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意校园     
<正>每个学校都有几处有自己特点的风景。风景的共同特点是美。我们洪山实验外国语学校的风景当然也美,不过她的美却主要体现在诗意上。我校的第一个景点是半亩方塘,它来自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远看半亩方塘,是一个不是特别大的池塘。池中的石头刻着"半亩方塘"四个字。池边的牌子上写着南宋著名诗人  相似文献   

2.
<正> "年龄只不过是个数字",说这句话的人要么显然被骗了,要么只有18岁,要么是一个男人。因为所有女人都知道年龄不只是个数字——它界定我们,塑造我们,影响我们的行为、行事方式以及与谁一起做事。不管我们喜不喜欢,我们的出生日期是我们一生的标记。  相似文献   

3.
生而读书     
<正>看到书,我总想到人。想到写书的人,想到读书的人。想到一个人幼年、青年以及他耄耋之年时,所翻过的书页是不是会有所不同?从赤子之心的眼眸,再到昏黄浑浊的眼珠,"半亩方塘"的清流,是否早已改变了色彩?我总认为,我们都是朝生暮死的虫豸。宇宙空间无限寥廓,我们只  相似文献   

4.
<正>写人记事,总少不了人物外貌描写,成功的外貌描写可以使人物形象鲜明,有立体感。但是,批阅学生作文,发现大多数学生写人物外貌时,要么"千人一面,"没有个性;要么头一句,脚一句,让人读得迷迷糊糊;要么大段的人物外貌描写和中心内容关系不大……那么,怎样才能使人物外貌鲜明、有立体感呢?下面我就谈几点拙见。一、抓特征,显神韵,避免千人一面俗话说:"千人千脾气,万人万模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外貌。我们要善于抓住其显著的外貌特征准确描绘,努力写出一个  相似文献   

5.
正在第9期"写作支招"栏目《"传情文本"写作思维探索(上)》一文中我们提到了传情文本写作需要思考读者感受文本情感的途径和文本情感的表现形式两个方面的问题,本期我们来接着探讨。三、文本传递情感的载体传情文本的情感传递是要借助一定载体的。要么以事为载体,借事传情;要么以景为载体,借景传情;要么以情为载体,借情传情。所以,  相似文献   

6.
<正>叶圣陶先生说:"无论写什么东西,立场、观点总得正确,思想方法总得对头。"训练思想的涵义在于,"是要使人有真切的经验来作假设的来源;使人有批评、判断种种假设的来源;使人能找出来证明假设的是非真假。"笔者通过观察,发现中学生目前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作文能够来源于自己生活体验的很少,很多作文要么是仿写,要么是胡编,要么是改写。这种作文没有真情实感,没有自己的感受,"创作"自然不成  相似文献   

7.
《莆田学院学报》2020,(3):87-91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中的"半亩方塘"位于何处,众说纷纭。通过搜集梳理朱熹来莆游学史料和"濯缨池""濯缨亭"的历史文献、实物史料,甄别各家研究观点,结合文献分析和田野考察,推断"半亩方塘"应是福建莆田黄石谷城山麓的"濯缨池"。  相似文献   

8.
雨猿 《初中生》2013,(4):14-15
悦读提示:神秘的人和事物总会让人产生一种探究欲,隐士们就是能让人产生无限遐想的那种。他们仙风道骨?他们餐霞饮露?他们的一切……会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吗?"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居。不仕,即不想出名,懒得去做官,要么终身在乡村为农民,要么遁迹于江湖经商,要么居于岩穴砍柴。简言之,隐士即那种有才能、有学问、能够做官而不去做官的人。  相似文献   

9.
<正>"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南宋著名思想家、诗人朱熹的一首《观书有感》,告诉我们要想使池塘不变成一潭死水,就应该常有活水注入。这样,才能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课堂教学何尝不是如此呢?如果课堂常有活水注入,也定像半亩方塘一样充满活力。在此,笔者以人教版九年级"承担对社会的责任"为例,对此加以说明。【导入新课】播放视频:"最美司机"吴斌在生命的最后时刻。  相似文献   

10.
校本教研中教师之间相互听、评课是教师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一条主要途经。在基层农村特别是一些偏远学校,许多教师对听课、评课存有一些模糊认识,听得懵懂,评得肤浅;要么"好话一边倒",要么"批评棍子扫";要么只言片语,收效不大。要达到听课、评课的预期目的,我们觉得要把握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1.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督导萨拉·麦克金蒂认为:“我们说话的方式极大地影响周围人对我们的看法——要么好而又好,要么糟糕不堪。”她坚信语言风格更多地基于一个人的影响力,而和性别没有关系;并且强有力和缺乏感召力的界线是泾渭分明的。  相似文献   

12.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了一个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留守儿童要么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要么脾气暴躁、冲动易怒;要么心理焦虑、抑郁;要么过分淘气、厌学甚至逃学。“留守儿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外出打工者的心头之痛,同时作为一个深刻、典型、严峻的社会问题,更是社会之痛、教育之痛。本期我刊将与一线教师共同来关注、探讨"留守孩子"心理与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了一个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留守儿童要么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要么脾气暴躁、冲动易怒;要么心理焦虑、抑郁;要么过分淘气、厌学甚至逃学。“留守儿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外出打工者的心头之痛,同时作为一个深刻、典型、严峻的社会问题,更是社会之痛、教育之痛。本期我刊将与一线教师共同来关注、探讨"留守孩子"心理与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了一个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留守儿童要么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要么脾气暴躁、冲动易怒;要么心理焦虑、抑郁;要么过分淘气、厌学甚至逃学。“留守儿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外出打工者的心头之痛,同时作为一个深刻、典型、严峻的社会问题,更是社会之痛、教育之痛。本期我刊将与一线教师共同来关注、探讨"留守孩子"心理与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了一个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留守儿童要么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要么脾气暴躁、冲动易怒;要么心理焦虑、抑郁;要么过分淘气、厌学甚至逃学。“留守儿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外出打工者的心头之痛,同时作为一个深刻、典型、严峻的社会问题,更是社会之痛、教育之痛。本期我刊将与一线教师共同来关注、探讨"留守孩子"心理与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排座位     
<正>老台新戏,老曲新唱,新"官"上任,总要烧三把火。每次,新来一个班主任,要么,让我们挥笔写一下新学期新打算;要么,大谈什么"上任"后的"宏伟计划"——可出乎意料之外,我们这个班主任的第一把火竟是"排座位"。班主任的话语刚落,满座哗然。有人窃喜——总算可以离开身旁的冤家对头!也有人不以为然——好好的座位去换它干吗?  相似文献   

17.
正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起步阶段,也是人的基本素质形成的开始阶段,是人格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对孩子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但在小学校园里,经常会出现学生来到办公室找班主任告状的事,让教师常常不胜其扰.这些"告状人"要么"振振有词",要么"满脸委屈",仔细梳理一下他们告状的内容,大多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谁在背后说我坏话了,做游戏时谁给我们捣乱了,谁打我、骂我了,谁把我的文具弄坏了  相似文献   

18.
孙瑞霞 《现代教育》2011,(Z1):83-83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教材只是"半亩方塘",浩淼的阅读世界可算是"天光云影"。既有荷红叶翠,又有白云蓝天,学生怎会不流连忘返,乐不思归呢?要使语文教学臻于此境,必得开启阅读世界的门户,构建学生自主阅读的体系。  相似文献   

19.
纵观我们的课堂,我发现,大多数人易走两个极端,要么缠住教案不放,教学过程循规蹈矩,"方寸不乱",要么置教案于不顾,教学过程松垮随意"散沙一片"。对于后一种做法,我们总是"腹诽"连连,而对于前一种做法,似乎宽容了许多。但如果我们往深里去想,就会发现,教学流程绝不是铁板一块死水一潭。恪守教案的语文课堂,则多了一份沉闷,少了一丝灵动。  相似文献   

20.
白兰晰讲述第一个故事:该如何形容她呢?我们说她"很冷"。课间休息,其他女孩都在吃零食,只有她要么坐在座位上写写画画要么盯着窗外出神;放学后,又像脚下装有风火轮,一溜烟儿便不见人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