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理论路径依赖和城市经验模式阻碍着人们对乡村教育的解读,二者的合力导致对乡村教育文化空间的认知缺席。所谓乡村教育空间是指以广义的乡村教育环境、设施、活动为基础,兼具物理性、精神性和社会性三重属性的特殊社会文化空间。基于“文化空间”的理论内涵,本文认为在乡村教育文化空间中存在四个相互包含、相互转化、共融共生的文化空间层级。根据相应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教育逻辑、社会逻辑,它们分别被定义为以乡土记忆为母体的涵养空间,以耕种劳作为手段的实践空间,以传道授业为目标的教学空间,以互融共生为表征的内蕴空间。人们对乡村教育文化空间的认知缺席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涵养空间母体属性认知不足,实践空间劳动实践价值低估,教学空间文化育人意识薄弱,内蕴空间协同育人共识淡漠。为了有效建构乡村教育文化空间,应开启历史对话,阐释与再生涵养空间;重塑参与主体,强化体认,完善实践空间;凸显文化意识,实现教学空间的文化功能的外化与浸染;激活协作精神,唤醒与共构内蕴空间。  相似文献   

2.
国家意识教育对于提升国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国家意识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明显脱节,尤其在高校,既缺乏理论深度,也没有行之有效的实践内容.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国家意识教育,需要结合自身地域、民族和文化特点,从地域文化视角思考和构建高校大学生国家意识教育的内容和途径,才能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3.
当前的劳动教育实践忽视对于成为"劳动者"的文化认同的培养。而无论是以职业性为导向的劳动教育,还是以个体更高文化价值观为中心的劳动教育,其核心目的都在于"育人"。换言之,培养"劳动者"也是个体成人的现实劳动教育实践,成为劳动者也即个体成人的过程。为此,我们要从个体成人的意义上来分析劳动以及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而个体成人是人不断超越自然性而走向文化性存在的历程,所以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劳动教育的文化之维。劳动教育的文化之维不仅包括以劳动文化作为个体成人的价值指引,也包括以劳动教育指向个体文化性的存在。同时,以个体文化性成人为旨归的劳动教育,需要走向教化性的劳动教育实践:在劳动教育的目标导向上要树立个体"作为劳动者"的文化价值观;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要以提升个体的文化—精神境界为鹄;在劳动教育的具体展开途径中要汲取各种优秀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4.
近十几年来,形成性评估实践在全世界教育领域迅速发展、但是,形成性评估的理论构建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评述了教育评估范式的演变,并基于形成性评估的社会文化理论等研究成果,提出了“形成性评估的理论框架”。本理论框架既包括理论依据,也包括具体的操作程序与方法。在实际评估过程中,评估者可以从具体情况出发,依据形成性评估的基本原则设计操作框架,用以指导评估实践。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劳动教育开展遵循理论逻辑、价值逻辑与实践逻辑三重逻辑理路。从理论逻辑来看,其开展受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整体统摄,并从根本上遵循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劳动观和立德树人教育思想;从价值逻辑看,新时代劳动教育对实现美好生活和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意蕴;从实践逻辑看,新时代劳动教育遵从多位融通的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6.
实践中教师存在着对于固定性、模式性、程序性以及确定性方法的过度依赖、盲目依赖以及机械依赖。识读教师深陷方法依赖的根本缘由在于:统一教育管理体制的钳制、教学理论中“方法文化”的滥觞以及教学实践场域中的惯习回溯。超越方法依赖误区的策略,将方法纳入教师自身研究之内,将方法嵌入课堂情境之中以及让方法融入学科知识之中等。  相似文献   

7.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无论是教育理论工作者还是教育实践人员,都对教育理论的现状表示不满。教育政策的制订者和教师,说问题在于教育理论脱离实际,很少能为教育实践提供有效的帮助,在解决教育具体问题时显得空洞乏力,要求教育理论研究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以便能为教育实践提供具体的技术指导。而教育理论工作者一方面要面对来自实践方面的指责(虽然也有辩解,却总也不是非常地理直气壮);同时,他们还认为,教育理论缺乏坚实的基础,没有形成严整的逻辑体系,概念混乱。其实,不难看出,教育理论存在的问题是  相似文献   

8.
涂皓 《教育》2012,(28):30
马筱鲁是天津大学仁爱学院的大学教师,在学院的就业指导中心负责指导学生就业和创业教学。她平时接触最多的就是各年级的大学生。谈起刚上大学一年级新生,她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他们还没从高中相对单一的学习、生活模式里走出来,对大学有着明显的不适。他们的独立意识还没有形成,养成了在校依赖老师,在家依赖父母的习惯。矛盾也随之出现他们缺乏独立的意识,也缺乏这种独立的能力,主要体现在缺乏独自生活能力;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缺乏独立思维能力;缺乏实践动手能力。高中教育似乎是并没有让他们学到真正有用于得  相似文献   

9.
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同时又是一种政治现象。文化性与政治性的兼具,内在地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这种人类政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实践活动应该遵循的重要运行规则。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需要我们在纠治以文化性否定或掩盖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之偏的同时,也努力纠治忽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性之偏,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10.
当代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由于受美术学院培养美术专业人才教育模式的影响很深,导致了教育实践中的工具技能倾向和文化性的缺失,脱离了师范性的本质。就当代师范美术教育现状入手,分析文化在师范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并提出应该对这种意识技术化的教育现象引起警觉并进行及时的纠正。  相似文献   

11.
胡德海先生的《教育学原理》以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文化的传承为逻辑起点,探求教育学之本性,构建了一个"以人为本,文化传承"的教育学理论体系,对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何谓教育理论联系教育实践?对其回答之关键在于对不同论域下的教育理论、教育实践以及二者之间联系的理解,以及在何种意义上探究教育理论联系实践。“教育理论联系实践”是一个流变的观念,现代意义上教育理论联系教育实践的本质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彼此强求关系。教育理论联系的是能够被理论指导与改造的教育实践,教育实践联系的是能够改造自身的科学化教育理论。这使得现代意义上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趋向更为紧密,但也失却了对教育理论和实践各自独立品性的自我自觉和坚守。  相似文献   

13.
约翰·杜威是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在哲学、心理学、教育学诸领域均有创造性的见解和理论,尤其在教育和社会政治生活领域中享有世界声誉。杜威教育理论不仅源于20世纪美国社会历史文化大背景,而且与其社会实践、教育实践等有着内在本质的联系。杜威原创性教育理论,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的产物,是在吸收前贤思想精华基础上批判继承的结晶.是杜威肩负巨大社会责任感基础上亲身实践的成果。  相似文献   

14.
论教育的实践性——来自于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卫华 《教育学报》2007,3(4):19-23
实践在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中具有特定的涵义。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对它的实践性的理解应超越与理论相对的简单判断,从实践自身的内涵以及它与理论和生产的相互关系中,可以将教育的实践性理解为:教育应该以其自身为目的;教育不是生产,但离不开生产的技艺;教育不是理论,但理论是最高的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15.
课程改革中的文化冲突与整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课程改革就是文化的变革,课程追随着文化变迁的理路而嬗变。作为文化变迁表现形式之一的课程改革,其中必然涉及并带来文化冲突。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文化冲突具体表现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冲突及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面对文化冲突,应在吸收、借鉴国外课程理论及其实践中的有益成分,结合我国的国情民性进行有机融通和实践的再创造,采取有利、积极、合理的文化政策,实现各种文化型式的有效整合,以便在真正吸收和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创造性地应用,以服从并服务于我国课程改革的内在需要。  相似文献   

16.
Bourdieu's work has attracted considerable interest and, not withstanding criticism of his style and obscure theoretical formulations, has introduced some powerful concepts into social theory. This paper examines Bourdieu's contribution to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and especially his account of socially differentiate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Particular attention is given to issues of structure, agency and habitus, the cultural autonomy of the school, arbitrary and necessary school cultures, and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primary and secondary effects on educational differences. Some specific criticisms, for example Elster's charge of a double account of domination, are also addressed. Bourdieu's concentration on habitus as the most significant generator of practice is held to be a theory of socialisation and the paper examines the nature of the explanation of social practice provided by such theories. The argument concludes with a plea for critical tolerance with respect to Bourdieu's work but with a suggestion that his account of socially differentiate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terms of habitus is finally inadequate.  相似文献   

17.
批判教育理论将教师教育界定为文化政治。认为教师教育机构是一种公共领域。教师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转化性知识分子。教师教育课程是一种文化政治的形式,教师教育课程研究应特别注意揭示课程知识与权力的关系,关注权力、语言、文化、历史等内容。批判教育理论关注教师教育的文化政治属性,能为我国当代教师教育价值取向的转换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区分认知理性与实践理性是解读儒家性善论教育思想基础的前提。"性善论"是一种实践理性哲学的概念,它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学意蕴,强调性善意味着人与物的区别,人的价值的凸显;强调性善即是对人的道德主体性的肯定;强调性善才可能确立"道之以德"的正确教育原则,才可能为道德教育定性。  相似文献   

19.
在传统课程理论探究与课程发展实践中,对于课程与文化的关系问题,始终秉承着课程是文化承传工具的观点。这样的命题与逻辑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造成了课程的文化品性缺失,使课程只是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工具存在。基于对这个命题的质疑以及课程文化品性缺失的表现,重建当代课程的人文性、建构性、教育性、民族性和超越性的文化品性就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教育过程的主客体及其关系新论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教育过程并非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而是由学生以及作为特定社会文化形式的教育资料所构成;学生是教育过程的主体,教育资料以及学生自我的现存状态是教育过程的客体,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教育资料的加工和改造之中,教师并不是教育过程的独立构成要素。教育过程的主客体关系表现为作为实践主体的学生与教育资料之间的双向对象化关系,其实质是学生自我文化建构的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