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爱群 《湖南教育》2007,(10):38-38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选用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此文的末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此处,“闲人”二字的注释是“清闲的人”。“清闲”意为“清静闲暇”,苏轼自称“闲人”是说自己和张怀民都很清闲吗?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选用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此文的末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此处",闲人"二字的注释是"清闲的人"。"清闲"意为"清静闲暇",苏轼自称"闲人"是说自己和张怀民都很清闲吗?  相似文献   

3.
古人晚上出游,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有闲情逸致,属文人雅事或雅集;二是心中有充盈郁结的不平之气,借出游排遣。苏轼所记夜游承天寺,更偏向于后者:  相似文献   

4.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其被贬黄州期间,文章虽短,却是随笔小品中的精品,历来被人们推崇欣赏。文章玲珑精致,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熔于一炉,浑然天成。其中的写景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精妙无比,韵味无穷。而教材将句中的"盖"字注释为"大概是",与事实不符,应解释为"原来是"才确切。  相似文献   

5.
《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小品文,全文言简意丰,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文言文教学要做到"言""文"并重,不仅要积累文言词句,还要"披文入情""披文入境","此心乐出是吾乡,一蓑烟雨任平生"。对此,本文再现了《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教学设计过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7.
在中国古典诗歌体系中,意象是诗歌的核心要素,是构成诗歌的关键部分。诗人在表达情感、寄托理想时都无法脱离意象。以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为例,从以“意”带“象”、以“象”领“意”两个角度,解读意象在古诗文中的深刻含义,并通过设定目标、巧妙导入和解析意象等课堂教学环节,推动《记承天寺夜游》课堂教学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由于过分注重"人文性",忽视了学生言语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应是语文教学最基本任务,培养学生言语能力应从品味字词句入手。本文就是从这一理念出发设计《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  相似文献   

9.
《记承天寺夜游》仅84字,全文围绕“闲”字展示的心绪历程清晰而自然。一、“闲”而早睡。苏轼于元丰三年二月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作者入“夜”无公文可阅,于是早早“解衣欲睡”。文章不着“闲”字而“闲”已在其中。  相似文献   

10.
11.
12.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岳阳楼记》一课中对“迁客骚人”中“迁客”的注释是“谪迁的官员”。查《词典》中对“谪”的解释是:  相似文献   

13.
师:苏轼一生跌宕起伏,但有一样东西却伴随了他一生——月亮。苏轼笔下的明月浸透了他独特、丰富、复杂的人生顿悟和喟叹。或许,苏轼的高洁情操,只有明月可以朗照,可以寄寓,可以见证!苏轼曾悲月——  相似文献   

14.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作为一篇笔记体小品文,完全是作者在日常的生活中,对于目之所及、耳之所闻的物事,心有所感而随性记下的文字.它不同于那些刻意雕琢的华彩长卷,更不同于那些你来我往的应酬之作,它是作者与自己心灵的低语,不需要刻意地自我表现,不需要刻意地自我掩藏,敞开自己的心灵,让自己的真性情、真品格最真地在笔端流淌.鲁迅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一个作家的日记或尺牍“就是他自己的简洁的注释”,读者能从中“知道这人的全般,就是从不注意处,看出这人——社会的一分子的真实”.因此,我在课堂上就着力引导学生于“闲文”之“不注意处”,试图走进苏轼的真实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5.
《石钟山记》:“舟人大恐。”人教版高中《语》第三册对此句的注释是:“(舟人)船夫。”笔以为此说欠妥。在现代汉语中,“船夫”指在船上工作并以此为生的人。他们应该对当地的水状况及周边环境都非常清楚。章最后在解释世人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时也说:“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知道什么?显然就是前所说“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风人焉,涵淡澎湃而为此”。恐惧心理的产生是由于对对象的陌生,既然船夫知道“大声发于水上,噌咳如钟鼓不绝”的原因.又怎么会“大恐”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八(上)入选了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篇散文小品《记承天寺夜游》,全文仅八十余字,篇幅极短,视角极小,说是记游,真正记游的文字只勾画了了,笔墨简约。读后,却总让人感到文章背后掩思甚深。  相似文献   

17.
于宙 《阅读与鉴赏》2009,(11):63-64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一课是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其中有一句原文是“水尤清冽”。教材脚注中释曰:“水格外清凉。尤,格外。”显然,原文中的“清冽”被解释为“清凉”。笔者认为这样解释不妥。理由有三:  相似文献   

18.
《记承天寺夜游》一是苏轼在1083年(元丰六年)贬官到黄州(令湖北黄冈)的第四年写成。当时他身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虚衔,实际上是以罪人的身份被安置在黄州。  相似文献   

19.
万籁俱寂,皓月当空,两位雅士正在斑斑树影下畅谈……文豪苏轼的这篇《记承天寺夜游》,真是一篇清秀优美的好散文。散文同诗一样,贵在勾画清新隽永的意境,本文作者就以淡雅的笔调,把叙事、写景、抒情熔于一炉,用诗一样的语言写月清如水、风吹影动的恬静画面,不仅描绘出一幅令人心驰神往的月下游寺图,又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谪居时的心境。全文共分三段,虽然只84个字,却字字得当。交代起游时间、地点、缘由和同游之人,叙述游景、抒发感叹,无一缺少,自头至尾一气呵成,行文自然流畅。第一段用了48个字,细述时间、人物、起因以及经过,这些都是记…  相似文献   

20.
李耕拓 《湖南教育》2008,(11):37-37
《三峡》作为散文名篇,多次被选人初中《语文》教材,今义见于人教版的《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6课。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课文写的就是“三峡”,事实上并非如此。早已有人指出,它写的只是三峡中的“巫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