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一书中,彻底清算了经验批判主义即马赫主义哲学,深刻地阐述了辯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制定了科学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感觉到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唯批》第120-121页)这个定义是总结了两条哲学路线的斗争经验和自然科学的新成就而制定出来的。它牢固地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从列宁制定这个定义到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了七十多年,自然科学有了长足的发  相似文献   

2.
在当下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中,物质范畴是基石。列宁的物质范畴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经典。但对其理解是存在困惑的。教学中,为了解释清楚什么是物质,特别是列宁的物质范畴的本真含义,在不改变列宁的物质范畴的深刻含义的前提下,将其在语句的顺序和标点符号上做些微变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疑惑与误解,有利于这一概念的教学与理解。  相似文献   

3.
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列宁给物质下了一个科学的经典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①正确理解列宁的物质定义,对树立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否则不仅不能在自然观上树立科学的物质观,而且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物”也难以理解,因而也就不能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物质概念所指的不是对象本身,而是从各种物质形态中抽取出共同属性作为思考对象。哲学本…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对于普列汉诺夫的“象形文字”论,人们往往把它确定为不可知论的变种,甚至是不可知论.我认为这是不符合原意的.“文化大革命”的经验告诉我们,一切不符合事物本来面目的批评,都不能真正克服被批评的言行,也不能使人们免于重犯同类性质的错误.因此,对普列汉诺夫的“象形文学”论有重新认识的必要.一普列汉诺夫的“象形文字”论是在1892年为恩格斯《费尔巴哈论》俄译本第一版写的注释第七条中提出来的.这条注释说;“我们的感觉是把现实界发生的事情告诉我们的特种象形文字.象形文字不同于它们所传达的那些事件.但是,它们能够完全正确地传达事件本身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而且后者是主要的).”(单行本第118页)把这段话概括为“象形文字”论是对的,但说它就是不可知论,至少是不可知论的变种,就有问题了.关于什么是不可知论,列宁有过明确的论述:“我们唯物主义者,象恩格斯一样,把康德主义者和休谟主义者叫做不可知论者,因为他们否定作为我们感觉泉源的客观实在.……不可知论者说:我们不知道是否有我们的感觉所反映、模写的客观实在;我宣布,要知道这点是不可能的.”(《列宁选集》第二卷第126—127页)列宁和恩格斯一致认为,不可知论  相似文献   

5.
在《生活与哲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物质性和客观性、普遍性和客观性、同一性和依赖性、能动作用和反作用这四个属性的理解最容易出现错误,有必要加以厘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性和客观性物质性是什么?物质性就是指客观实在性。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马克思说:  相似文献   

6.
陈德建 《考试周刊》2009,(47):17-17
时间和空间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就像物质同时间和空间不可分割一样。这清楚地表明了时间、空间的客观实在性,它同物质一样是不依赖于人们的感觉而独立存在的,当我们说时间变慢或空间变短,这是时间、空间本身的变化,还是由于测量才变化,这是不容混淆的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 我国哲学界流行着一种看法,即认为物质具有可知性。在一本发行很广、名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研究和参考资料》的书中,编者甚至把物质的所谓可知性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并列起来,说:“物质具有客观性、辨证性、可知性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完整的科学内容”。按照这种说法,不承认物质的可知性,就不是完整的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物质果真具有可知性吗?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在我们看来,“可知”还是“不可知”,这是指人的认识能力问题。当我们说世界是可  相似文献   

8.
物质范畴有两种涵义:一是各种物质形态的集合体意义上的涵义,在这个意义上的“物质”即宇宙总体,二是各种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意义上的涵义,在这个意义上的“物质”即客观实在。物质作为宇宙总体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起点。在认识的抽象化过程中,实体、运动、时空等是对作为宇宙总体的物质的构成部分和结合形式的一般分析。物质作为客观实在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逻辑地再现整个世界的起点。在认识的具体化过程中,实体、运动、时空等是对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的逻辑的具体展现。  相似文献   

9.
世界的统一性在其物质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意识的“实在”性是什么呢?是“灵魂”的回忆,还是“是物质的反映”等等。数千年来,无数哲人为了探明这个表面上很明显的说法背后的含意,苦思冥想,各持己见,直至争论不休。通常人们说: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然而,怎样立足唯物观探求其“实在”性,乃是尚需进一步认识的课题。在运城高专景克宁教授指导下,笔者曾拟《意识“客观实在”性初探》一文,发表于《运城高专学报》,一九九一年第一期首篇。现试拟“再探”用哲学的整体观再于窥视,以求知音商榷。  相似文献   

10.
“物质概念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大家可以从下述三个方面来思考,以便较准确地理解它。第一,要明确‘客观实在’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它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课本在这里提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的问题。而课本在第63页中又指出:“物质的运动表明运动和物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这个观点。首先,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在这里又提出了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的问题。教师只有讲清“唯一特性”和“根本属  相似文献   

11.
<正>看到《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年第3期(上旬)田小龙老师的《客观实在≠客观存在》一文,笔者认为文中选择题第二个选项表述不够严密,特提出修改建议。田老师的这篇文章以他所设计的一道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概念的选择题为切入点,分四个方面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笔者对文章中各部分的主要论述基本赞同,没有异议,但觉得选择题第二个选  相似文献   

12.
在普通高中人教版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教材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内容,在教学实践中主要凸显出三个难题:一是哲学物质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中的物质是什么关系;二是客观实在等于客观存在吗;三是运动为什么不能说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引导学生厘清这三个问题,对于他们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本真意蕴,进而更好地推动思想政治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唯物论部分工具箱: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相对于意识来说,客观实在性是万事万物共同具有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是唯物主义的基石,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  相似文献   

14.
《中文自修》2004,(2):9-12
今天我们学习第五课,《母亲这样的女人》。这篇课文放在第一单元里面,我的感觉是——“一抹亮色”。为什么这么说?虽说本单元的主题是“平凡而普通”的人,但第一课《陈奂生上城》是以调侃的腔调刻画小人物的;第二课《老王》是沉痛的,黑色的;而第三课《项链》更是一个警醒与劝诫的小说。只有这一篇,从形  相似文献   

15.
“物质概念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大家可以从下述三个方面来思考,以便较准确地理解它。第一,要明确‘客观实在’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它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课本在这里提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的问题。而课本在第63页中又指出:“物质的运动表明运动和物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这个观点。首先,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在这里又提出了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的问题。教师只有讲清“唯一特性”和“根本属性”的区别,学生才能正确把握物质的概念。笔者认为,应该帮助学生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区分。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论部分,物质和意识是两个基本的概念。按照教材(高二《思想政治》上册,2003年人教版)表述,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根源于客观存在"。在这三处表述中出现了两个很相似的词语——"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两者虽只有一字之差,其内涵却有很大差别。对此,谈谈我粗浅的看法,以求与大家商榷。  相似文献   

17.
内涵与外延是任何概念都具有的两种逻辑性质。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也不例外。正确认识哲学物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对于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这里谈些不成熟的看法,以抛砖引玉。 (一) 要正确认识物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首先得从恩格斯关于物质概念的论述谈起。 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恩格斯在谈到物质概念时指出:“像‘物质’和‘运动’这样的名词无非是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许多不同的、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把握住。”(《自然辩证法》第204页)  相似文献   

18.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中第三课《变色花》需要用紫甘蓝提取汁液作为酸碱指示剂。我们这里的蔬菜市场,超市都没有卖的,怎么办呢?我查阅了资料,并询问了高中化学老师,决定用我们这里自产蔬菜紫菜苔提取汁液。通过实验,紫菜苔汁也能使酸性物质变红,碱性物质变绿。  相似文献   

19.
论冯契的感觉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契认为感觉是感官借助工具变革对象的实践活动,是客观事物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而引起的认识活动;对于感觉能否给予客观实在这一感觉论的核心问题,他借用中国传统哲学的“休”“用”范畴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范畴做了富有创新性的肯定回答,感觉既有被动性的特点,又有主动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一、不能把“规律的客观性”等同于“物质的客观性”简析 :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性。因为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运动又是有规律的。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所以作为物质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的规律 ,也必然具有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从根本上讲 ,就是因为构成规律的各种要素是客观的 ,规律发生作用的物质条件是客观的。因此 ,肯定规律的客观性与肯定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是完全一致的。但“一致”不意味着“等同” ,因为物质不等于规律 ,客观实在性也不等于客观性 ,它们分别有不同的规定性。所以 ,只能说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