级、学习时间投入、导师指导方式、参与课题及论文发表情况等因素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在其父母是否接受过高等教育,被试从事教育教学类工作经历、前学历学校类型、现就读学校类型,是否为跨学科生源等生源因素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当代教师教育》2018,(4):14-22
采用专业化量表对2 365名师范大学研究生的批判性思维特质进行系统化测评。结果表明:研究生批判性思维特质评分均值为274,小于给定标准280,明显偏低,其中具备正性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研究生比例不足39. 5%,具备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研究生比例仅占1%。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研究生批判性思维特质表现明显优于省属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生批判性思维特质的总体评分在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和不同性别间均无显著差异。导致研究生批判性思维偏低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教育系统中缺乏对批判性思维的系统设计和实施。今后应该在创新驱动背景下明确批判性思维的重要价值和基础地位,且尽快列入教育目标中,并通过专门的课程教育和跨学科的教学活动来提升我国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水平。  相似文献   

10.
在探索胜任力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收集相关项目,编制了研究生胜任力问卷并进行了两项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所编制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研究生胜任力主要包括自主管理、研究能力、态度品质、心理素质、研究方法、专业知识六个维度,并且对科研绩效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研究样本在态度品质、心理素质维度上均值相对较高,研究能力、研究方法方面相对较低;不同性别、年级的研究生胜任力在不同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综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事关国家和民族振兴。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家庭影响和个人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制约因素。这些因素对不同的学校专业、年级、性别和性格的学生影响具有差异性,应采用多种途径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2.
Well-designed game-based learning can provide students with an innovative environment that may enhance students' motivation and engagement in learning and thus improve their learning performanc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flow experience and learning performances. We also investigated the gender and grade differences as well as the types of potential clusters of flow experiences and performance. Thirty-fou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This study conducted correction analysis, difference analysis and a two-stage cluster analysis. The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the students with higher flow experiences tended to have higher learning performances. The results of gender differences showed that female students had high performance scores and great flow experiences in the mini-educational game in this study. Moreover,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students of higher grade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scores in both performance and flow experience than the students of lower grade. The result of cluster analysis fell into three categories: low performance/low flow experience students, high flow experience students and high performance/high flow experience students. On the basis of our findings, we also propose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game-based learning research.  相似文献   

13.
女性科技人才是我国人才结构中的重要战略资源,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重要示范作用。通过对湖北省公共部门的女性科技人才调查,结合ASD成长模型分析,发现女性科技人才成长过程中存在适应阶段的制度系统的战略规划不足、选择阶段的技术系统的创新匮乏、发展阶段的环境塑造的缺失等问题。以改革创新为指导,通过优先将性别差异纳入开发科技人才决策中,优先创新女性人才机制,优先调整女性科技人才结构等来改善我国女性科技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环境,推进科技领域的性别平等发展。  相似文献   

14.
结合中学地理教育的特点,在创新教育理论指导下,阐述了创新能力的概念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关系,指出了知识是创新的基础,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创新的条件,并提出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些策略,以及笔者在实践过程中的一些尝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高师生网络成瘾的基本状况和特征,寻求有效应对措施和策略。采用运用杨文娇、周治金等编制的网络成瘾问卷对吉林省高师院校的3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所得数据录入SPSS17.0进行统计处理。结果显示:高师生存在一定程度的网络成瘾现象,网络游戏成瘾、网络交际成瘾存在性别、专业和年级差异,网络信息成瘾存在性别差异。结论:要充分重视高师生网络成瘾现象,需加强对高师生网络使用的指导和干预。  相似文献   

16.
创业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化都可能会对大学生创业行为产生影响。基于武汉市十所不同层次高校的608名大学生创业行为进行实证调研,从大学生个体、家庭、高校三个层面出发,通过运用OLS、Logistic模型、Probit模型,系统分析了武汉市大学生创业行为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个体、高校这两个层面的因素对大学生创业行为影响较为显著,但家庭层面的影响不显著。此外,通过对性别和创业培训的情况进行异质性分析发现,年级、创业培训、创新创业比赛机会等对男大学生的影响显著,而影响女大学生创业行为的主要因素则是实习经历、亲朋创业经历以及创新创业比赛机会等。对没有创业培训经历的大学生而言,个体、家庭、高校层面的因素对大学生的创业行为存在显著影响,而对于经历过创业培训的大学生而言,仅有性别和创新创业比赛机会对其创业行为产生影响。基于此,文章提出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优化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创新创业为导向的协同培养机制以及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等四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流动儿童心理弹性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为提高流动儿童心理幸福感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心理弹性量表和心理幸福感量表对500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不同性别、不同户籍所在地、是否为独生子女和不同年级的流动儿童在心理弹性和心理幸福感上存在显著差异。流动儿童心理弹性各维度与心理幸福感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进一步回归分析显示,家庭高期望值、目标与志向、社会能力、同伴高期望值、家庭平等与自主对心理幸福感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结论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的增强有助于心理幸福感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的信息技术经历是其大学就读经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大学生信息技术经历的现状及其对学业结果的促进效果,是探究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路径。通过对中国南京大学和韩国首尔大学的问卷调查,课题组发现,南京大学样本的信息技术经历的性别差异、家庭背景差异、生源地差异、年级差异、学科差异等都非常显著,首尔大学样本除了在年级和学科等因素上存在个别指标(即信息技术使用状况)的差异之外,在其他所有背景因素上都不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回归分析则表明,中韩本科生的"信息技术使用状况"和"信息技术使用的积极意向"都会对各种学术性学习结果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但"信息技术使用的消极意向"均不会对各种学术性学习结果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在定量分析和定性访谈的基础上,课题组认为,关注对弱势群体学生的信息技术使用经历、意向和能力的支持和帮助;关注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改革刚性的教学评价制度,发挥信息技术真正支持教学的潜力;将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特别是学术信息的搜集、整理和交流能力)纳入到培养目标和考评体系中来等四个方面,是改进本科生信息技术经历、提升学生学习结果的重要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9.
培养理工科学生的创新能力,构建多层次、多环节的创新引导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文章根据创造力三维模型理论,构建了以低年级课堂教学为引导、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SRTP)为平台、科研实践活动为载体的"三位一体"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并通过教学实践环节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培养具有优异综合素质的拔尖创新人才建立可行机制。  相似文献   

20.

Spatial ability based on measures of mental rotation, and spatial experience based on self‐reported participation in visual‐arts as well as spatial‐orientation activities were assessed in a sample of 337 Chinese, gifted students. Consistent with past findings for the general population, there were gender differences in spatial ability favoring boys. However, other results provided little support for the idea that gender differences in spatial experience might foster gender differences in spatial ability; specifically, results showed modest gender differences in visual‐arts experience favoring girls, and variation in visual orientation experience favoring secondary‐school boys. Nonetheless, the role of spatial experience had a more marked effect on girls, suggesting that encouraging female students to gain spatial experience might help bridge the gap in spatial ability between the gend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