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一条箴言: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个论点由卢梭提出,而后杜威作了进一步阐发。教育即生长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懂得了教育即生长的道理,我们也就清楚了教育应该做什么事。比如说,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相似文献   

2.
教育即生长     
教育的本义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的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灌输进一个容器。依据于此,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领会,而不是灌输技艺。如果说教育即生长,那么,教育的使命就应该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什么是最好的环境?第一是自由时间,第二是好的老师。  相似文献   

3.
<正>所谓价值引领,就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和教育。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始于生命,达于精神。教育活动要把提升人的生命境界、完善人的精神世界、追求人的高尚人格作为永恒的价值追求,努力实现人的价值生命。道德与法治课以加强初中学生道德  相似文献   

4.
<正>真正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唤醒主体内在自我成长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一种"唤醒教育",即通过阅读教学唤醒学生的阅读欲望与审美体验,唤醒学生的德性与灵魂,唤醒学生生命的成长觉悟与创造精神,让阅读滋养、丰富和建构生命。  相似文献   

5.
靳波 《教书育人》2015,(2):71-72
我们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做出反思。理想的教育应该是有灵魂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教师育人意识,充满高尚人生追求和丰富精神生活的过程。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该面对现实,坚持理想,努力追求有灵魂的教育,培养有文化、有教养、有底气的现代人。一、"人"的教育是落脚点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6.
人有两个身份:一个是"自然之子",作为自然的孩子,你要顺应自然,让你的生命保持一种单纯的状态;另一个是"万物之灵",人是有思想、有灵魂的精神性的存在,人的精神属性是人之所以幸福的更加重要的源泉。尤其在一个人的基本生活问题解决以后,你幸福不幸福、生活质量怎么样,主要取决于你的精神素质。那么人有些什么样的精神素质?第一个叫做智,智力。第二就是情,情感。人不但有认识能力  相似文献   

7.
作文训练,向无序列;或说,既滥且多。因此,我主张把作文训练纳入初中学生自我成长的"序列"之中,让作文伴随着学生的生活、生存、生命,一起成长。换句话说,回归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应是初中作文训练的不倦追求。要强调指出的是,这里所谓"生活世界",不是单指"生活环境"等等,而是指对人生有意义的,人生在其中的世界。2006年,我评点全国课改实验区中考作文试题,写道: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正是不满于斯宾塞"为完美的生活作准备"的教育观而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著名观点。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论述"什么是学校"时指出,"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因此,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这就是杜威关于教育与生活关系的著名的"过程说"。杜威强调的是教育的生活意义。而与杜威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陶行知"生活即教育"说,则昭示了生活的教育意义。"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教育与生活本该就是这样的密不可分。而作文,正是满贮着生活、生命情怀的教育篇章,它理所当然地应与生活,尤其是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生活的世界与温润的人文,是学生生活世界与精神世界的两翼。作为"人文"核心的"人文精神",彰显的是基于对人之为人的哲学意义上的态度和理念。而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生活世界"概念,同样属于现象哲学和生命哲学的基本范畴,是对人的生命存在的综合性世界的思考。凸现"生活世界",就是基于对学生的生活、生存、发展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8.
教育的宗旨在于要让"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而人可以通过美育"发达其精神"。我们品德课堂教学上可以通过美之智——吟诗且欣赏、美之勇——竞争且批判和美之仁——创唱且绘画来培养小学生初步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认识能力及在实践中初步的创造美的能力和自我完善的追求,以到达美的彼岸。  相似文献   

9.
毛道生 《生活教育》2014,(23):14-16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校长要起到灵魂的作用依靠的是他的教育思想。本文从陶行知教育思想出发,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校长教育思想的生成、生根和生长。校长教育思想的生成,意味着校长的教育思想有核心观点、完备体系和实践路径。生根意味着校长的教育思想成为全体"学校人"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生长意味着校长的教育思想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不断地生成和创造。  相似文献   

10.
德国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谈到: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理想的教育应该是唤醒灵魂的教育,是让教育回归本质、让校长回归本性、让校园回归本色,充满崇高人生追求和丰富精神生活的过程。我们的教育要追求人类永恒的价值——智慧、公  相似文献   

11.
在这篇作品中,周国平提出了一个观点:人的高贵在于他有灵魂生活,由于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人才分出了高贵和平庸,乃至高尚和卑鄙。我想,周国平所说的灵魂生活,应该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精神生活。的确,灵魂生活是丰富还是贫乏,是深刻还是肤浅,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人生命品位的高低。人人都有灵魂,但并不是人人都有心灵生活。看一个人是否有灵魂生活,要看他有没有纯正的精神追求。人的物质追求,是为了安顿肉体;人的精神追求,是为了安顿心灵。一个人,不管多么有钱,不管有多高的文凭,多高的官位,如果缺乏纯正的精神追求,就绝对…  相似文献   

12.
<正>教育生活不仅是伦理的,还是审美的。值得追求的教育生活需要教师主体走向生活的细节深处,去日常体验、累积经验,理解生活世界中的人和事实本身。马克思说:"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人的生命活动特殊性体现在不是一般意义的"生存",而是要追求这种生命存在及其生活的意义。教师情怀的生成源自生活,又超越生活,以教育生活为慎思和审美对象,呈现的是教师职业生活道德化情感意志力和审美化追求心灵力量,进而生成热爱教育、守望教育、享受教育职业精神和人格境界。  相似文献   

13.
张世成  孙建生 《物理教师》2013,34(8):40-41,43
"口子",是指有容积的器物通往外部世界的地方.学生是生命的个体,是正在生长的个体,是有无限发展可能性的生命.为了激扬生命的发展,我们不应当把学生看做是等待灌输的、只有一个入口的容器,而应当看做是积极探索世界的行者.生命的发展需要汲取充满活力的知识,因此,在认识世界的时候,应当给知识留道"缺口"、安装"接口"、打开"窗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为"缺口"而走得更远,因为"接口"而走得更稳,因为"窗口"而走得  相似文献   

14.
<正>"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耳熟能详的对教师赞美的格言一直被传诵至今。但教师如何构建人类灵魂却是见仁见智。教学不仅应该是有效率,而且应该是有灵魂的。所谓灵魂,就是教学目标的最终追求是努力使学生成为尽可能完善的人,成为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的人,成为幸福人生的创作者和自由社会的创造者。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教育的责任是提升人的价值,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始于生命,达于精神。教育活动要把提升人的生命境界、完  相似文献   

15.
追求     
每当我一个人静思默想的时候,心底总会涌出一个挥之不去的想法:上帝赐予我们鲜活的生命,该不是让我们把精神浸泡在酒杯里,让灵魂交给享乐?哥白尼曾说:“人的天职在于探索真理”没有追求,青春如同枯木败叶,了无生机;没有追求,人生就像断水之江河,十分贫瘠;没有追求,生命宛如枯萎的鲜花,毫无意义;没有追求,人的精神世界将是荒芜一片,无比苍凉。追求有轰轰烈烈的伟大,有朴实无华的平凡,有义无反顾的执,也有大起大落的悲壮。  相似文献   

16.
渠源 《教书育人》2012,(28):12-13
生命构成了世界存在的基础,世界因生命而精彩。关注生命,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拨动学生生命的"琴弦";关注生命,教育方能绿意盎然,生机无限。而作为德育课程,以其自身的特性对人的生命发展发挥着其它课程无可比拟的作用。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唤醒生命意识,探求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价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的关爱情怀。生命教育既是一种价值追求,又是一种教育实践。生命教育的价值追求就是通过进行生命教育,美化生命,让教育表达对生命状态的关怀,对生命情调的追求,使人更好地体验和感悟生命的意义,促进肉体生命的强健和精神生命的形成,在激扬生命之力度同时焕发生命之美。  相似文献   

17.
正笔者认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应该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首要目标和基本出发点,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应该是中学教育的本质诉求。要让受教育者的生命价值增值,务必把握好以下四种教育观:一、"求真"的学生观——追求"人性"的崇高新课程改革是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颠覆。然而,十几年的课程改革效果欠佳,值得我们反思。课程改革的本质特征是把原本应该属于学生的东西还给学生。在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影响下,"课堂失去了‘人’的踪迹,没有了生命尊严,更忘却了人生境界的提升。由此,造就了大量的无思想、无思维、无情感、无主题的‘四无’课堂。"现代学生观要求教师塑造具有独立思想、人格尊严、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  相似文献   

18.
正一所富有生命活力的学校,首先要有一种教育精神;一名富有精神学养的卓越教师,他自身就是一本包罗万象的教科书。那么,教育精神源何而来?光有热爱和信念是不够的,要努力增强"三力",即思想力、发现力、行动力,努力提升环境美、外表美、心灵美,以丰富的教育思想、敏锐的思维能力、不懈的实践和追寻,做到坚持和坚守。一、思想力:以灵魂唤醒灵魂思想力指高度的自觉意识和不断增强的主观能动力。拿破仑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有力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语文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要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关注生命,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之核心.但受应试的束缚,一直以来,形成了重知识灌输轻人文培养,重应试教育轻生命教育的局面.现行的语文教材有大量的直接阐释生命,呼唤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课文,为进行生命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相似文献   

20.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做有灵魂的教师,就是对教师的必然要求。有灵魂的教师,就是有思想、有追求的教师,就是有道德并能够坚守教育的道德要求、在功利侵蚀的大潮中能保持一份从容和笃定的教师,就是能赋予学生以"价值生命"的教师。有灵魂的教师,首先必须成为一名思想者,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怀疑精神。如果一个教师自身都缺乏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他的学生就只能是一群精神侏儒和思想奴隶。只有用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